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病ppt课件
• 2、膳食因素 机体中的碘主要从食物中获
得。
• 3、饮水因素 机体中的碘有10%~20%来
自于饮用水,IDD的发生与饮用水中碘的含 量呈负相关。
.
12
发病机制
地质因素 水质因素 膳食因素 致甲肿物质
1、碘摄入量减少 2、抑制甲状腺对碘的摄取能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甲状腺素激素合成减少
高碘
甲状腺肿大 克汀病
.
13
临床表现
地方病的预防与控制
地病慢病科
.
1
一、地方病概述
• 地方病(endemic diseases)也称为地方性疾病。从广义
上来说,地方病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具有地方性发病特点 的疾病,包括一些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等。从狭义上来讲, 地方病是指其发生与流行同病区中的某种或某些地球化学、 生物因素密切相关的地方病。《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地方病 学卷》将地方病定义为在某些特定地区相对稳定并经常发 生的疾病。地方病不需从其他地区输入。长期居住在病区 的人群均有可能发病。其发病与否取决于个体暴露时间、 暴露程度以及对相应病因的易感性。
病率往往高于当地居民水平,属于高危人群。
• 4.迁出病区的病人病情会逐渐减轻或自愈。 • 5.病区的某些易感动物也会发生和人类相似的地
方病。
• 6.病区控制或根除致病因子后可转变为非病区。
.
5
我国地方病的流行状况
•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不同程
度的存在地方病的流行,主要有碘缺乏 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大 骨节病及克山病等,重病区主要集中在 西部偏远、贫困地区 。
.
10
人群分布
• 发生在任何年龄,地甲肿多发生在儿童、
青少年及育龄妇女,女性的最高患病率多 在12~18岁,男性在9~15岁。一般女性患 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而地克病的男女患病 率无显著差别,多发生在地甲肿严重流行 地区,有家族多发倾向。
.
11
发病原因
• 1、环境缺碘导致碘的摄入不足,是IDD发
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
2
地方病的判断依据
• (1) 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其发病率均高。 • (2) 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中,该病的发病频率均
低,甚至不发病。
• (3) 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
一致。
• (4) 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患病症状减轻或自
愈。
• (5) 除人之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
.
8
地区分布
• 世界性分布,我国除上海外其他省、市、
自治区、都有该病流行,一般流行规律是: 山区>丘陵>平原>沿海,农村高于城市。
.
9
时间分布
• 解放初期全国地甲肿患者人数可达两千万人,
1959~1977年,28个省、市、区的2600余万人口 中,地甲肿患病率为8.3%;经过在病区实行以食 盐加碘、投服碘油等综合防治措施,到1988年, 尚有地甲肿765万,患病率约为2%,除新疆、西 藏等西部省份外,其他省市区已得到控制。全民 食盐加碘后,到2005 年,8~10岁儿童甲状腺触 诊肿大率为5.0%,达到了国家标准。但仍有5个 省份甲肿率在10%以上,12个省份在5%~10% 之间。
地方性甲状腺肿(结节型)
.
18
地方性甲状腺肿(结节型)
.
19
临床表现
• 2、地方性克汀病 • 地方性克汀病是碘缺乏疾
• 1、地方性甲状腺肿 • 主要临床表现为甲状腺肿大,颈部增粗,
多无其他明显症状。当腺体肿大压迫到 周围器官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 声音嘶哑、颜面浮肿的症状。按腺体肿 大的性质可分为三型,见表1。按肿大的 程度,国际统一分度法可分为三度
.
14
临床表现
• 地方性甲状腺肿临床分型
①弥漫型:甲状腺均匀增大,摸不到结节。 ②结节型:在甲状腺上可摸到一个或几个结节。 ③混合型:在弥漫肿大的甲状腺上,可摸到一个或几个结节。
.
6
地方病的防治策略
• ⑴改革地方病管理体制,健全专业队伍 • ⑵建立地方病监测系统,加强地方病的监测工作 • ⑶加强第一级预防(加强病因预防,)补充缺乏元素,限
制摄入过多的元素,对自然疫源性地方病的控制应通过消、 杀、灭等工作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通过预防接 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 ⑷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群防群治 • ⑸建立健全地方病防制法制体系
分度标准 0度:甲状腺摸不着,看不见。 l度:颈部端正时,甲状腺摸得着看不见。此外,甲状腺虽不大但能摸到
结节者,也应判为l度。 2度:颈部端正时,甲状腺摸得着、看得见。
.
15
地方性甲状腺肿(弥漫型)1度 地方性甲状腺肿(弥漫型)2度
.
16
地方性甲状腺肿(弥漫型)
地方性甲状腺肿(弥漫型)
.
17
地方性甲状腺肿(结节型)
.
3
地方病的分类
• 1.地球化学性地方病:在地球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
成了地壳表面化学元素的分布不均匀。如果环境中某些化 学元素的过多、过少或比例失调,影响到人体的总摄入量, 致使当地人群中出现的特异性疾病,称为地球化学性地方 病。
• 这种类型的地方病主要有两种: • ①元素缺乏性疾病:如碘缺乏病或称碘缺乏障碍。 • ②元素中毒性(过剩性)疾病:如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
.
7
一、碘缺乏疾病
• 碘缺乏疾病(iodine deficienecy disorders,IDD)是指机
体在不同的发育时期,由于碘的摄取不足而导致的一组 疾病。危害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甲肿)、地方性克 汀病(地克病)、以智力低下为主要特点亚克汀病、胎 儿流产、早产、死胎、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机能低下、 先天性聋哑等等。地甲肿是IDD最明显的表现形式,而 克汀病是IDD最严重的表现形式。在缺碘地区,由于个 体缺碘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呈现一个由轻到重的谱带, 而且根据缺碘发生在不同时期,其相应的临床表现也不 同。智力损害是碘缺乏病的隐匿性危害,在我国北方 IDD地区曾流传“一代傻、二代甲、三代四代断根芽” 的民谣,在我国被列为重点地方病之一。
砷中毒等。
• 2.自然疫源性地方病:也称生物源性地方病。病原体是微
生物和寄生虫,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 3.病因未明的地方病:如大骨节病、克山病的致病因素至
今尚未有确切的定论。
.
4
地方病的特征
• 1.地方性特征 即地域的特异性。 • 2.当地居住人群患病率高。 • 3.迁入病区的健康人群同样有可能发病,而且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