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教育思想初探摘要: 王夫之是我国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许多唯物主义的教育观点,在人性论、理欲关系、知行关系、教育与教学、学思关系等基本理论问题上,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我们对其进行重新审视时,会发现其对我们的教育和教学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王夫之教育思想述评王夫之(1619一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晚年隐居于衡阳石船山,自称“船山遗老”,故学者称之为船山先生。
1648年,王夫之在家乡举兵抗清,失败后,隐姓埋名,遁迹荒山,他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授徒讲学活动,其学问渊博,著作宏富。
他不仅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在教育理论的许多方面,都提出了富有时代气息的独立见解,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也给当代教育改革以诸多的启示。
本文想就王夫之关于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理与欲统一的道德观、知行观、学思关系、主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学习法和教学法诸方面教育思想进行综述简评,以求为我们今天之教育提供良好的历史借鉴。
一、日生日成的人性观王夫之认为,人性是生理,生理是不断变化的。
他说:“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
”[1]人性是天然的生理,是发展的潜在力量,是发展的可能性,能否发展为现实,有赖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作用。
人性是可善可恶的,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
能否坚持进行教育,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
因此他坚定地认为,如果抓住受教育者幼年时期就培养人的高尚品德,“则作圣之基立于此”,人就可能成为圣人;如果幼小年龄阶段不幸而失教,在恶劣环境中任其沾染陋习,“也就可以使人变恶”。
所以他再三劝诫人们要重视教育和学习,要“熏之陶之”,“自强不息”,诚如此人性就能向善,亦能多善;他再三提醒为人父母和为人之师者,如果让孩子恶习一旦形成,后果不堪设想。
除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外,关于环境对人性的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王夫之亦有其卓越的见解。
在他看来,环境能锻炼人们的意志,意志则支配人们的行为。
既然人性的善恶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转化,那末要使受教育者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影响,关键在于改善生活环境,做好“求适其情”的工作。
如果不做好这个工作,让人性任其发展,就会使父不能管其子,师不能管其徒,政府也不能教导它的人民,教育也就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了。
二、天理与人欲统一的道德观王夫之反对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主张“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二者是统一的,“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有欲斯有理,理与欲皆自然而非人为也”[2]。
王夫之这一观点的重要意义在于,他把人们正当的物质利益要求,即“人欲”看成是人类生存所不可缺少的。
绝不能灭人欲以求天理,禁欲、窒欲都是阻碍人性发展的。
在这种主张之下的教育,就要重视人性的发展,满足人们的欲望,要推己及人,要节欲而反对灭欲。
他认为天理于人欲之中,人世间根本不存在脱离人欲之天理,人欲与天理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灭人欲以求天理之独存是根本不可能的。
他主张道德教育应重视人性的发展,重视人情的自然发展,人的合理的正常欲望应得到满足。
但他反对无限制地纵欲。
王夫之这种朴素的对“理”与“欲”关系的辩证认识,还是很值得我们今天的教育者深思的。
三、行先知后,知行并进的教育思想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夫之有其独到的见解。
他既不同意朱熹的知先行后说,也不同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
他从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出发,把知与行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实践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认为先有行而后有知、知行相互为用,不可分离。
他说:“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
”我们可将王夫之的知行观概括为三点。
第一,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夫之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知行不可混亦不可分;第二,在知与行的轻重上,王夫之重行,强调实践,尤其强调知应得到行的检验;第三,在求知的途径上,王夫之一方面主张要格物以穷其真理,另一方面主张重在笃行,反对省悟清静的学习方法。
四、学与思结合的教学思想王夫之认为,学与思的关系,是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依赖的关系。
他说:“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
学则不恃己之聪明,而一唯先觉之是效,思则不徇于古人之陈迹而任吾警悟之灵。
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
”[3]学习有两种方法:一是学习,二是思考。
学要尽量吸取过去的成就而不可任凭自己的主观臆测,思要注意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不可为过去的框子所拘牵。
学习的知识面愈广阔,思考愈可深远,愈可贯通。
“学”与“思”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必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知识学问。
这对我们今天为学之人不能不说有一定启示。
五、教与学的统一观王夫之认为教与学是有区别的,同时又是有一定联系的两个侧面。
从学的角度讲,“所未知而求觉焉,所未能而求效焉,于是而有学,因所觉而涵咏之,知日进而不已也;于所效而服之,能日熟而不息也”。
从教的角度讲,“夫学,以学夫所教为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
[3]教要以为学之道教依据,既要注意到学习的方面,又要注意到教的方面。
在这一习学思想指导下,王夫之提出了一些很有见解的教学法与学习法的主张。
1.立志为学先立志,志不立学则难成。
王夫之的这一为学必须立志的教育观点,虽然在古代教育史中有不少教育家都曾论述过,但像他这样对“立志”的重要性理解如此深刻,分析如此透彻的还是唯一的一个。
他说:“志立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盛,成乎富有,志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
”2.“有序”和“不息”相结合王夫之认为教学要有序,序就是顺序,也就是系统,有序就是教学要有系统。
王夫之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序:一是事理方面的序,就是教学内容的序,这是客观的序;二是教学方法的序,这就是主观的序。
王夫之认为,教学不但要循序渐进,有步骤,有程序;还要有毅力,持之以恒,不断习之。
他认为《学记》中“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里的“时”有两个含义:一是循序渐进之义,一是有恒不息之义。
他说“时”者乃“有序而不息之谓也,恒守也”。
足见他把“有序”与“不息”结合起来了。
就是说,教学要“有序”,循序渐进,不凌节、不躐等;同时又要“不息”,有恒心,有毅力,经常习之与温之。
那种幻想靠一旦豁然贯通而得之是不行的。
3.因材施教王夫之主张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
他认为学生是有个性的,有刚柔敏钝之异。
教育要顺应学生的个性去施教,偏高或偏低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他说:“夫智仁各成其德,则其情殊也,其体异也,其效也分也。
故教者顺其性之所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而可矣。
”他认为智者仁者的德性不同,虽都能够成就达才,但具体的情况不同其效果也不一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而施教,能尽其量就可以了。
4.“自勉”与“自得”相结合王夫之主张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使其学习不断向高处努力发展,而绝不能放弃教师的这一责任,任意地降低标准去迎合学生苟且偷安的心理;对于学生来说,自己也应高标准严要求,不能一味要求教师无限度地降低标准来迁就自己的“易为”和“无知”。
一方面,他强调身为教者,绝不能降低“道”的标准;一方面,他又强调身为学者,更不能存有散淡“放逸”之坏习气。
他认为,如果学者不知“自勉”,只知要求教师“迁就”和“俯从”,其结果必然使学者自己陷入“不知不能”的悲境之中。
可见他对学者的“自勉”是极为关注的。
他沉痛地批评当时的学者,只要求教师“苟且徇己”、毫不自勉的恶习。
说:“学者不自勉,而欲教者之俯从,终其身于不知不能而矣。
”王夫之在强调为学应“自勉”的同时,还特别指出学者还要注重“自得”。
并指出学者“自得”的前提是,有“本心乐为之兴趣”,如学者无本心乐为之趣,则学者必然会缺乏“自修之心”,也就无从“自得也”。
因此,他指出:“有自修之心则来学,而因以教之。
若未有自修之志强往教之,则虽教无益。
”这也正是他所说的“教在我而自得在彼”的道理。
王夫之主张对学生严格要求,去掉其“放逸”之恶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自勉”与“自得”相结合,用“本心乐为”为其心理前提,这种主张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努力、积极乐为、自勉自律、自思自得的教学思想至今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六、教师的躬行自明观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格的感化,特别提倡教育者要以自己高尚的品格与人格来濡染感化学生,用榜样的力量来教育民众。
他认为教师对待教育工作,要象园丁精心培养花卉,农夫辛勤耕耘自己的土地一样,孜孜不倦,苦心经营。
教师要乐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精心培育人才。
王夫之提出“欲明人者先自明”的主张。
王夫之认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讲明道理,首先要自己具有渊博的知识,具备有条理、有系统传授知识的能力,反之,教师如果“大义不知其纲,微言不知其隐”,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只能使学生“学而愈惑”,这样的人不配充当人师。
王夫之还强调教师要以身立教。
他认为,教师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还要品行端正,注重自身道德行为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他说:“立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谨教有术,正道为渐摩之益。
”。
他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要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即“正言”、“正行”、“正教”去教育影响学生。
教师除具备渊博知识外,还要有敬业精神,高度责任感,要具备尊严和祟高威信、丰富的教学经验及高超的教学艺术,这些对教师自身修养的严格要求,值得今天为人师者警省。
王夫之教育思想极为丰富,重视教育,强调教育作用必须在社会综合治理中才能实现,充分发挥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是王夫之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和突出特色。
他肯定教育对人的培养和改造的重要作用,主张人性“日生日成”,教育既可继善成性,又可改恶为善;他揭示教学活动本质,“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重视学生自觉学习能动性,并提出重视教学基础性、个体性、全面性与发展性的一系列具体主张;他强调高度自我教育意识,重视立志、自得、立行等道德修养方法;他要求教师“恒其教事”,“明人者先自明”,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王夫之这些思想和主张,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极珍贵的遗产。
虽然王夫之有着本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其教育思想不能完全跳出封建教育的藩篱,不能根本改变封建教育传统方向,但是,就王夫之教育思想的科学性、进步性及影响性而言,在今天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因此,科学地对待这份遗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王夫之.尚书引义.船山遗书.中华书局.1976.[2]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王船山全书.湖南岳麓书社.1982.[3]王夫之.四书训义.船山遗书.中华书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