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皮肤性病考试简答题预防医学专用

皮肤性病考试简答题预防医学专用

单纯疱疹诊断依据答案一:1各年龄均可发病,原发性单纯疱疹多见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复发性单纯疱疹可见于各年龄组。

2.可有单纯疱疹患者接触史,可有低热、头痛、咽喉肿痛、颌下淋巴结肿大等前驱症状与体征。

3.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及口周皮肤可出现成簇小水疱、糜烂与血痂等。

4.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一般无异常。

5.必要时可根据病损组织脱落细胞光镜检查、病原体检测或分离培养、血清抗体检测等辅助诊断。

6.病程约7-14天,可复发。

答案二:1.簇集型水疱2.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3.有自限性,但易复发4.病毒培养鉴定是诊断HSV感染金标准。

固定性药疹临床表现答案一:固定性药疹临床表现:常由磺胺类、解热镇痛药、巴比妥类和四环素等引起。

好发于口腔颌生殖器皮肤-黏膜交接处,亦可累及躯干四肢,因每次发病几乎均在同一部位,故命名为固定性药疹。

典型皮损为圆形或类圆形境界清楚的水肿性暗紫红色斑疹,直径1~4cm,常为1个,严重者红斑上可出现水疱或大疱,黏膜褶皱处易糜烂渗出。

自觉轻度瘙痒,如继发感染可自觉疼痛,一般无全身症状。

停药1周左右红斑可消退并遗留持久的炎症后色素沉着,具有特征性。

随着复发次数增加,皮损数目亦可增加,面积可扩大答案二:1常由解热镇痛类,磺胺类,巴比妥类引起2多见于唇,口周,龟头等皮肤黏膜交界处,手,足背躯干也可发生3圆形或类圆形境界清楚的水肿性暗紫红色斑疹,直径1~4cm,常为1个,严重者红斑上可出现水疱或大疱,糜烂,浅溃疡。

4一般不伴周身症状5再次用药,数分钟到数小时后原处发痒,出现同样皮疹6停药一周可消退7遗留灰黑色色素沉着斑,不易消退非淋菌性尿道炎订单判愈标准答案一:自觉症状消失,无尿道分泌物,尿沉淀物涂片检查无白细胞出现,碘染色涂片也未见衣原体包涵体等。

只有正规医院的化验结果才是衡量治愈与否的根据,不能单凭以自己的感觉而随意中断治疗答案二:应针对病原体治疗,如条件不允许,用广谱抗生素治疗。

本病治疗时所需的疗程较长。

治疗:(一)治疗1、目前对四环素、强力霉素、红霉素已有不少菌株产生耐药。

新一代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不但对衣原体、支原体有效,对淋球菌也高度敏感。

(1)氟哌酸200mg,3/d 共用14d。

(2)氟嗪酸200mg,2/d共用14d.(3)环丙氟哌酸250mg,2/d,共用14d。

2、磺胺、利福平对衣原体有效,对支原体无效。

3、庆大霉素、新霉素、多粘菌素对衣原体无效。

4、链霉素、壮观霉素对衣原体无效,对支原体有效。

5、四环素0.5g,4/d,共用7d,改0.25g,4/d,共用14d。

6、强力霉素0.1g,2/d,共用7d。

7、红霉素硬脂酸盐0.5g,4/d,共有7d。

8、红霉素琥珀酸乙酯0.8g,4/d,共用7d。

9、美满霉素0.2g即刻,0.1g,2/d,共用14d。

(二)判断治愈标准治疗结束一周应随访复查。

治愈标准:1、临床症状消失1周以上,尿道无分泌物,或分泌物中白红胞≤4个/100倍显微镜。

2、尿液澄清,沉渣镜检阴性。

3、尿道(宫颈)标本衣原体、支原体检查阴性(有条件时)。

足癣临床分型和特点临床分为三型(手癣临床表现与足癣大致相同,但分型不如足癣明显)★水疱鳞屑型:最常见。

好发于指趾间、掌心、足跖、足侧。

皮损初起为针尖大小水疱,壁厚,经数天干涸,呈领圈状脱屑。

可不断向周围蔓延,瘙痒明显。

★角化过度型:常见于足根、足跖及其侧缘。

皮损多干燥、角质增厚、表面粗糙脱屑、纹理加深、易发生皲裂,通常无瘙痒,皲裂时有疼痛。

★浸渍糜烂型:常见于第四、第五趾间,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甚至裂隙。

有不同程度瘙痒,继发细菌感染时有恶臭味。

本型易并发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丹毒等。

风团及斑疹概念风团: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性皮损。

皮损可呈红色或苍白色,周围常有红晕,一般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

皮损发生快,此起彼伏,一般经数小时消退,消退后多不留痕迹,常伴有剧痒。

斑疹,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1cm。

银屑病的分型及寻常型的临床表现根据银屑病的临床特征,可分为寻常型(99%以上)、关节病型、脓疱型及红皮病型。

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表现:1.好发于青壮年,有一定季节性,多数冬重夏轻。

2.皮损可发于全身各处,但好发于头皮,四肢身侧,尤其是肘、膝关节伸侧及腰骶部,对称分布。

3.腊滴现象,薄膜现象,点状出血为其皮损的特征性表现,有鳞屑性红斑。

束状毛发,呈污黄色,甲受累可使甲板出现点状凹陷,似"顶针状",可出现纵脊、横沟和甲板肥厚4.病程一般分为三期:进行期、静止期、推行期。

答案二:①皮损特点:皮损初为绿豆大小的红色斑丘疹,逐渐融合成为斑块,表面有厚层鳞屑(银屑病角化不全的角质层中有空隙进入空气,由于反光作用,鳞屑呈银白色)。

刮除成层鳞屑,犹如轻刮蜡滴(蜡滴现象);刮去银白色鳞屑可见淡红色发光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剥去薄膜可见小出血点,呈露珠状(点状出血现象,即Auspitz征--是刮破真皮乳头顶部毛细血管所致)②皮损部位:好发于头皮,躯干和四肢伸侧,特别是肘部、膝部和骶尾部最为常见,常呈对称性。

③皮疹形状:呈多种形态,如点滴状、斑块状、钱币状、地图状、蛎壳状等④特殊部位:头皮部皮损鳞屑较厚,常超出发际,可使毛发呈束状,但不引起脱发。

甲受累可使甲板出现点状凹陷,似"顶针状"。

简述二期梅毒皮疹的共同特征和获得性梅毒的治疗方案二期梅毒皮损共同特点:a皮疹泛发对称,多呈古铜色,好发于掌跖b皮损和分泌物中有大量TP,传染性强c多无自觉症状d不经治疗持续数周可消退,破坏性小②扁平湿疣:发生于肛门等皱褶部位的扁平或分叶状的疣状损害③梅毒性脱发④黏膜损害⑵骨关节损害骨膜炎(最常见)、骨炎、骨髓炎等⑶眼损害虹膜炎、脉络膜炎、视网膜炎、视神经炎、角膜炎等⑷神经损害无症状神经梅毒、梅毒性脑膜炎、脑血管梅毒⑸多发性硬化性淋巴结炎⑹内脏梅毒获得性梅毒的治疗方案常用驱梅药物:1青霉素类,为首选药物,血清浓度达0.03IU/ml即有杀灭TP的作用,但血清浓度必须稳定10天以上方可彻底清除体内的TP。

常用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水剂青霉素G,水剂青霉素,心血管梅毒不用苄星青霉素。

2头孢曲松钠:高效的抗TP药物,可作为青霉素过敏者优先选择的替代治疗药物。

3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疗效较青霉素差,通常作为青霉素过敏者的替代治疗药物。

治疗方案1早期梅毒: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1次/周,连续2~3次;或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U/d肌肉注射,连续10~15天。

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头孢曲松钠1.0g/d静脉注射,连续10~14天;或口服大环内酯类药物(阿奇霉素0.5g,每天1次或红霉素0.5g,每天4次)15天。

2晚期梅毒: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1次/周,连续3~4次;或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d肌肉注射,连续20天。

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四环素类或大环内酯类药物30天,剂量同上。

3心血管梅毒:应住院治疗,对于并发心衰者,应控制心衰后再进行驱梅治疗。

首先选用水剂青霉素G肌肉注射,剂量第1天10万U,第2天20万U (分2次),第3天40万U(分2次);第4天起肌肉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U/d,连续15天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疗程期间间歇2周。

青霉素过敏者处理同上。

4神经梅毒:应住院治疗,为避免吉海反应,应口服泼尼松。

首先选用水剂青霉素G1200万~2400万U/d,分4~6次静脉注射,连续10~14天,继以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肉注射,1次/周,连续3次;或普鲁卡因青霉素G240万U/d肌肉注射,同时连续口服丙磺舒(2.0g/d,分4次)10~14天,继以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肉注射,1次/周,连续3次。

青霉素过敏者处理同上。

5妊娠梅毒:根据孕妇梅毒的分期不同,采用相应的方案进行治疗,用法及用量与同期其他梅毒患者相同,但妊娠3个月及妊娠末3个月各进行1个疗程的治疗。

青霉素过敏者选用红霉素类药物口服。

简述药疹的预防措施。

(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已知过敏药物或结构相似药物(2)应用青霉素、链霉素、血清制品、普鲁卡因等药物时应作皮试,皮试前还应备好急救药(3)物,以应急需,皮试阳性者禁用该药。

(3)避免滥用药物,采取安全给药途径,对过敏体质者尽量选用致敏性较低的药物,尤应注意复方制剂中含有的已知过敏药物。

(4)注意药疹的早期症状,如突然出现瘙痒、红斑、发热等表现,应立即停用一切可疑药物并密切观察,已出现的表现应作妥善处理。

(5)将已知致敏药物记入患者病历首页或建立患者药物禁忌卡片,并嘱患者牢记,每次看病时应告知医师。

药疹的治疗原则1)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以及与其结构相似的药物。

(2)多饮水或输液促进体内药物的排泄。

(3)轻症者给予应用抗组胺药物、维生素C及钙剂。

重症者加用糖皮质激素。

特别严重的药疹,及早采用各种措施。

①大剂量的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用甲泼尼龙,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

必要时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

②注射用免疫球蛋白,一般连用3~5天。

③血浆置换。

(4)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

(5)支持疗法,注意补液和维持电解质平衡等。

对伴黏膜损坏者要积极保护黏膜,尤其是眼结合膜,防止角膜浑浊及黏膜的粘连,小儿要注意龟头及包皮的糜烂,造成包皮狭窄。

每日可用3%硼酸水清洗或皮质类固醇类眼药滴眼,口腔注意清洁,经常漱口,可选用2%碳酸氢钠溶液漱口。

淋病的发病机制人是淋球菌的唯一天然宿主。

淋球菌主要侵犯黏膜,尤其对单层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所形成的黏膜有亲和力。

淋球菌感染后侵入男性前尿道,女性尿道及宫颈等处,通过其表面菌毛含有的粘附因子粘附到柱状上皮细胞的表面进行繁殖,并沿生殖道上行,经柱状上皮细胞吞噬作用进入细胞内繁殖,导致细胞溶解破裂;淋球菌还可从黏膜细胞间隙进入黏膜下层使之坏死。

淋球菌内毒素及外膜脂多糖与补体结合后产生化学毒素,能诱导中性粒细胞聚集和吞噬,引起局部急性炎症,出现充血,水肿,化脓和疼痛。

简述带状疱疹临床表现发疹前有轻度全身不适和局部皮肤敏感性增强、疼痛皮肤出现簇集性水疱和丘疱疹,重者发生血疱,周围红晕,数簇水疱沿神经走向,呈带状分布。

一般不超过躯干中线。

局部淋巴结常肿大皮损多见于肋间神经、三叉神经、臂丛神经、腰骶神经神经疼是主要自觉症状,老年患者疼痛明显简述脓疱疮三种临床类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接触传染性脓疱疮又称寻常性脓疱疮亦;好发于托儿所、幼儿园;典型皮损:红斑/丘疹--薄壁脓疱--破溃糜烂--蜜黄痂;好发部位:面部、四肢,特别是口周、鼻孔附近。

合并症:重症者可伴发热、淋巴结炎,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败血症或急性肾炎。

病程6到10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