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西周
封邦建国体制 礼制
(东周)“春

秋战国”
(社会大变动) 大一统中央集权帝 国 经济: 铁制农具和犁耕技 术,竞相占地。 军事: 攻城略地, 兼并战争。 政治: 各国内政改革,变法 图强 社会: 呈现追逐利益、实力 竞争风气。 思想: 社会转型之时,“士” 的活跃,提出不同救 世的方案百家争鸣
经历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 促使古代史上一次重大社会转型。
高三历史 古代中华文明
基本思路 1、梳理历史演进大势 2. 激发理性思考 3. 适当史学方法



点(目)
学习水 平
从史前 时期到 夏商王 朝
中华文明的起源
原始农耕
炎黄传说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 区
A
A A A A A
文献与考古中的 夏文化 商朝与青铜文化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二里头遗址 青铜时代

(1)仿照样式,完成古代中国“中央行政制度(举措)”创新的历史沿革具体 内容(3分)。 (2)进一补充完成古代中国在以下历史时期,作为中央集权体制的重要组成部 分的其他领域的制度创新史实。(2分)。 (3)根据以上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度创新视角下“中国古代中央集 权体制”影响的认识。(5分)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 治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 起义 康乾盛世(上)
明朝的建立 内阁制度 清的建立 清军入关与明朝灭亡 军机处的设立 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A B A A B A A A B B A
康乾盛世(下)
社会经济繁荣的诸种表现 《四库全书》
明清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的特点 从海禁到闭关
早期的西学东渐
B B→A A A A
中外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
遣唐使
A
A
建议: 1、主线 “繁荣昌盛的隋唐文明 ” (中华文明的成熟、魅力凸显) 政治文明(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城市文明(丝绸之路起点——长安) 民族融合(唐蕃联姻) 教育进步(科举制) 开放外交( 唐文化在东西两线的辐射与 吸纳、东亚文化圈问题与第七册儒 家文化的传播辐射东方 合并) 2、古代史和中国历史中有一些历史地图。本套教科书大量增加了历史地 图,如秦、汉疆域、唐朝丝绸之路路线图,明显加强了对历史空间的学习 要求。这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西学的传入
建议: 1、明清两朝是大一统的王朝,“大一统”的内涵。 2、“拓展与停滞的明清文明”一说 ,是否矛盾? 3、 综合性强(中国古代社会的纵向联系),对比性强 (世界发生变化的横向对比)。 4、部分内容需要与5、7分册整合, 如:海禁政策下的朝贡贸易与近代不平等贸易体系对比及联系; 早期西学东渐与近代西学东渐的异同

一方面,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规避了早期政治制度中贵族 分封导致国家分裂的弊端,对促进大一统王朝形成和巩固具有重 要意义;

另一方面,中央集权制度自身历经千年的制度创新和不断完善, 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演变的重要环节,也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古代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等; 当然,随着专制集权体制的不断强化,也带来了许多弊端,如政 权的腐败、思想的专制、文化的催残以及经济发展的束缚等。
元朝的统一
行省制度 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建议: 1、注意单元标题中“两宋的繁荣”,“繁荣”二字的内涵理解。 ( 从内容上:两宋时期,文人政治特色鲜明;经济重心的南移,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 的崛起,形成了新的城市风貌;辉煌的科技;海外贸易也给两宋的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横向,相对在世界各区域文明中领先性,如与中世纪西欧比较) 2、认识宋元科学技术杰出成就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3、北宋文官体制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联系。 教材P5探索与争鸣 (1)通古今:隋唐……宋……的科举制。 (2)通彼此:政治在和文化教育制度的关系;科举制与文官体制的关系。
早期的西学东渐
为什么欧洲耶稣会的传教士能承担起早期西学东渐的使命?
背景与条件
那时,传教士传入的仅仅是宗教教义吗?
动机与效果
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仅仅是将西方文明带到中国吗?
联系与区别
那时东西方文明的交往又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相同与不同
为何将这一课作为中国古代史的最后一课?
量变与质变
早期的西学东渐
明后期至清前期来华的欧洲传教士,客观上承
第二分册 第一单元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史前时期

(约BC21-16th)
商(殷)
(约BC16-11th)
(信史)
文明程度 原始农耕出现 (文明起源的基础) 国家出现 国家、文字、金属 工具
如何知道 (途径)
考古、神话传说
考古、传说、 (后世)文献记载
考古、 (后世)文献记载、 当时直接文字记载
建议:侧重从学史方法角度解析第一单元


第四单元 隋的创制和唐 的鼎盛 核心概述:
隋唐王朝恢复了中国一统 的格局,并在诸多方面创规立 制,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 唐代的社会经济空前繁荣, 文化艺术成就灿烂辉煌,中华 文明的魅力使当时海外各国心 驰神往。大唐王朝以开放、豪 迈的气概兼容并蓄,进一步推 动了民族融合和中外文化的交 流。




4.交通方面。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亚欧,促进了各地的交流。四大发明除火 药是元朝军队带去的其它都是经丝绸之路传过去的。
核心概述: 汉承秦制,革除前朝弊政, 休养生息,国力有所增强。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加强集权, 汉初:郡国并行制,致七国之乱 外御强敌,使汉代声威远扬四方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强国之一。 汉武帝:内外朝制、刺史制、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 光武帝消平群雄,把汉王朝从衰乱中挽救过来,重振国势。然而以豪强地主为社会基础的 汉末: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军阀割据及其对中央集权统治的危害 地方势力日渐膨胀,最终演化为三国鼎立、南北长期对峙的分裂局面。分分合合中,区域经 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推进,为历史进程增添了新的动力,中国走向新的统一。
主线:从两汉到南北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充满坎坷。
思考: 1、为何称重建?汉承秦制,“承”怎样理解? 2、缘何将汉武帝的统治称为一个“时代”?缘何称为汉武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图示
“北朝” 东魏 (五胡) “十六国” 北魏 西魏 东 汉 魏 西晋 “南朝” 东晋 吴 宋 齐 梁 陈 北周 北齐
两宋的繁荣 与元的统一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北宋的建立 文官体制
A B A A A A A A A A A→B A
北宋中期的改革 多民族政权的建立
王安石变法 辽、西夏与北宋鼎立的局势 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 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
经济重心的南移 辉煌的科学技术
海上丝绸之路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 火药武器的发明、使用及其影响 《梦溪笔谈》

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其成熟的中央集权 国家制度、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繁盛的商业、卓越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对周边 国家和地区乃至整个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大发明等科技创新远播欧洲,促进了欧洲社 会的发展。 1.儒学。《四书五经》对中国周边国家如:韩国、日本、朝鲜等影响更大,这些国家都是中 国文化圈的成员。启蒙运动中,法国伏尔泰便利用了中国儒家思想,建构了一套对西方社会 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新的社会学说。 2.科技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近代化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离不开指 南针;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离不开造纸术和印刷术;而火药又成为砸碎封建城堡 的利器。 3.文化方面(狭义的)。隋唐时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各项制度,中 国文化圈也在这时形成。
•第三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汉承秦制 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代 从两汉到南 北朝的分合 东汉的兴衰 汉武帝加强皇帝集权 从“无为”到“有为” 罢黜百家和对西域的控制 东汉的建立 豪强地主 割据与分立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B A A A→B A A A A A A B
各国的内政改革,变法图强;对外征战
社会转型之时――“士”的活跃,提出不同救世的方案百家争鸣
“课”的标题中把握主旨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课”的标题中涉及制度、格局等概念的,一般是 从制度(格局)的全面性、开创性角度把握主旨。
从列国纷争 到秦统一 皇帝与中央 集权体制
军事上的“大一统”
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大一统”
第四单元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核心概述:
北宋初期的制度创设,有效防止了类似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 局面的重演,但也带来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积贫、积弱的后果。王 安石变法的失败,宣告宋朝统治集团自强自救的破产。北方民族的兴 起与扩张,形成了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 至南宋最终完成。活字、火药等创造发明,表明宋代的科学水平处于 世界的前列。 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辽阔的疆域客 观上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较以前更为积极和活跃。
隋 的 创 制 和 唐 的 鼎 盛
隋唐政治 新格局
三省六部制与政 事堂
B
科举制 贞观之治 与开元盛 世 “贞观之治” 唐蕃关系 开元盛世 中外文化 交流 丝绸之路 遣唐使
B→A A A A A A
隋的 创制 和唐 的鼎 盛
隋唐政治新格 局 贞观之治与开 元盛世
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科举制 “贞观之治” 唐蕃关系 开元盛世
第五单元 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核心概述:
明清两朝传统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独揽决策、行政大权,君 主专制至于顶峰。明朝的经济发展令人瞩目,商品贸易有长足发展, 但后期陷于深重危机,王朝统治在内外交困中土崩瓦解。 清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稳固政权,发展生产,加强 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防卫和管理,一度颇为强盛,经过18世纪的康乾 盛世,清王朝由盛而衰。 明清之际虽有过西学东渐的现象,但统治者的自大与保守终 使帝国从海禁走向闭关锁国,拉开了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