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 以乔木为主包括夏木灌木草本苔藓地衣及微生物动物在内并且能够影响到当地的水温和气候的生物群体胸高直径: 距地面1.3米处的直径
形数: 树干的材积与该树干某一高度处的断面为横断面树高为高的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
胸高形数: 树干的材积与该树干1.3米处的断面为横断面树高为高的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
实验形数: 树干的材积与该树干1.3米处的断面为横断面树高加3米为高的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
形率: 树干任意未知部位的直径与某一固定位置的直径之比
胸高形率:树干1/2高度处的直径与胸高直径之比绝对形率: 胸高以上1/2长度处的直径与胸高直径之比望点: 树干上部等于1/2胸高直径的那一点望高: 望点至地面的高度
生长量: 在林业调查中树木调查因子在一定间隔期内所发生的变化
生长率: 树木每调查因子的连年生长量与原有总量的百分比
林分: 内部结构特征相同并与相邻四周有明显区别的小地段
调查因子:反应林分客观规律的因子林相: 森林垂直部面的层次(单双层林)
主层林: 在森林中蓄积量最大的林层龄级: 根据林木的生长特性所划分的年龄范围
目的树种:在某一条件下经济价值最高的树种主要树种: 在混交林中蓄积量最大的树种
疏密度:待测林分每公顷上的总横断面积与相同经营下标准林分每公顷的总横断面积的比值
郁密度: 林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所占林地面积的比株数密度:个体所占有的营养面积
蓄积: 所有树木材积之和标准木: 具有平均材积的林木
材积表:林木的材积与直径树高和形数之间相关关系的数表
一元材积表:根据树木的材积与直径之间的相关关系表现出来的单株平均材积的平均木表
二元材积表:根据树木的材积与林木直径和树高之间的相关关系表现出来的单株平均材积的平均木表
立地质量:生物所生长的环境总和
地位级: 根据材木的平均树高和其相应的平均年龄之间的相关关系所划分的立地质量等级
地位指数:根据优势木平均数高和优势木的平均年龄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基准年龄所划分的立地质量等级
标准地: 根据人为判断期望能够代表调查总体的森林小地段样地: 随机抽取的森林小地段
1.材积三大要素
(1)形状系数(2)断面积(3)长度
2. 形数作用
(1)衡量树干饱满程度的指标(2)材积的直接换算因子
3. 立木材积的测定方法
(1)等直径差区分求积法(2)望高法(3)近似法
4. 测量胸高直径注意事项
(1)必须是距地面1.3米处的直径,以坡上位距地面1.3米的直径
(2)对于分叉树:胸径以下分叉按两株树量测;胸径以上分叉按一株树量测
(3)出现一些结疤损伤可上下量取同样的长度取平均作为胸径替代
(4)及时处理附着物
5. 生长量种类
(1)树木总生长量(以苗木发生至调查为止所积累的总量)
(2)总平均生长量(总生长量与其相应年龄的商)
(3)定期生长量(树木短期几年的生产量)
(4)定期平均生长量(定期生长量除以定期年龄)
(5)连年生长量(树木调查因子一年的生长量)
6.年龄的确定
(1)查数轮枝法(2)差数年轮法(3)生长锥发
(4)查阅档案法(5)走访或目测
7. 形数变化规律
(1)幼龄变动幅度大(2)年龄比较大的变化幅度小
(3)形数一般是负数(4)间隔期短
8. 林相划分标准
(1)次林层与主林层的高必须差20%以上
(2)次林层与各林层的平均值经必须大于8cm
(3)各林层蓄积量必须大于30m 3
(4)主林层的疏密度不能小于0.3次林层不能小于0.2
9. 蓄积量的测定
(一)标准木法
(1)平均标准木法
过程(1)设置标准地 每木检尺
(2) 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并实测其直径和树高
(3) 建立d 与h 之间的相关关系
(4) 选择标准
(5) 标准木求积
(6) 推算求积
(7) 归一
(2)分级标准木法
等株径级标准木法(按照径级大小的排序从小到大分成株数大体相等的n 级每一级选择其标准木推算蓄积地方法)
(二)材积表法
(1)一元材积表
过程(1)设置标准地
(2)每木检尺
(3)一元材积表
∑==k i i i v n
Ms 1(:i v 查每个径阶所对应的材积)
(4)归一
(2)二元采集表
过程(1)设置标准地
(2)每木检尺
(3)选一定数量样本并实测其直径与树高并建立关系
(4)二元材积表
∑==k i i i v n
Ms 1(查每个径阶与每个径阶所对应的高度在二元查材积)
(5)归一
10.树种书写形式
(1)10落 (2)6落4桦 (3)5落5桦 (4)6落4桦+山杨
(5)6落4山---桦
地位级·地位指数是高度评价指标
平均高表示林木高矮的指标
平均直径表示树木粗度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