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守仁与知行合一

王守仁与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

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

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的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

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

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

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

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王守仁(1472—1529) 简介: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

父王华,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

生平相传,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

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

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

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

骑、射、兵法,日趋精通。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

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

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让他出丑。

不料守仁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归,结庐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

故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病愈复职后,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

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

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

正德十一年(1516年)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

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

以镇压地方骚乱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

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

嘉靖六年(1527年)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

谥文成。

成就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

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

他说:“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是良知,为善去恶者是格物。

”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

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

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

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

”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

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

他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

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

他广收门徒,遍及各地。

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

他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

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

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非常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回故乡时,常游览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如他写的《忆龙泉山》:我爱龙泉山,山僧颇疏野。

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云山,三年走车马。

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王守仁的游足还到奉化雪窦山,他写的《雪窦山》诗明丽、秀拔。

数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息。

穷山路断独来难,过尽千溪见石坛。

高阁鸣钟僧睡起,深林元暑葛衣寒。

壑雷隐隐连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

莫讶诸峰俱眼熟,当年曾向画图看。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

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他将心学凝成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他的碑亭。

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

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

横额:真三不朽。

王阳明记功碑在古代,大的征战之后,胜利的一方,大都会在战地附近刻石记功。

庐山也有一处这样的地方。

在秀峰境内的李璟读书台下,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

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

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

后人评述此碑刻云: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余姚(现在属浙江)人,因为曾经筑室于绍兴的阳明洞,所以世人称他为"阳明先生"。

他死后三十九年,在1567年,皇帝追封新建侯,谥文成,给了极高的荣誉。

王阳明出身于官僚家庭,父亲王华曾任礼部左侍郎,在1499年,王阳明中了进士,先后任刑部、兵部主事,1506年由于与大宦官刘瑾(因残害忠良,最后被陵迟处死)结怨,贬到了贵州。

1510年升为知县,到1516年又升任右佥都御史,最后做到了右副都御史。

晚年聚众讲学,在世时著作就被弟子们刊刻印行。

王阳明的思想中典型的是知行合一。

他首先强调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即他说的"致良知",但如何使人的主体与可体联系起来呢?王阳明主张"求理于吾心",即"知行合一"。

他用主体包容了客体,将客体的独立性、自然性和物质性否定了。

对于行他解释道:"凡谓之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

若著实做学问思辩工夫,则学问思辩亦便是行矣。

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辩是思辩做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辩矣。

"所以,王阳明的"行"范围很广,包括了学、问、思、辩,这在《中庸》里是"知"的四个侧面,在王阳明这里合一了,因为他模糊了两者的界限。

王阳明进一步提出,人的"一念发动处即是行。

"这实际上是取消了真正的"行",所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即王船山)批评他"销行以归知"。

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也有合理的方面,他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

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

另外,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改过"是指自己,"责善"是劝别人改过,这里面还包括了"谏师之道",即向老师进谏,指出错误。

第二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

第三是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

第四是强调身体力行。

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格物,语出《大学》:“物格而后知至。

”“致知在格物。

”《四书章句集注》:“致,推极也。

知,犹识也。

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格,至也。

物,犹事也。

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

穷理,就是穷尽事物的道理,与“格物”意义相似。

常说“穷极物理”。

《朱子语类》:“二程说格物,谓当从物物上格之,穷极物理之谓也。

”格物穷理合用,意义相同。

《朱子语类》:“格物穷理,有一物便有一理。

”“问‘格物穷理,但立诚意以格之’。

”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知行合一,就是讲理论(知)和实践(行)要合而为一,不可过分偏重一边。

“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由王守仁最早提出。

语载王阳明《传习录》:“知之真切笃实处。

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

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当然,一般见到这几句话,如果不是放在中国古代哲学上考察的话,就是一种讲学习的套话,常见于一些学校的校训。

如同济大学校训“同舟共济,格物穷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王守仁:“知行合一”、“各得其心”编者按: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