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录
1 城市设计发展历史 (1)
1.1 古代的城市设计 (1)
1.1.1 古希腊时期 (1)
1.1.2 古罗马时期 (1)
1.1.3 中世纪时期 (2)
1.1.4 古代中国的城市设计 (3)
1.2 文艺复兴以后的城市设计 (4)
1.2.1 14至15世纪 (4)
1.2.2 17世纪后 (4)
1.2.3 18、19世纪 (5)
1.2.4 20世纪 (5)
2 现代城市设计 (7)
2.1 现代城市设计产生的背景 (7)
2.1.1 工业革命对城市空间环境和物质形态产生的影响 (7)
2.1.2 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 (7)
2.2 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 (7)
2.2.1 30年代起 (7)
2.2.2 60年代起 (8)
2.2.3 70年代以来 (10)
2.2.4 80年代以来 (11)
2.2.5 90年代初 (11)
3 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 (14)
3.1 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14)
3.1.1 科学技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 (14)
3.1.2知识经济与城市发展动力 (15)
3.1.3高科技园区规划越来越显其重要性 (15)
3.2 经济全球化与城市未来的发展 (16)
3.2.1经济全球化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 (16)
3.2.2 经济全球化与城镇结构体系重组 (16)
3.3 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 (16)
3.3.1 经济发展始终是推动城市发展最直接、最活跃的因素 (17)
3.3.2 城市社会 (17)
3.3.3 环境问题 (17)
3.3.4 科学技术 (17)
4 城市规划发展的展望 (19)
4.1规划理论 (19)
4.2规划的目标 (19)
4.3规划方法 (19)
4.4规划管理 (20)
5 小结 (21)
1 城市设计发展历史
作为人类改造物质环境的手段,城市设计在历史上是伴随城市建设逐步发展的。
1.1 古代的城市设计
19世纪以前,西方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建筑的一个分支,被称为城市规划或城市设计(CIVIC DESIGN),在城市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1.1.1 古希腊时期
人本主义贯穿于城市设计中,城市和建筑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设计中力求体现人的尺度,以视觉感受的和谐为构图的基础,以视觉联系为群体设计的手段。
公元前5世纪,“城市规划之父”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 of Miletus)最早阐述了“网格式”街道,并在规模的城市建设实践中予以实现。
当代美国著名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家艾德蒙·培根(Edmund N.Bacon),在《城市设计》一书中把这一时期城市设计方法总结为:“以空间、轴线、建筑实体、连锁空间、建立张拉力及延伸等连接发展模式”。
图1希波丹姆规划
1.1.2 古罗马时期
为突出体现政治、军事力量,城市设计强调街道布局,引进了主要和次要干道的概念,公共建筑被作为街道的附属因素。
城市广场采用轴线对称、多层纵深布局,发展了纪念性的设计观念。
维特鲁威(Mareus Vitruvius Pollio)于公元1世纪末写的《建筑十书》中对古罗
马城市设计建设思想,对城市选址、形态、布局等均有系统的论述。
图2 《建筑十书》
1.1.3 中世纪时期
自然经济的农业占统治地位,城市规模小,空间封闭,尺度宜人。
产生了“基于理性原则的城市设计”。
19世纪末奥地利建筑师——被誉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第一人的卡米罗·希特(Camillo Sitte)考察了大量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广场和街道,在他的《城市建设艺术》(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一书中总结归纳了适应当时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
图3 《城市建设艺术》
表1 古代西方城市设计
1.1.4 古代中国的城市设计
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可以看出,奴隶社会夏代(公元前17世纪)和商代(公元前14世纪)的城市是经过规划营建的。
西周大肆推行宗法分封,受封的诸侯相继营建以城为中心的城邦国家,故“城”即称之为“国”,建城即为“营国”,都遵循统一的规划制度,城的基本结构按《周礼·考工记》所载。
王宫布置在全城中心,以贯穿“三朝”等主要宫室的南北中轴线为全城规划的控制轴线,宫室和左祖右社统一构成宫廷区,作为规划结构的主体,城北则为市场区——规模为全城的九分之一。
王室和卿、大夫府第靠近王宫,一般居民闾里分布在外围。
道路以南北、东西各三条大道为主,配以与之平行的南北和东西次干道,以及顺城路环涂,形成九经九纬加环涂的经纬涂制道路网。
同时在建筑形制上,包括颜色在内都有规定,如天子用丹色、诸侯用黑色等。
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生产力的逐渐提高,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城市人口增加,规模逐渐扩展,“市”的范围及所占比例也逐渐增大。
依附于宫的“市”逐渐成为经济中心,作为奴隶制社会政治城堡的“城”,演进为封建制社会兼有政治和经济中心双重功能的“城市”。
形式大多仍循周礼以宫为中心的格局。
在诸子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的理论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法家前期代表人物提出的有关土地使用与人口密度的关系。
据《商君书》载:“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蔽泽处什一,溪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以此食作夫五万。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就当时生产力水平提出的关于生态平衡的论述。
秦统一中国以来,在封建制社会漫长的岁月秦中,或分或合,总的趋势是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经济持续发展。
京城虽累经变迁,但直至明清,主要仍承《周礼·考工记》传统。
结合所在地形各有特色,如华北平原的北京、虎踞龙盘的南京(健康,建业)、水道遍布的苏州(平江)、西湖侧畔的杭州(临安)等。
地方行政治所演变成州郡县城,还有不少工商业城市、河海港口城市等,如徽州屯溪处于三江交汇处,成为商业发达的港口城市;都经过规划设计。
甚至有些村落也有良好的规划设计。
如黄山市(原徽州)的宏村,西边沿河,由上游水闸引水入村,沿街巷都有引水明沟通往家家户户,经下游水闸将雨水和污水再排入河中;村前有商店、戏台等环绕的广场,村中心祠堂前月沼不仅可调节环境小气候,而且在主要公共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