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冲刺胡老师温馨提醒: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间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
勤奋才能有收获,勤奋才能更接近成功。
努力,加油!记叙文阅读-写景状物一、考点、热点回顾写景1、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写景的文章一般有以下三类: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如课文《山中访友》;一类是描写生活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象,如《火烧云》、《第一场雪》;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如《溪水》、《鸟的天堂》。
我们如果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2、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明确了作者的描写顺序对理解全文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
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的几种顺序:●按空间顺序写。
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
●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
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进行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
●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
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
●按景物的不同类型来写。
如《山中访友》,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写景的顺序一目了然,井井有条。
3、理解写景文的层次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两种。
●一是总分结构。
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
课文《桂林山水》就是先总的赞美桂林山水,再用两个自然段写桂林的山和水,最后又总起来说桂林山水。
●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采写。
观察点的移动,必然引起景物的相应变化,或者是随着游览顺序安排层次,这时,文章中一般都有“提示语”,告诉你作者走动了,笔下的景物变了,或者观察点移动了,把景物的不同方面并列铺开来写,如课文《林海》的第五段分别写了“岭”、“林”、“花”、“联想木材”、“联想兴安”。
4、体会写景文的思想感情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感染读者,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状物状物,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
阅读此类文章,我们需要注意:●弄清描写顺序,把握整体印象“状物”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
状物文的写作顺序,或者是按从到的顺序写,或者是按从到的顺序写,或者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
写静物一般按形状、结构、用途的顺序;写动物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写植物一般按形状、颜色、滋味的顺序。
●抓住事物特点,理解写作目的状物的文章,总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描述,突出物体的特点,表达思想感情,达到写作的目的。
这就是常说的托物寄情、托物寓理或托物言志。
我们阅读时,就要透过表面现象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作者寓什么理,寄什么情。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层次在文章结构方面,这类文章通常采用按事物不同方面的特点来安排材料的方法。
这类文章还经常采用总一分、分一总、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安排内容。
●体会修辞作用,学会品尝语言作者为了把事物的特点写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往往多种修辞手法并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设问、反问、反复等交织在一起。
二、典型例题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用两个字概括春雨的特点,即________,体现这两个字的句子分别是:(在文章中用横线勾出来)2、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你能用一组比喻句描绘冬雪吗?___________________3、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植物,只写树叶和小草。
在状写树叶和小草时用的词不一样,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4、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5、“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所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
(一)1、多、细A、一下就是三两天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2、冬雪像羊毛,像白云,像棉花糖,像鹅毛……3、①、避免重复;②、树叶和小草所处环境、形状、大小以及绿的程度不同4、用拟人化的手笔,形象地写出了雨多、雨细;春雨时伴随着春风,所以是“斜织”5、拟人三、课堂练习小花花猫长大了,出落成一只漂漂亮亮的“大家闺秀”。
它浑身雪白,眼睛碧绿,只是前额和尾巴上有一点黄褐杂色。
猫和人一样,过于温柔和顺,便给人“小”的感觉。
所以,长大了的小花猫,大家仍叫它“小花”。
每当吃饭,小花照例总是一跃而上,蹲坐在长凳上,神态自若,从容不迫,等待你的“表示”。
如果等待超过了它的耐心,它先盯着你“喵喵”地叫,然后会举足轻轻拉你的衣袖,或用头蹭你的手臂,甚至迟疑着用爪子到桌面上去勾物。
这时,你只要用严厉的目光瞪它一眼,它会即刻跳下板凳,知趣地讪讪而去。
令人惊讶的是,小花喜欢在电视屏幕前看卡通动画片。
傍晚,不管它在哪里打盹、玩耍或吃食,只要动画片的音乐一响,它便停止一切活动,欢蹦乱跳地来到电视机前,一动不动。
美国迪斯尼的《米老鼠》、《猫和老鼠》,日本的《叮当猫》,都会使它如痴如醉。
小花不停地转动脑袋,追逐屏幕上的精彩镜头。
两只闪光的眼睛,骨碌骨碌,仿佛两粒活动的绿宝石。
它抱怨外国同行的愚笨无能,憎恨穿戴华丽的异国仇敌,一看到外国老鼠露面,小花绿色的目光,就变得冷峻、凝聚、专注,像一块碎玻璃。
晚上,我读书,爱人打毛衣,儿子做功课。
小花轻轻走来陪伴我们。
它轮流蜷伏到我们每个人的脚下或膝盖上,用一团软软的暖意温暖我们。
我一边读书,一边轻轻抚摸小花的脖子,小花就用一种迷茫的满足与轻微的呻吟,表示及时的感谢。
这时的夜,很静很静,有一种若有若无的香味,那是温馨的味道。
小花的温柔,使我感受到一种生活的奢侈,却也使我着实羞愧了一回。
有一次,我下班回家,一进门,小花便围着我的双腿,咬我的裤管,一边叫唤,一边绕圈。
面对这种盲目的热情与温柔,不知什么原因,我忽然感到极其厌烦,仿佛这不是亲热,而是一种过度的负担与累赘。
我用脚拨开小花,小花不依,我便使劲朝它踹了一脚。
小花惊叫一声,一溜烟逃匿而去。
我马上懊悔不已,觉得自己做错了一件事。
我凝望着远远的小花。
小花孤单地走着,孤单中有种落落寡合的斯文,有种带几分客气的傲慢,但给我的感觉,却像是行走在花红柳绿中无动于衷的老人。
我忍不住高声召唤了一声,小花迟疑一下,随即“喵喵”地回应我,叫声如诉似泣,哀而不怨,并飞快地欢跳着奔到我的脚边。
我一把抱起小花,久久凝视它绿宝石似的双眸,像是第一次或最后一次看它一样,内心充满了被宽恕与谅解的快慰。
快慰中又有不少惊讶与诧异:因为我觉得,我当时的漠然、冷淡、厌烦乃至粗暴,既非选择,也非决定,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一种“脱离”的冲动。
我爱小花,也绝无伤害它的本意,我疏远它,似乎只想拥有一点自己的“空间”,只想从亲密的饥渴中,暂时独立出来一会儿,再马上自己回去。
这像是一种“爱”的差异,一种很少有人能够注意并理解的差异。
但小花却从此“明了”了我的这个秘密。
当我疲惫不堪,或心情忧郁,或沉默寡言的时候,小花就会有感觉。
它能根据我走路的步态,脚步的声响,判断出我情绪的好坏。
我高兴的时候,它照例会箭一般奔到我的腿边,蹭我的脚,像一朵怒放的花。
我不快的时候,它警觉地避免和我亲近,它会远远地摇摇尾巴,试探着朝我叫一声,或者干脆蹲坐一边,装着注视眼前移动的光斑,飘落的树叶,或者一只飞来飞去的蜻蜓,其实是在等待我的“不好意思”。
“爱”的代价很高,靠得住的“爱”,一要有信心,二要能沟通。
我爱我的善解人意的小花。
1、结合上下文解释第二段中加粗的词“表示”。
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段结尾说:“这时,你只要用严厉的目光瞪它一眼,它会即刻跳下板凳,知趣地讪讪而去”,这突出了小花的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详细记叙了哪个事件?详写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七段中“这个秘密”究竟是指什么秘密?请在文中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5、文章怎样表现小花同一家人亲密无间的关系?(结合原文简要地进行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1、分给它一点吃的东西2、善解人意3、“我”无意之中伤害了小花的事;作用是突出小花善解人意4、“爱”差异5、略四、课后练习老街在柳江镇的北门,有一条街,人们都叫它“老街”。
在这里,我度过了幸福的童年。
我清楚地记得,这里原来是个喧闹、拥挤的居民区。
一条长长的、狭窄的、七高八低的小巷,居住着六七十户人家,整天有嘈杂的声音,没有安静的时刻。
可是,住在这里的人都很团结,一方有难,八方帮助,人与人之间亲亲热热。
这里的人们和睦相处,尤其是晚上,串串门,拉拉家常,亲如一家。
我小时候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我爱这个地方,爱这里淳朴善良的人们,因为这里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不过现在,你到老街去,再也找不到长长的巷,找不到拥挤的小屋了。
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幽静代替了喧闹。
在十幢大楼的中心,有一座大花坛,花坛里开着美丽的鲜花,长着嫩绿的小草。
变了!变了!一切都变了!早晨,人们骑着自行车,迎着第一缕晨光,奔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开始新的一天的劳作。
环境变了,就连老街小商店的营业员的态度也变了。
他们总是笑容满面地接待顾客,顾客有什么要求,他们尽量满足,而且送货上门呢!啊!老街!你变了,变得那么可爱!高楼大厦显示你的富有,花草树木增添你的美丽,勤劳的人们使你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