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加强医患有效沟通

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加强医患有效沟通


• 如果??? • 你???
2
敬畏生命 怜悯苍生
为什么要有情感沟通? 不治之症 患者需要 仁者爱人
• 案例12:
• 40多年前,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林巧稚教授指导 一批实习医生,要求大家完成10例产妇分娩观察, 并写病案。结果仅一人获得“好”。她退回病案, 要求大家重做。大家只好更加认真仔细地观察, 仍然不行。于是大家找出那份“好”病案,发现 他只是多写了一句“产妇额头上冒出了豆粒大的 汗珠”。 • 林教授认为,一位能看到患者“汗珠”的医生, 应该是有一颗悲悯苍生的仁心医生。 • 此乃医学之魂。
• 有的医务人员不善沟通
案例 4:语言不准患者晕
患者女, 42 岁,因身体不适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后,认为营养不良、劳 累过度。于是对患者说:“别去上班 了,在家好好休息,做点好吃的,另 外再给你开点药,就不用再来看了。” 此言刚出,患者立即昏厥。待抢 救苏醒过来,仔细了解原因,方知患 者因母亲患癌症去世不久,疑心太重, 故对医生的话作了最坏的理解。
• 不当问法:复杂问
• 在一个问话中主观隐含某种前提性的判断,使问 语复杂化 • 案例18:一中年未婚女性就诊,年轻医生接诊, 在询问一般问题后,问“你生过几个孩子?”这 位女性患者不满:“你怎么这样说话?”
– 此问话中隐含了:
• 你结过婚; • 你生过小孩了; • 有可能还不止一个;
案例19:“怎么问‖

一女演员,26岁,右侧乳房患乳腺癌入 院,在征得患者及亲属的同意后,某医院 外科为其做了右侧乳房全切除和周围淋巴 结清扫术。术中,对左侧乳房也做了活体 组织切片,冷冻检查结果为“乳腺良性肿 瘤,伴有腺体增生”,医生未经患者及亲 属的同意,顺手又切除了该患者的左侧乳 房。事后,患者起诉医生未经授权切除左 侧乳房,造成外表形象受损、精神受到伤 害。结果:法院判赔。
• 一位17岁女生因下腹疼痛一天,由母亲 陪同來门诊看病,该生外貌及衣着比较 开放,而母亲则是一个保守的妇女。 • 因为宫外孕和骨盆腔发炎是下腹痛的原 因,故必须了解病人是否曾有性行为。 • 面对这对母女,你要怎么问? • 提示:可视情分开母女个别问;可由女 医务人员在场询问;询问时结合进行科 普宣传。
• 情急之下,接诊医师一把抱过患儿,即到手术室 抢救。 • 不料,患儿的母亲爱子心切,冲到手术室门口, 夺过患儿就往外跑。 • 医师急追上去,说:“如果不想小孩死在手上, 就把小孩交给我!你要相信我!” • 医务工作者特有的威严,说服并震慑了这对青年 夫妇,给患儿做了气管切开。 • 小孩得救了,此时,患儿父母感激万分。
弘扬人文精神 加强医患沟通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柯贤柱
一、医学人文精神的诠释

诊疗技术 医学仪器
医 学 精 神
科学精神
引领 实现
人文精神
关怀患者 社会利益
• 简单地说,人文精神就是以人 为本的精神。强调一切从人性 出发,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 严。
• 医学科学精神的发展无论怎样高 度评价都不会过份! • 医学人文精神的建设是现代社会 医学发展的需要!
• 美国: • 医生工作量 70%是健康史调查、交流 30%才是检查、治疗
二、我国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实践
• 就沟通方面来说:
• 广大患者对准职业水平的沟通服务满意度渐低 • 由沟通因素引发的医患矛盾在所有医院普遍存在
• 各医疗机构对医患沟通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
• 有的医务人员不沟通
案例 3:缺乏沟通当被告
这位老年患者刚好在右大腿 下方长了个癣,虽然擦了药,还 是奇痒难忍,而他的右手只能抓 到患癣部位的上半部而己,正急 得没办法。一位年轻医生在替另 一位患者换完药后,看这位老年 病人痒得难受,便戴上手套,替 他抓一会儿痒。老人舒服得连声 感谢。
•5
• 医生要注重“听”
– 有的医生认为患者不懂医 – 只要了解一般的病情就行了 – 患者说不到点子上 – 医生的居高临下心理 – 传统的职业习惯
• 倾听时机
–患者提供重要信息时 –在倾诉时 –使用了委婉语言时 –介绍病情含糊其辞时
• 倾听的主要方法
– 鼓励患者说话 – 保持目光接触 – 尽量不打断患者话头 – 经常作出必要的反映
• 6避免不当问法
– 诱问

• • • • 错:―你是不是下午发热?”(封闭式) 忌让患者做选择题
应:―你一般是什么时候发热?”(开放式) 可让患者做问答题
男友又单独走访别的医生,医 生说:“一般来说,生过小孩或怀 胎七、八个月后引产,才会有妊娠 纹。”最后,男友与李某解除了婚 约。在李某的强烈抗议下,原查体 医院重新检查,结果是“外阴未孕 型”。医院登门向李某道歉,并随 同李某到男友家说明真相,未果。 李某遂提起诉讼。法院以医生侵犯 李某隐私权,致李某精神、名誉受 损,判赔。
– 女患者的身体暴露
• 社会心理 • 部分女性“色”看男医生 • 有的女性过度维权
– 人流时 – 生产时 – 体检时
• 案例14:他碰到了我的乳房 • 一位女病人因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发作 入院,当时接诊的是一位年轻的男医 生。当医生请病人袒露胸部以便检查 时,病人勉强同意。医生随即在她的 胸部触诊、叩诊,并用听诊器在她的 乳头部位移来移去进行听诊,并让病 人转换各种体位……。这位女病人认 为男医生作风不好,向医院领导投诉。
• 不当问法:逼问
―你倒底是怎么个疼法?‖ • “你不说的话,我要告诉你的父母 了啊!”

• 案例17:
• 一位18岁的女学生就诊,一中年女 医生接过病历,一边填写,一边问: “怎么啦?”女学生瞅了在场的男 医生一眼,红着脸不说话;女医生 不耐烦了:“说呀,害什么臊呀, 我们都是医生,有什么没听过,什 么没看过呀?”女学生更是面红耳 赤,跑出门去不看病了。
分析:此例中,如果医生说详细 一些,效果可能不致如此: “你的病不要紧,主要是营养不良, 和劳累过度也有关系,还是向单位 请几天假,在家休息几天,做点好 吃的补补身体。我给你再开点药, 过几天应该就好了。没有其他情况, 就不用再来看了。”
• 有的医务人员沟通不慎重
案例 5:说话不慎拆婚姻(1、2、3)
•4
•行为比语言更加有效
–捂听诊器 –轻柔操作
–抢救快速
–医生要替病人抓痒吗(台湾)
如果你是医生, 你会这样做吗?
案例15:替病人抓痒(1、2) 某医院内科病房。一位70岁 患者患中风病及右侧偏瘫,并发 肺炎,被插上气管内管以随时抽 痰,无法讲话。 病人时有躁动 ,会自拔鼻胃管和气管内管,医 护人员只好把他能活动的右手绑 在床架上,只留一点活动的空间
• 当时,这位女医生因失恋,做了人工流产,受了 不少苦,对负情男人充满怨恨,此时听到女患者 的絮絮叨叨,触动心思,不耐烦的答到:“你做 女人受的苦还不够吗?切除了子宫可以免去女人 的多少麻烦!你难道不知道?男人没有一个好东 西。”
• 出院以后,这段对话一直都在患者的心目中盘旋, 她感到自己不再是女人,不敢过性生活,变得多 疑,对丈夫的言行十分敏感,最终导致婚姻失败。 最终跳河自杀。
•需要有情感投入 •情感也要有调控
• • • • 医生阅尽人间病痛、世态炎凉。 医生需要把自己安置在相对安全的情感地带。 情感沟通不是简单的共鸣。 学会情感调控是医生的素质表现!
• 案例13:我还是个正常女人吗
• 一位女患者做了子宫全切除手术,术后恢复良好。 但是,患者为自己失去子宫而恐惧,怕因此会失 去女人的特点。 • 她到医生办公室反复问女医生:“切除子宫后, 我还是个正常女人吗?”
女青年李某,与男友去某市医院 妇产科进行婚前检查。李某体检时, 男友亦陪同在诊室。医生发现李某 腹部有花纹,便问李某是否怀孕生 育过,李某否认。医生又说:“肚 皮上的花纹倒象是妊娠纹。”李某 说,自己以前较胖,会不会出现这 种情况,遂请医生进一步检查。
该医生又请一位高年资医 生检查,这位医生说:“是有点 象妊娠纹。”检查完毕,走出屏 风,在体检表上填了“正常”。 因李某查体时,站在诊室屏风外 面的男友听到了医生与李某的全 部对话,对李某是否处女及是否 生育产生怀疑。
•7
• 病情告知(说)
– 医务人员的义务 – 尊重患者知情权的体现 – 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 – 提高患者满意度的需要
• 病情告知的一般要求
• 真实 • 准确 • 慎重 • 及时

• 案例20:怎么说
• 一位门诊的复诊病人,上次因排便习惯改变而被 安排大肠镜检查。轮到他看诊时有一位年约四十 多的女士率先步入,向你(门诊医师)说:“家 父在上周检查肠子,做了切片,今天是来看报告 的。因为家父已经七十多岁,又有心脏病,我们 怕他受不了刺激,所以如果是癌症,千万不能让 他知道。请先告诉我结果。 ” • 你手中的病理报告正是大肠癌 • 你要怎么对女儿、父亲说?
• 医患关系的实质是医学和社会的 关系
–患者是人,人的本质是社会的 –患者的背后是家庭、亲友、单位 社会等社会关系(医患纠纷的规模) –医学面对的是社会大众 –医学的本质属性—社会性(模式)
• 案例1:浙江媒体策划“茶水发炎” 新闻报道引发医学界反击
• (2007.4;10;6;近100家;90%;新闻发布会)
– – – – 职业道德的缺乏 怕受到不公正待遇 怕医生以药谋私 怕医术不高草菅人命
• 患者心理:对钱的担忧
– – – – – 经济不宽裕 大病看不起 怕医院宰客 自己花钱别人看病 医患纠纷的大多数是经济问题
• 患者心理:权益问题
– 就医权 – 生命权 – 知情权 – 同意选择权
• 患者心理:涉性问题
3、了解患方心理
• 患者心理:对医院诚信怀疑
– 担心医院管理不规范 – 对基层医院的不信任 – 对医疗条件的担忧 – 多收钱
(原词:南唐,李煜,《虞美人》: “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东流。”)
• 患者心理:对医生操守怀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