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LNG电厂热电联产扩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广东惠州天然气发电有限公司评价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工程有限公司[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国环评证甲字第1018号]2011年11月北京目录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二、工程概况 (2)三、环境质量现状与环境保护目标 (4)3.1环境空气质量 (4)3.2地下水环境质量 (4)3.3声环境质量 (5)3.4海域环境质量 (5)3.5海域生态环境质量 (6)3.6环境保护目标 (9)四、采取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 (9)4.1烟气污染防治措施 (9)4.2水污染防治措施 (10)4.3噪声防治对策 (10)五、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 (10)5.1与国家产业政策的符合性 (10)5.2与规划的符合性 (11)5.3清洁生产水平 (12)5.4达标排放情况 (12)5.5总量控制 (13)5.6环境影响主要预测结果 (13)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适应广东省电力需求的增长,尤其是满足惠州市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的需要由全省电力平衡结果可知,在考虑外区送入、省内小火电退役及省内已明确电源全部按计划建成投产的情况下,“十二五”期间广东电网存在较大的电力缺口,“十二五”期间全省有较大的电源发展空间,约为7400MW。
随着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海壳牌南海石化和中海油炼油两大石化项目的投产,惠州电力负荷迅猛增长,2010 年惠州市全社会用电最高负荷为3850MW。
根据负荷预测的结果,“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间惠州市全社会用电最高负荷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4.0%和7.0%,2015 年和2020 年惠州市全社会用电最高负荷分别为7400MW 和10400MW。
电源方面,惠州电网的小火电主要集中在“十一五”期间退役,而规划接入220kV 及以下电网机组容量较少。
从惠州市全网电力平衡的结果可以看出,惠州220kV 及以下电网“十二五”期间负荷和电源出力不能平衡,需依靠500kV 电网大量降压供电。
即使考虑本工程机组电力且不考虑备用的情况下,2014 年、2015 年及2020 年惠州220kV 及以下电网电力缺口最大将分别达到2903MW、3653MW 和6653MW。
为了适应广东尤其是惠州负荷的发展,满足电力需求,建设惠州液化天然气电厂二期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2)符合国家发展热电联产的政策,适应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生产的需要国家发展热电联产的政策指出:在热负荷比较集中,或热负荷发展潜力较大的大中型城市,应根据电力和城市热力规划,结合交通运输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布局等因素,争取采用单机容量300MW 以上的环保、高效发电机组,建设大型发电供热两用电站。
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海壳牌石化以及中海油炼油两大项目目前已投产,中海油二期项目规划“十二五”末期投产,其上、下游产业群体的生产需用大量蒸汽(至2014 年约2600t/h,至2020 年约5500t/h),本厂建成后,可为石化工业园区提供大量的蒸汽(约700t/h),适应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生产的需要。
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能源政策,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是实现能源与环境协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确保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措施。
(3)促进广东电源布局合理化,提高惠州电网电源支撑能力随着惠州市负荷的快速增长,惠州电网依靠省网供应的电力也将逐渐增加,惠州市骨干电源相对缺乏,一旦省网供电故障,供电能力将严重不足。
本期工程3×460MW 机组作为惠州电网的骨干电源之一,就地平衡惠州市电力需求,提高供电可靠性,使广东电源布局更加合理,提高惠州电网电源支撑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惠州电网的抗灾保障能力。
(4)提高清洁能源比重,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液化天然气电厂与燃煤电厂相比,在环境排放上具有如下优点:无SO2、无烟尘、无灰渣排放,NO X排放量约为相同容量燃煤电厂的6.4%,单位发电CO2排放量约为燃煤电厂的50%。
惠州液化天然气电厂二期扩建工程3×460MW 机组投产后,可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二、工程概况惠州LNG电厂厂址位于大亚湾石化工业区内,本期工程在现有厂内建设,不新征土地。
本期工程建设3×460MW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计划于2013年5月、8月、11月各投产一台。
采用低NO X燃烧技术,每座余热锅炉配一座高度为80m烟囱。
燃用天然气,建设单位已与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贸易分公司签订了天然气供应协议。
本期工程生产用淡水水源采用风田水库水,原水补充用水量在额定供热工况时为953 m3/h(0.265m3/s),最大发电工况时为86m3/h(0.024m3/s)。
循环水系统水源取自大亚湾海区的海水,采用扩大单元制直流冷却供水方式。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经一期相应处理系统处理后回用,剩余部分经石化区排污管网排至惠州大亚湾清源环保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已与大亚湾惠州中水水务发展有限公司(风田水库管理公司)签定了供水协议。
本期工程主要向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和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惠州石化公司的有热负荷需求的项目供热。
年供热量15.3578×106GJ,年发电量72.9385×108千瓦时;年供热利用小时数6900小时,年均热效率76.54%,年均热电比58.49%。
项目组成见表1。
三、环境质量现状与环境保护目标3.1 环境空气质量厂址地区8个监测点SO2最大1小时平均浓度为0.019mg/m3,占国家二级标准的3.8%;NO2最大1小时平均浓度为0.037mg/m3,占国家二级标准的15.4%。
厂址地区8个监测点SO2最大日均浓度为0.013mg/m3,占国家二级标准的8%;NO2最大日均浓度为0.015mg/m3,占国家二级标准的12.5%;TSP最大日均浓度为0.117mg/m3,占国家二级标准的39%;PM10最大日均浓度为0.093mg/m3,占国家二级标准的62%。
综上所述,厂址地区的SO2、NO2小时平均浓度值、SO2、NO2、SP、PM10日平均浓度值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限值,满足国家二级标准要求。
3.2 地下水环境质量厂址地区地下水监测指标中,总大肠菌群有超标现象,最大超标倍数2.3倍,其余指标均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要求,总大肠菌群超标主要因为采样井为浅井所致。
厂址周边地下水主要用于清洁,当地居民饮用水水源为城市自来水。
3.3 声环境质量厂界噪声现状监测昼间值为57.7~59.7dB(A),夜间值为45.0~49.7dB(A),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标准昼间65dB(A)、夜间55dB(A)的要求。
3.4 海域环境质量(1) 海水质量现状2011年7~8月份丰水期布设23个调查站位,主要分布在大亚湾北部近岸海域,根据《关于对惠州市局部调整大亚湾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意见的函》(粤环函[2007]2号),Z1~Z4、Z7站位执行《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他站位执行第二类标准。
监测结果表明,该次水质监测结果表明:pH、DO、COD Mn、挥发酚、Cu、Pb、Zn、Cd、Hg、As均能满足《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相应标准要求;石油类在执行第二类标准的2个测站出现超标,最大超标倍数0.36;活性磷酸盐在执行三类标准的两个测站出现超标,最大超标倍数4.04;无机氮在执行二类标准的8个测站、在执行三类标准的4个测站出现超标,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0.48、7.2。
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最大测值均出现在执行三类标准的Z7号站位,该站位位于淡澳河汇入的白寿湾。
2009 年4~5月平水期布设20个调查站位,分布在大亚湾湾内水域,S3、S4、S5、S15、S16、S17站位执行第三类标准,S8、S9、S10、S11、S12、18站位执行二类标准,S1、S2、S6、S7、S13、S14、S19、S20站位执行一类标准。
调查结果显示,pH、DO、BOD5、COD Mn、硫化物、无机氮、镍等各测站测值均符合相应的评价标准限值要求;活性磷酸盐在执行一类标准的3个测站出现超标,最大超标倍数0.27;Zn在执行一类标准的7个测站出现超标,最大超标倍数0.88;Cu在执行一类标准的1个测站出现超标,最大超标倍数0.16;Hg在执行一类标准的3个测站出现超标,最大超标倍数1.0。
以上两次调查,2011年丰水期调查站位位于大亚湾北部海域,2009年平水期调查站位位于整个大亚湾海域。
在2011年丰水期实施的水质现状调查中,超标因子主要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出现超标的站位主要分布在大亚湾西北部近岸海域,这可能与大亚湾西北部的养殖活动和内河污染源汇入有关。
2009年平水期实施的水质现状调查中,出现超标的站位主要分布在一类功能区,主要超标因子为活性磷酸盐、Cu、Hg和Zn,在执行一类标准的海区有部分重金属超标的现象,在广东沿海海区普遍存在,这与华南地区地质背景有关。
(2) 沉积物质量现状2011年7月份丰水期布设12个调查站位,主要分布在大亚湾北部近岸海域,调查海域执行一类或二类沉积物质量标准。
该次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各测站测值测值均符合相应评价标准限值要求。
2009年4月份平水期布设10个调查站位,分布在大亚湾湾内水域,调查海域执行一类或二类沉积物质量标准。
该次调查结果显示,Cu、Pb、Hg、As、Cr、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全部测值均符合相应的评价标准限值要求;Zn部分测值超过一类标准限值要求,但均符合二类标准限值要求,对比根据《中国海湾志》(第九分册),大亚湾Zn本底含量较高,可见两个测站超一类标准是由该海域的地质背景导致本底含量较高所致。
(3)生物体质量现状2011年7月份调查结果,贝类生物体以二类标准进行评价时,胀毛蚶的Cu 出现超标。
鱼类和甲壳类采集分析的生物体各检测因子均符合相应的评价标准限值要求。
2009年4~5月调查结果,贝类和螺类样品以一类标准评价,Hg、Pb含量均超标。
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样品铜、铬、铅、锌、镉、汞、砷和石油烃含量均未超过《全国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中规定的生物质量标准。
3.5 海域生态环境质量(1)叶绿素与初级生产力2009年(春季航次),调查海域表层叶绿素a的含量范围为0.78~7.72mg/m3,平均含量2.67mg/m3;表层初级生产力范围为108~848mgC/ mg2.d,平均为373mg C/(mg2.d)。
2011年(夏季航次),调查海域叶绿素a的含量范围为1.15~7.30㎎/m3,平均含量2.69m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