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山市南朗镇总体规划(2006-2020年)

中山市南朗镇总体规划(2006-2020年)

中山市南朗镇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图集)南朗镇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中山市规划设计院2007年9月项目名称:中山市南朗镇总体规划(2006-2020年)项目委托:中山市南朗镇人民政府南朗镇总体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组长: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主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城市规划设计证书:建设部甲级0010001深圳市深临字第200114号编制时间:2007年8月出图专用章:院长:刘仁根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分院总工:范钟铭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主管总工:杨律信国家特许注册城市规划师项目负责人:魏正波城市规划师孙昊城市规划师项目组成员:李鑫城市规划师王晋暾城市规划师项昺城市规划师李轲城市规划师何斌城市规划师张迎规划师助理协编单位:中山市规划设计院参加人员:给水、排水工程:聂洪文(总工、高级工程师)陈天凌(工程师)电力、通信工程:肖珈琦(副总工、高级工程师)方阳生(工程师)燃气工程:王引平(燃气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吴冬青(高级工程师)环卫工程:曾新民(副总工、高级工程师)邓永华(工程师)项目名称:中山市南朗镇总体规划(2006—2020年)审定:审核:项目负责人:规划专业设计人:校对人:给排水专业设计人:校对人:电力电信专业设计人:校对人:燃气专业设计人:校对人:中山市南朗镇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镇发展目标与策略 (1)第一节城镇发展目标 (1)第二节城市发展策略 (2)第三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3)第四章空间政策管制规划 (4)第一节“三区”划定 (4)第二节“四线”管制 (5)第三节空间政策管制分区 (5)第五章城乡协调发展规划 (6)第六章城镇总体布局规划 (7)第七章综合交通规划 (8)第一节对外交通与区域协调 (8)第二节道路交通规划 (8)第三节公共交通规划 (9)第八章公共设施规划 (10)第九章居住用地规划 (11)第十章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11)第十一章旅游发展规划 (12)第十二章岸线利用规划 (13)第十三章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14)第十四章景观风貌规划 (15)第十五章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16)第十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7)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17)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18)第三节电力工程规划 (18)第四节通信工程规划 (19)第五节燃气工程规划 (19)第六节环境保护规划 (20)第七节环境卫生规划 (20)第十七章城镇防灾规划 (21)第一节抗震与消防设施布局 (21)第二节人防设施布局 (21)第三节防洪排涝工程规划 (21)第十八章近期建设规划 (22)第一节近期发展目标与规模 (22)第二节分区发展策略 (22)第三节近期重点控制与建设地区 (23)第四节政府近期行动与土地供应计划 (23)第五节近期建设与中远期发展的衔接 (23)第十九章规划实施措施 (24)第二十章附则 (24)附录中山市南朗镇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 (25)附表1:现状用地汇总表(2006年) (31)附表2:规划用地平衡表(远期2020年) (31)附表3:近期用地平衡表(至2010年) (32)附表4:规划城镇主次干道一览表 (33)附表5:配建停车场指标标准一览表 (34)附表6:公共设施标准一览表 (35)第一章总则第1条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5),以及中山市南朗镇实际情况制定。

第2条编制本规划的主要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4、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5、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6、广东省城镇规划指引GDPG-002;7、广东省中心镇规划指引;8、中山市城市规划技术规范;9、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年);10、中山市村镇规划管理规定(2001年);11、中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2、中山市翠亨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13、南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14、南朗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15、南朗镇各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第3条规划区范围本次总体规划范围包括现状南朗镇域范围(不包括临海工业园),北至火炬开发区,东到伶仃洋海滨,西至五桂山,南至中山珠海市界,总面积约206平方公里(含近海海域)。

其中,陆域面积157.7平方公里(含围垦区面积16.1平方公里),近海海域面积48.2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本次总体规划与中山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规划期限为:近期:2006——2010年中远期:2010——2020年远景:2030年以后第5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一切规划建设及土地利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第6条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黑体字条文。

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7条本规划由中山市南朗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城镇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一节城镇发展目标第8条城镇发展总目标到2020年,力争将南朗建设成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珠三角明星城镇,进入全国百强镇行列。

中山南朗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第9条经济发展指标GDP:2010年全镇GDP达到70亿元,年均递增25%左右,人均GDP达到35000元;2020年GDP达到200亿元,人均GDP达到57000元,实现较2006年翻三番的目标,年均递增13%以上。

产业结构:三产比重从2005年的8.81:63.41:27.78转变为2010年的8:60:32,2020年为5:40:55 第10条社会发展指标教育: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5.5%,人均公共教育经费达到3200元;卫生:千人拥有医疗床位5.5张;体育: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 m2;居民生活质量状况:居民恩格尔系数25%,基本达到目前中等收入国家20%的水平。

第11条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人均公园绿地:2010年达到12平方米,2020年达到15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2010年达到40%,2020年达到50%;城市环境质量: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100%;污水集中处理率9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再生回用率≥50%;噪声达标区覆盖率9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二氧化硫排放强度<5千克/万元。

资源耗费:单位GDP能耗0.4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水耗55立方米/万元。

第二节城市发展策略第12条产业发展策略1、大力发展以绿色工业、文化旅游业、特色生态旅游产业、特色养殖业及居住产业为核心的低消耗、高附加值、无污染、可循环的五大特色产业体系;2、限制科技含量低、生态环境危害大,不符合循环经济,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引入;3、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第13条产业发展重点1、第一产业:进一步促进传统农业的改造,继续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积极发展特色农业;2、第二产业:大力发展以大车工业园和东南绿色工业园内电子信息业电子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依托国家健康医药产业基地发展生物制药、医疗设备等高附加值产业;做大做强纺织服装、包装印刷、汽车配件以及能源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3、第三产业:优先发展优势行业—旅游业;鼓励发展房地产业;依托粤港现代服务业的辐射与扩散,大力推进以商务服务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14条文化旅游发展策略1、由旅游资源发展为旅游产品:整合旅游资源,形成文化旅游景点群,打造整体化、系统化的旅游产品体系;2、由旅游产业发展为产业旅游:开发商务洽谈游、会议会展游等多种旅游经济业态,并强调其他产业向旅游产业的延伸,拓展旅游产业链;3、由旅游城镇向城镇旅游发展:提升旅游业,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增强旅游服务能力;4、发挥名人效应,形成名镇品牌:依托翠亨村孙中山故居,塑造南朗的城镇品牌;5、以“香山文化”为基础,强化横向联合,提高地区地位。

第15条生态发展策略1、生态保障措施:保护山体、海岸、湿地、林地等生态资源;强化安全概念,规避风险;2、生态发展策略:维护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建设都市区生态屏障,设立自然保护区、绿色廊道,形成网络型开放式复合生态系统。

第16条宜居发展策略1、宜居标准:建立配套基础设施以及自然环境物质环境标准;建立符合城镇居民需求的社会环境标准;建立居民出行及其他生活相关的时间标准;提出对未来宜居生活方式的引导方向,合理分配、有效循环利用资源;2、发展策略:以生态型城市为标准建设居住社区;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城市综合环境;控制房价的过快增长,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构建方便快捷的城市交通体系;提高居住社区环境水平;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加快社区建设;3、宜居发展措施:改造老城区及旧村,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高标准建设滨海新区;培育地方特色,加强历史街区的特色建设;发挥政府规划导向作用,关注城市居住弱势群体的居住需求,缩小地区间的差异。

第17条城镇发展策略1、现状用地的管理与整合:整理镇域自然、人文资源,确定保护、利用方式;选择重点城市建设地区,集中资源提高建设水平;对现有工业用地进行整合、归并;更新旧村居住用地与老工业区;2、增量用地的拓展与引导:近期城市拓展的增量空间要满足以下需求:承担现阶段自身发展需要的城市中心服务区、副中心;承担工业惯性外延发展需要的工业园区;保证二次转型所需的高素质城市发展空间;3、城镇空间发展策略:延续现有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格局,形成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与旅游特色城市副中心的多中心模式,以南朗镇中心区为基础,形成镇域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形成老城至丰阜湖片区的行政文化服务中心;连接老城中心区与轨道站点周边地区,形成商业活动中心;以翠亨镇区为基础,形成以文化产业及旅游为核心的城市副中心;通过翠亨旧村、孙中山故居、文化产业园、温泉度假城组织系列旅游轴线,形成特色城市空间形态。

第18条交通发展策略1、加强对外交通联系:东北方向加强镇区与中山主城区、三角、民众、之间的交通联系;向南加强镇区与珠海唐家湾地区交通联系;2、积极推进快速交通网络建设:结合目前中山市东部地区“一路八园”建设,加强市域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形成完善的对外快速交通系统;3、积极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推进广珠城际轨道翠亨站、温泉站建设,做好轨道交通与城市内部、外部交通的接驳;4、积极推进海上交通建设:以旅游发展为突破口,适时建设海上交通节点,将旅游休闲与交通出行相结合,进一步扩大旅游产业范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