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法储存爆炸物罪的司法认定问题研究_王新文

非法储存爆炸物罪的司法认定问题研究_王新文

2010年4月第18卷 第2期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X i P o l i c eA c a d e m y A p r.,2010 V o l.18 N o.2【民爆公共安全研究】非法储存爆炸物罪的司法认定问题研究◆王新文1,孙 泉2(1.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山西太原030021;2.晋中市公安局,山西晋中030600)摘 要:解决司法实践中认定非法储存爆炸物罪存在的分歧,应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围绕立法本意,科学界定刑法上“爆炸物”的范围;二是针对目前关于“非法储存”的规定在司法认定中引起的争议,深入分析,提出认定“非法储存”中应遵循的原则;三是通过对非法储存爆炸物罪的未完成形态的分析,形成对未完成形态认定的正确方法;四是结合实践中易混淆的情况,对本罪与他罪进行比较研究,指出本罪与他罪的认定界限。

关键词:非法储存;非法储存爆炸物罪;司法认定中图分类号:D92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85X(2010)02-0010-05 非法储存爆炸物罪作为一种涉爆犯罪,由于对公共安全和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危害,一直是刑事打击的重点。

近年来,司法实践中认定此种案件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常发生分歧,引起争论。

例如:2005年8月9日,被告人李某到某村找因吵架跑回娘家的妻子郭某。

下午5时许,两人发生争吵,李某声称要将郭某全家杀死,后离开。

郭某随即报案,称李某私藏炸药,公安机关依法对李某住宅搜查,查获炸药6公斤,纸雷管2枚。

据李某交待:该爆炸物系其在附近矿山上捡取。

案件审理中发生争议:一种意见认为,李某明知是爆炸物而非法储存,属于典型的非法储存爆炸物的行为,应以非法储存爆炸物罪定性处罚。

第二种意见认为,李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理由是依照《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8条第1款的规定,行为人为自己储存爆炸物的情形不属于“非法储存”爆炸物,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不能定罪处罚。

第三种意见认为,李某的行为不构成非法储存爆炸物罪,而成立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

理由是李某的行为不符合《解释》对“非法储存”含义的明确界定,不能成立非法储存爆炸物罪,但是从广泛的意义上考察,可以将爆炸物认定为广义上的“弹药”,故李某的行为符合《刑法》128条第1款的规定,构成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

[1]通过此案例可看出,实务部门在案件认定中因对诸如爆炸物的范围的界定、非法储存行为的认定、非法储存爆炸物罪与非罪的界限等问题的理解不同而存在分歧。

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的有关规定和司法解释,结合实践中的困惑,运用刑法理论,对非法储存爆炸物罪司法认定过程中的某些重要问题或争议较大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

一、“爆炸物”范围的刑法界定(一)“爆炸物”范围的分析关于“爆炸物”的范围,刑法无明文规定,理论界观点不一,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这里的爆炸物是指《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①中规定的各类炸药以及爆炸物品,但不包括烟花爆竹。

[2]第二种观点认为爆炸物是指《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规定的民用爆炸物品,是非军用的爆炸物品,包括烟花爆竹以及公安部门认为需要管理的其他爆炸物品。

[3]第三种观点认为,爆炸物包括军用爆炸物和民用爆炸物。

前者包括各种手榴弹、地雷、炸弹、爆破筒等;后者主要指炸药和雷管。

烟花、爆竹等一般娱乐用品不应包括在内。

[4]三种观点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军用爆炸物品是否属于本罪中“爆炸物”范围,二是烟花爆竹是否属于本罪中“爆炸物”范围。

对“爆炸物”范围的刑法界定,应运用刑法解释的方法,结合刑法分则上下文体系进行分析。

非法储存爆炸物罪设收稿日期:2009-12-20作者简介:王新文(1973-),男,山西临汾人,法学硕士,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孙 泉(1974-),男,山西太原人,法律硕士,山西省晋中市公安局副局长。

①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2006年4月26日国务院第134次常务会议通过)已于2006年9月1日起施行,《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10—立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正是由于爆炸物的爆炸性,即爆炸后会产生较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非法储存可能发生爆炸事故或流入社会被用于其他犯罪,进而威胁和危害公共安全。

在法律没有对“爆炸物”范围作出明确界定之前,我们应抓住这一关键点,按照刑法基本原则严格界定。

首先,民用爆炸物品属于“爆炸物”无太大争议,《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所规定的民用爆炸物品当然具有爆炸性。

但需要明确两点:一是民用爆炸物品与爆炸物是种属关系,不能以种代属;二是虽然刑法专业术语的解释常常来源于行政法规,但爆炸物并非仅属民用行业术语,更是军事领域的术语。

所以,不能只把民用爆炸物品归入“爆炸物”的范围。

其次,军用爆炸物的杀伤力和破坏力通常是强于民用爆炸物的,如果非法储存,对公共安全的威胁和危害程度就更大。

若仅将民用爆炸物纳入本罪的犯罪对象,而将军用爆炸物排除在外,显然,有违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同时,同在《刑法》125条中规定的非法储存枪支罪并没有将军用枪支排除在“枪支”范围外,可见立法者并没有刻意要将“枪支”、“爆炸物”限制在民用或军用上。

因而,军用爆炸物应该属于“爆炸物”的范围。

另外,关于生物炸弹、化学炸弹和核弹是否属于“爆炸物”的范围,争议不大,但笔者认为也需要明确,生物炸弹、化学炸弹一般都属于军用爆炸物,自然应属于“爆炸物”的范围;而核弹虽然也属于军用爆炸物,但由于《刑法》125条第2款已规定了非法储存危险物质罪,各种核弹均以核材料制造,有一定特殊性,属于危险物质的范围,所以,在刑法上不再属于“爆炸物”的范围。

再次,燃放烟花爆竹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在我国普遍存在,通常少量或个别储存烟花爆竹时并不具有威胁和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性。

但是烟花爆竹作为常见的爆炸物品其爆炸性仍然存在,从实践看,烟花爆竹爆炸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是巨大的,但如果将烟花爆竹纳入“爆炸物”的范围,显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也不是立法者的本意,无疑是不当的扩大范围。

我认为,储存烟花爆竹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分析,如果以消费为目的储存,应按娱乐用品对待,如果以非消费目的储存大量的烟花爆竹,应按爆炸物处理,因为一定量的烟花爆竹聚集就有可能对公共安全产生严重威胁或危害。

另外,对于非法储存使用国家禁止的原料制造的“烟花爆竹”,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烟花爆竹,当然属于爆炸物。

所以,在满足一定条件时,烟花爆竹属于“爆炸物”的范围。

最后,硝酸铵是否属于“爆炸物”的范围?近几年“黑炸药”泛滥成灾,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制作原料硝酸铵极易获得。

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的通知》就明确规定:禁止将硝酸铵作为化肥销售。

[5]《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第2条则规定:“……硝酸铵的销售、购买,适用本条例。

”而且有些地方公安机关已经将非法储存硝酸铵行为按非法储存爆炸物处理。

①我认为,由于硝酸铵仅是“黑炸药”的制作原料,本身并无爆炸性,而且我国台湾地区的“司法院院字第1418号解释”有类似规定:“毛硝火硝及硫磺,虽足供制造军火之原料,但未经配合之前,均不能认为刑法上之爆裂物。

”[6]因此,硝酸铵不宜归入“爆炸物”的范围。

按照罪刑法定原则,非法储存硝酸铵行为不构成非法储存爆炸物罪,只宜进行治安行政处罚。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爆炸物”的范围应包括军用爆炸物、民用爆炸物和满足一定条件的烟花爆竹。

(二)“爆炸物”与“弹药”的区别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对“爆炸物”与“弹药”的区别掌握不准,经常混淆非法储存爆炸物罪与非法持有、私藏弹药罪。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厘清“爆炸物”与“弹药”的关系。

爆炸物与弹药有何区别,《刑法》及司法解释均未作明确规定。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于2002年11月1日发布的《军品出口管理清单》对弹药范围作了界定,根据清单第3.1条规定:弹药,系使用枪械、单兵或班用战斗发射器及各种身管武器、发射架(筒)发射,利用火药燃气压力或其他能源抛射弹丸及辅件的装置和零部件的总称。

在该清单所列第三类军品中,将弹药与地雷、水雷、炸弹及其他爆炸装置分开列举,表明二者显然不属于同一范畴。

区别在于爆炸物一般具有独立的破坏功能,不必依赖发射装置,只需引爆即可产生破坏力,而弹药通常必须依赖于发射装置,没有独立的破坏功能。

[1]p142但这种区别并非刑法上的区别,只能参考,不能绝对化,如根据《解释》第1条第4项规定,非法储存手榴弹一枚以上的,以非法储存爆炸物罪定罪处罚;而依第5条第4项,非法持有、私藏手榴弹一枚以上的以非法持有、私藏弹药罪定罪处罚。

手榴弹并不依赖发射装置,却也成为非法持有、私藏弹药罪的犯罪对象。

因而,司法认定中要对此特别注意。

二、“非法储存”认定中的问题分析“非法储存”是非法储存爆炸物罪的行为方式,实践中对非法储存的认定存在较大争议,如文首所引案例中出现分歧意见,就与对“非法储存”的不同理解有很大关系。

因此,正确理解“非法储存”对认定非法储存爆炸物罪十分关键。

(一)问题的产生由于《刑法》第125条对非法储存爆炸物罪仅作了罪名和刑罚的粗略规定,未对罪状方面的细节进行规定,操作中出现了争议,2001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施行了《解释》,其中第8条第1款规定:“刑法第125条第一款规定的`非法储存',是指明知是他人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的枪支、弹药、爆炸物而为其存放的行为”。

然而,这一关于“非法储—11— 2010年第2期 王新文等:非法储存爆炸物罪的司法认定问题研究①笔者在2006年至2007年在山西临汾、忻州等地公安机关调研时,发现将硝酸铵归入爆炸物范围,并按相关罪名开展刑事侦查的现象。

存”规定的出台,引起了更多争论。

有观点认为,将犯罪对象限定在“他人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的爆炸物”,而将非法储存他人合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的爆炸物排除在犯罪对象之外,实则对本罪进行了限制解释,而这一解释似乎有违罪刑法定原则,有违逻辑性。

[7]还有观点认为,《解释》的规定,明确把行为人为自己存放爆炸物的行为排除在“非法储存”的范围之外,而对于此种行为又无其他相应的刑法条文可适用,由此导致了理论界和实践中对此种行为定性的争议。

[1]p 140文首所引案例中第一、二种意见的分歧,即基于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解。

而现实中储存爆炸物的情形可能会有多种,如个人储存捡拾到合法或非法制造的爆炸物、继承到来源不明的爆炸物、盗窃的爆炸物等,都有可能产生争议。

(二)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非法”作为这一术语的限制性修饰语,具有法律属性,非普通用语,应结合立法目的对“法”的指向作清晰界定,而“储存”并非刑法专用术语,“非法储存”的解释应当严格依照刑法条文,运用文理解释和目的解释的方法,既不扩大也不缩小刑法文本的含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