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
三农的问题成因主要由四点组成:历史原因、政治因素、经济技术、文化思想落后
1 历史原因
· ① 是工农产品剪刀差。建国初期,为了发展工业,政府对农产品实行价格剪刀差,以牺牲农业发展 为代价,发展工业。 · ② 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被筑起了一道高墙,随着经济的 发展,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传统农业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凸显。 · ③ 是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在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指导下,多数地方政府重视重工业 发展而轻视轻工业,重视生产性建设而轻视非生产性投入,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发展长期 停滞不前。
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2004年2月8日,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 《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也是时 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文件要求,要调整农业结构, 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 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农民贫
从上世纪后5年到进入新世纪,我国国民经济一直维持在7%~8%的较高增长速度,在城市居民 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日益突出。
·农民弱
现在农民逐渐丧失了生产资料,耕地,宅基地,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并且现在中国老龄化非常 严重,农村劳动力下降。3三农来自题的成因三农问题的成因
2
三农问题的表现
三农问题的表现
“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农村问题:农村条件差,面貌落后,农村人口锐减,经济不发达。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
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业问题
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 “一号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文件进一步摆正了农业在 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肯定原有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同时,强调增加投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同时明确提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允许其存在和发展。文件指出农业的物质技术基 础还十分脆弱,一部分地区农民种粮的兴趣有下降的迹象,在农村经济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出现了不 协调现象,城乡改革汇合后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节更加复杂。要认识到,发展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 不但反映经济规律,也反映着自然规律,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方针。
三农问题的成因
2 政策原因
从发展上看,农村经济超常增长后,出现了滑坡。 ① 是农业内部积累机制弱化,短期行为严重。 ② 是政策因素也造成了不利于粮食生产形势,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下降。 ③ 是地方财力增加,但地方投资却明显向城市倾斜。 ④ 是全国工业投资大幅增加,但为农业服务的农用工业投资却不断下降。 ⑤ 是在城市工业经济过热增长中,投资膨胀和消费基金膨胀导致持续通货膨胀。 ⑥ 是农村基本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 ⑦ 是税费体制不合理。 ⑧ 是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不足日益暴露。
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
扩大市场调节力度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 号文件”。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 购的新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系统化,同时从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产业结构调整、交通、 支持乡镇企业、鼓励人才流动、放活金融政策、加强小城镇建设等十个方面活跃农村经济。文件还提 出扩大市场调节,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一步把农村经济搞活。 国家还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
新思路破解“三农”新问题
目录
1
三农问题的定义
2
三农问题的表现
3
三农问题的成因
4
三农问题的文件、对策、思考
1
三农问题的定义
三农问题的定义
PICTURE
2003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首次提 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 重”。
所谓农村问题,指的就是农业、农村、农民这三 个问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 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 需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 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 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农村乡镇财政“空壳化”越来越严重
这是因为农村乡镇财政过去基本靠农业税作为本级的财政收入,自2003年农业税取消之后,种地农民得到解放, 但在实现农民富裕之后,带来了乡镇财政空壳的新问题。具体表现为乡镇村以前留下的历史债务如何偿还,由谁 来还。
农村问题
·农民少
青年人大都外出打工,孩子都在外学习,并且城乡划分越来越模糊,青年人读书打工逐渐将重 心转移到了城市,导致农村中能做农事的农民少
农业问题
土地荒漠化
农业问题
农业干旱
农村问题
·农村种地人越来越老和小
青年人大都外出打工,把仅有的土地交给老人和妇女耕种。受身体、年龄、文化等所限,无法采用现代化的大机 器,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农村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越来越多
因为农民没有土地转让的原始资本积累,没有做小买卖和小本经营的资本,只好到城市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 农村家里,成为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包袱。目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村文化建设等都需要认真解决。
·1 农业产业化问题 城乡关系
工农关系不协调。农业效益比较低。与其他产业利益分配不合理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2 不得不正视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近几年,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现在,最突出的问题是我国土地荒 漠化面积仍然在扩大,水资源短缺,水的利用率不高。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农业生产系统的 脆弱性。
未彻底胜利原因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以平均地权为核心的,但没有包括如何得到土地的基本内容,这是
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也是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局限性所在。 民生主义的土地纲领不够彻底,不是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采取改良的办
法,即核定地价,由资产阶级向地主收买土地。民生主义的土地纲领没有和农民的土地要求 联系起来,没有充分发动农民群众从政治上推翻地主阶级,因此缺乏可操作性,显得空洞而 抽象。
1924年 “三民主义”
1953年-1956年 三大改造
1982年 第一次发出“一号 文件”家庭联产承 包制
2004年 再次将“三农”问 题作为全党工作重 心
2015年 连续12年聚焦“三 农”
孙中山时期的“三民主义”
孙中山时期提出“三民主义”,采用“平均地权”思想,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 两个方面: (一)耕者有其田;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 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为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规定土地 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文件明确了农村 进行商品生产的重要性,提出只有发展商品生产,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把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 的水平,才能使农村繁荣富裕起来,才能使我们的干部学会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利用价值规律,为计 划经济服务,才能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现代化。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 则。
·农村无地人群越来越多
在土地承包制度后30多年后的今天,农村的人口流动步伐加快,特别是近些年新迁进人口统统都没有耕地,进而 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新人口越来越多,土地不能重新承包,不能重新明确地权。由此导致有地权的人越来越 老,越来越少;无地权的人越来越多,群体越来越大。土地是农业发展之本,是农民养老之基,是农村稳定之源。 无地的人越来越多,其生存发展和养老又成了新的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取消了人民公社,又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为生, 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适应 我国农业特点和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
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
承包土地十五年不变
(二)主张土地国有,限制私人对土地的权益。
积极意义 · 首先,孙中山平均地权的思想是基于中国的国情并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基础上酝酿、发展起来的,比当时处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思想更具先进 性和可行性。 · 其次,“平均地权”思想吸收了太平天国的革命思想和戊戌变法时资产阶级改良派自由主义两个 思潮的合理内容,为实行资本主义的土地改革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再次,“平均地权”思想主张渐进和改良的方式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它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与无产阶级的新民主主义有相通之点。 · 最后,“平均地权”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从台湾“平均地权”的结果来看,征收地价税、涨价归 公的经济手段有效地控制了私人土地集中的速度和规模,降低土地所有权急剧转移所带来的破坏, 为台湾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了条件,至今仍在施行。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不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就必然使资 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这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派的软弱性 和旧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不彻底性。这种局限性也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可 能取得彻底的胜利。
毛泽东提出的“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 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 农业:合作化途径、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由互助组到初级形式的半社会主 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的高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道路。这条 道路也就是对农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