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更具体的说是指对山川平原,花鸟虫鱼乃至家居摆设等事物的描写。

总的来说,景物描写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让读者如临其境,增强人物、事件的真实感,从侧面来表现人物品质,突出事物特点。

它或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作铺垫;或酝酿诗情画意,深化作品主题。

首先,我们应从思想内容上考虑。

可以试着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1鲁迅《祝福》开头段----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开头详细的写了鲁镇祝福时的情景“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鲁镇保守沉闷的氛围,暗示了封建神权牢牢统治着中国城乡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的社会背景。

2小说《药》开头的景物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

-------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

”“乌蓝”的天“青白”的光、“灰白”的路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沉寂、凄清,带有几分恐怖,渲染了夏瑜就义时冷峭、肃杀、悲凉的气氛,也暗示了清末这一极其黑暗的时代特征。

3《故乡》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萧条荒寂的现实冬景图,也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是闰士活动的典型环境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荷塘月色》,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了一幅恬淡朦胧的荷塘月色图,实际上寄托了朱先生的情感。

朱自清是一名新文学运动的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给他心灵上投下了落寞的阴影,他既对黑暗的现实不满,又不愿投身革命,所以幻想超脱现实。

他借荷塘月色抒发的正是这种幻想超脱现实的情感。

《听潮》中大海上遗篇静寂。

“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

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

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嵌在黑暗的空间,像是一颗红玉。

它和那海面的银光在我们面前揭开了海的神秘,——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

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去。

”表现作者对静谧的大海的赞美。

《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二、渲染气氛。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三次写雪: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

”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还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一是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例如写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来,“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

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二是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例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

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

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

使读者感到,林冲时时处处处于风雪交加的环境之中。

《祝福》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

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

例如《长亭送别》【端正好】一曲“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萧瑟凄凉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一个染字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在为了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创造了悲凉忧郁的意境,烘托了莺莺不忍离别的悲戚的心境。

同样在后面【一煞】一曲中,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氛围更加萧瑟凄冷,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烘托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社戏》中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课文是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三个方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美。

视觉方面写了碧绿的豆麦田地,淡黑的连山,皎洁的月光,听觉方面写了歌吹了,嗅觉方面写了豆麦和河底水草的清香,写得有声有色,勾画出一幅情景交融的江南水乡美景图。

在景物描写中,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比拟等修辞手法,烘托气氛,表现“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渲染了我去看戏途中高兴的心情。

四烘托人物形象。

鲁迅《故乡》中,例如鲁迅《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从对联和书籍的内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他懒散、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边城》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

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

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

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

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

例如孙犁《荷花淀》开头对月下小院的描写““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 “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景物描写渲染了如诗如画的意境。

营造了清新宁静的氛围,绘出了荷花淀浓郁的生活气息,明丽的地方色彩。

展现在读者面前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水生嫂的美丽外表,纯洁心灵就在这澄清明丽的意境中烘托出来。

又加上小院“干净的很”“ 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写出了她的勤快利落。

弥漫着荷花特有的清香的小院,展现了荷花淀人民勤劳朴实,善良纯洁的精神风貌。

四、突出主题。

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揭示主旨,这一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结尾。

例如《故乡》的结尾,作者再次描写了海边的景色:“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这是“我”对故乡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现出“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决心。

鲁迅《祝福》的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描写了一个祝福景象:“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在这里,作者拿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一边是鲁四老爷之流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来年好运祝福,一边是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惨死在雪地里。

这样,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鲁迅语)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加强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其次,要从结构思路上考虑。

在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这种作用一般也出现在文章的开头。

而《故乡》开头的描写,定下的基调则是灰黯的。

二、起线索过渡作用。

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段落衔接处。

《海燕》一文,可以抓住海面三次不同景色的描写,将文章分成暴风雨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就要来啦三部分,这儿的景象,就能起到过渡作用。

三、推动情节的发展。

另外,还应兼顾到语言表达上的作用。

描写常常使语言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可感,使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之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