中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摘要通过对中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的调查研究;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进行回顾和反思,发现其城市历史地段的建设改造往往直接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
如果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律保护约束力不强,就使许多优美的城市历史地段惨遭破坏。
因此,为了保证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实现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针对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再生、保存、有机更新、公众参与人类社会走过了三百万年的历史,经历了六千多年的城市化发展过程。
人类文明跨入了21世纪后,社会生存环境恶化、不可再生资源急据枯竭、现代工业化速度过快、物质主义倾向严重、城市建设困难重重、城市风貌雷同、城市历史地段破坏严重……。
于是当今人们开始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进行回顾和反思。
而中国自八十年代进入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其城市历史地段的建设改造往往直接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
对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律保护约束力不强。
致使许多优美的城市历史地段惨遭破坏:定海老街区面目全非,襄樊古城墙夷为平地,福建三坊七巷遭到建设性破坏、贵州遵义会议会址周围历史建筑被拆光、安阳穿城修路严重破坏历史街区。
诸多城市的老城区陷入了高楼大厦的包围之中,不断遭受着肢解和蚕食;而文物古迹则年久失修。
因此,为了保证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实现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中国旧城更新的热潮中,认真地进行中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城市历史地段城市设计的科学涵义1986年我国在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正式提出了历史地段的概念。
文件中指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地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文件中所说需要予以保护的街区、建筑群等就是"历史地段"。
而对其中价值较高的、采取法定保护措施,则冠以"历史文化保护区",这就是历史地段与历史文化保护区二者之间的关系。
对待"历史地段"应有明确的具体标准。
它必须应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具有典型和鲜明的特色,能够反映城市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风貌。
它要求有真实的历史遗存物,如建筑群、街区、园林等,而不是根据传说典故等仿制的新建筑群。
历史地段的遗存物并应有一定的规模,能构成一种环境气氛,使人从中领悟到历史文化的鲜活感受,只有孤单的几栋单体建筑是不足的。
现代城市设计是以城市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整体效应为原则,以建立城市良好形体秩序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目标的融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的思维方式及设计和管理原则。
城市设计既不同于城市规划又不同于建筑设计,是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必须采用的思维方式和设计原则。
城市设计最初定位于偏重视觉艺术的布局,随后发展为强调重视情感文化,讲求人与环境、社会与空间的互动关系。
它的目标由环境的外观和功能发展到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全面协调。
它的范畴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发展到人类活动与城市空间等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为城市历史文化传统重要载体的城市历史地段,反映着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是城市设计中城市特色的主要构成元素。
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是指根据城市历史地段的历史文化环境特征,以其外部公共空间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再生为整体效应原则,建立良好的城市整体形象,理清历史文脉,提高城市文化品质,维持城市的个性特征。
并为城市历史地段的建设改造提供可操作的具体政策、决策等控制手段。
在其设计过程中注重保护和利用的相结合;并注重空间环境规划,使自然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环境和谐共生,使民族文化活动得以保护再生。
从而恢复城市历史地段的生命活力,引导和塑造城市历史文化特色。
二、目前中国城市历史地段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在近20年当中,从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乃至城市面貌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对"旧貌换新颜"的古老城市,我们却无法认同,因为这些城市积淀多年的原有历史文化风貌已离我们越来越远,走入了盲目进行"城市现代化"的误区。
虽然我们还没有足够的钱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好,虽然我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对城市建设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在现实之中,我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规划手段简单,缺乏城市设计指导。
中国城市历史地段往往处于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之中。
而在改造实施过程中,操作人员往往不顾历史地段的文脉、肌理、面貌等特色因素,按照同一设计风格统一建设。
缺乏对历史文化内涵的了解,在空间上也往往造成单调乏味。
而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目前详细规划还不能直接指导城市形体环境的建设,城市设计的衔接作用也远没有发挥出来。
诸如整体形象定位、历史文化保护、开放空间组织、建筑形体控制及进一步的功能、风格、色彩等都需要进行预先设计,并形成相应的法规。
使政府职能部门、开发商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文物破坏严重,推倒重来,不留历史痕迹。
城市历史地段内常常散布着大量的文物古迹和古木名树,在改造前本应对它们进行仔细研究,针对不同的保护对象,采用各种先进技术,实施不同方式的严格保护。
但一些开发商和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和节省开支,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文物,结果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3、无视生态,城市整体环境进一步恶化。
随着大规模旧城改造的推进,大量的商业、办公、金融等公共建筑涌入历史地段内,使其建筑高度和建筑密度不断增加。
其结果,一方面加剧了城市历史地段内机动车交通的拥堵;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整体环境质量的下降。
据了解,北京旧城中心区从1995年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热岛效应,使中心区的汽车尾气和煤烟不易排放。
而且由于北京历史地段内的绿地和开敞空间近年来不断遭到蚕食,使得城市中心区的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严重。
目前,北京旧城内的一些历史地段(如前门、王府井等)的空气质量几乎常年都保持在四级以上。
4、假古董当道,盲目创新。
如果没有对文物建筑进行科学的复原重修,我们今天就不可能看到完整的北京明十三陵的昭陵、颐和园的景明楼等。
但是目前各地大兴仿古建筑,不惜以破坏城市生态为代价,则是一种"假古董"盛行的恶习。
过多过滥过于重复的"老北京"、"三国城"、"水浒城"、"西游记宫" ……堆砌不出真正的文化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盲目创新,盲目国际化。
该类建筑在城市历史地段内由于数量多、反差大、风格不成熟,对于历史地段风貌的破坏是致命的。
城市历史地段不是试验田,对传统风貌的破坏是不可挽回的。
城市历史地段的整体背景和创新建筑之间的图底关系不能颠倒。
如果满街都是艾菲尔的铁塔或贝聿铭的金字塔,那么巴黎也就不成其为巴黎了。
5、经济效益第一,开发商利益的体现。
城市历史地段的改造多由房地产开发商进行具体操作,他们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
对历史地段不予重视,忽略其历史格局、传统风貌、建筑特色,进行大面积的拆除新建开发。
许多城市的历史地段于是很快地被换成一排排呆板的居民楼,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新区风貌。
而且由于开发商只管盖房子,居民楼以外的绿化环境、市政配套等设施无人投资建设,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
使人们自然聚居的生活形态所形成的城市意象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丧失了城市的地域风格特征。
6、法律控制力度不够,缺乏公众参与。
目前许多城市历史地段仍未划定明确的保护范围和控制区域,更无详细的保护法规或规章。
因此这些街区的保护管理没有专门的依据,致使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无法从专业技术角度说服开发商和有关领导,也不能从法律上保障公众参与改造工程的权力。
而缺乏公众参与的改造项目,往往由于不能吸取各方的意见,而难以制定合理的改造方案。
使许多原住居民的利益受到损害,也不能使将来新的使用者满意。
因此,原住居民往往对改造产生抵触心理,增加了改造的成本和难度,并且极易出现严重的社会纠纷,给社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关于中国城市历史地段城市设计的建议西方有一句名言:罗马并非一日建成。
可见,城市历史地段往往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故对其整治也不能一蹴而就。
而应长远控制、逐步分期实施。
我们不能再用理论来解释生动多样的现实,也不能再用单一的指标来控制各不相同的需求,更不能把特定条件下产生的"成功"做法到处搬用、移植。
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是一项细致深入的调研工作,要对城市历史地段的发展和演变具有深刻的理解。
应对旧城中不同区域建筑群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状况、使用情况以及建筑群与街道的景观关系特征进行认真鉴别,仔细划定历史地段的保护范围。
确定街区建筑的主体风格,街区风貌的具体特征。
并将历史地段的建筑进行分类,分别采用修复、修景、控制等方式进行保护和整治。
制订出相应的环境整治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市政工程规划等。
而结合我国城市目前的具体状况,在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中我们应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重视生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目前我国城市历史地段内居住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在其城市设计时应追求产业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动态平衡,建立生态化的产业体系。
并为历史地段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区域性生态保障。
加强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切实治理水、空气、噪声的环境污染,建立切实有效的生态环境建设政策体系,实现合理的环境容量控制。
保证资源的公平分配,兼顾当代和后代的要求,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例如我国原有城市历史地段内几乎所有的建筑群都以院落围合,中间留有一方小小的空地,正好可以栽植花草树木。
它能在城市中形成大量的“袖珍型、分散化"的绿化空间,再通过它们之间线型的开敞空间--胡同交织在一起,即可形成完整而又富于变化的绿化生态开敞空间体系。
2、再生与保存交织,科学地进行城市历史地段城市设计。
再生与保存是一项内容极其庞杂的重要课题。
就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而言,对其遗存文物建筑不能一概而论,要因质而行,按等级酌情保存。
应保存其遗存形态,并可辅以虚存形态。
复存文物建筑则是极为慎重的工作,涉及历史、考古、艺术、技术、经济等众多因素。
要求复存者不仅具有高超的文化素质和技能,而且必须要进行认真的科学考古和历史研究。
在保存中不仅意味着要保存和改造现存的城市空间、邻里单位、历史建筑等,而且要注意保存有助于社会健康发展的文化习俗和行为活动。
3、全面保护,真实反映城市历史地段传统风貌。
全面保护是指保护一个历史地段的整体空间,包括需要特别保护的古建筑及环境。
历史地段内街道格局,建筑形式乃至市民生活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全面保护"反映的是其总体特征,是历史地段城市设计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