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修辞的作用和关键句段的含义)教学过程:
—、修辞作用
文中第1自然段“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二、分析关键句段
1. 这篇文章既然重点写藤野先生,从文章内容上看,写清国留学生的所作所为、日本“爱国青年”的所作所为,似乎与藤野先生无大关系,认真思考,这些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何关系?
明确:本文记叙抒情的对象是藤野先生,但在五千字的文章里,正面写藤野先生的不过两千字,其余文字表面看来与藤野先生没有多大关系,但实际上“形断意连”,笔笔都是为了衬托藤野先生。
总体来看,作者写清国留学生和日本“爱国青年”,是在写与藤野先生相识、相交、相别的社会背景。
2. 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离开东京?为什么学医?又为什么弃医从文?这些都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鲁迅原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2)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櫻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去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3)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
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4)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对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
写课堂上看电影决心弃医从文是与藤野先生吿别的直接原因。
5
三、词语赏析
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附庸风雅,思想腐朽。
实在标致极了: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讥讽和轻视。
何尝不:反诘语气,加强肯定。
酒醉:表达了对愚昧麻木的人的痛恨。
竟:饱含了对先生的歉意和自责。
日暮里:勾起了鲁迅家国之愁思。
水户:这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的抗清志士朱舜水的客死之地。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鲁迅作为弱国子民的辛酸,也是他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体现。
所以……当然……:用来强调,作者有意以反语的方式揭示“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
刺耳:“万岁”欢呼声,极大地刺伤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
……虽然……:倒装转折复句,强调了藤野先生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伟大。
四、对课文结尾一句话含义的理解
课文结尾一句:“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1. “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却是巨大的。
强烈地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2. “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
3. “增加勇气”是指作者在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时,一旦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时,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
4. “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
的文人。
5. “深恶痛疾”是“最厌恶、最痛恨”的意思。
.
整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
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五、课堂小结
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组织材料,体现了藤野先生崇高的精神和鲁迅深切的爱国感情。
文章语言精练,幽默而又犀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生动而又传神,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好好借鉴,用我们的笔记住我们最怀念的人。
六、布置作业
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
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
(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人了解)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鲁迅
第1自然段:动用比喻和反语,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外貌描写:表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注重穿着的人,生活朴素、简单。
结尾句含义: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
教学探讨与反思:
纵观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文篇幅较长,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住学生。
本设计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让学生对事例自行剖析,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线索,这样,就实
现了难文浅教,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