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卢梭的女性教育观_读_朱莉_或新爱洛伊丝_王晓瑞

卢梭的女性教育观_读_朱莉_或新爱洛伊丝_王晓瑞

【摘要】《朱莉,或新爱洛伊丝》是卢梭的四大名篇之一,它既是一部文学名著,也是一部教育名著。

通过这部书信体的小说,卢梭塑造了朱莉这个完美的女性形象,阐释了他的女性教育思想。

他从自然主义哲学出发,在女性的爱情、婚姻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有影响力的见解。

反思卢梭的女性教育观,对促进当代女性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新爱洛伊丝 卢梭 女性教育观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他于1761年发表了这部以书信体写成的爱情小说《朱莉,或新爱洛伊丝》。

爱洛伊丝是法国十二世纪人;她和她的教师阿贝拉相爱,遭到她叔父的反对和暴力干预。

两人虽未能结为眷属,但仍互相依恋,书信往还,直到阿贝拉死后为止。

爱洛伊丝和阿贝拉相爱的故事,哀艳动人,得到了卢梭的同情。

因此,他把他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朱莉比做爱洛伊丝,将他的小说取名为《朱莉,或新爱洛伊丝》,用醒目的标题,表明书中的女主人公朱莉和十二世纪的爱洛伊丝在爱情上有相似的不幸遭遇。

书中女主人公对于爱情所表现出的美好品德,以及她作为妻子对丈夫的忠贞,从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作者对女性教育的观点。

一、卢梭女性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卢梭主张自然主义哲学观,认为一切应“回归自然”,这为他的女子教育观定下了一个基调——教育要依托天性实施。

这对当时封建专制教育和宗教教规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但卢梭并没有摆脱法国传统男权社会女性观的影响,认为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妇女的一切教育都应和男子相关连。

他一方面赞美女性,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和“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两性本来是平等的:但他所说的男女平等却远非大革命中妇女所要求的平等权利,而是绝大多数男性革命者心目中合理的性别秩序观。

他认为女性是天然依附于男性的,只要做好“贤妻良母”便可。

在卢梭眼里,女性是没有独立地位的,其女性观本质上是传统的、保守的,没有脱离法国传统女性观的窠臼。

(一)男女异同的性别观。

卢梭认为女性对男性的服从不是由于社会或经济原因,而是一种大自然的馈赠,这是一种不可抗逆的自然法则。

他反复强调大自然使女人和男人有区别,它要求女人和男人做不同的事情,并由此产生了卢梭的性别差异理论。

卢梭认为男女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别,男人和女人共同的地方在于他们都具有人类的特点,如同样的器官,同样的需要,同样的能力等,他们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的“性别”。

男女之间这种自然的、生理学上的差异也导致了二者心理上的差别,即男子能攻能守,胆子大,而女人则腼腆。

前者具有意卢梭的女性教育观——读《朱莉,或新爱洛伊丝》王晓瑞◇志和力量,而后者则多是依附和顺从。

两性的天然归宿不一样,看问题和判断问题的方法也必然不同。

卢梭还举例说在种地和给孩子喂奶方面,不能硬要两种不同性别的人都有同样的兴趣和同样的体质。

在他看来,女人就应像极女人,养成她做女人的特性,但若随便模仿异性,就是荒唐之至了。

如果男女混杂不分,都做同样的事情,担当同样的职责,会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

因此,男女两性的发展就应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导,各自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受教育权方面,卢梭认为,女子应当和男子一样接受教育,即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

但是他认为女性缺乏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见识短浅,无法从事科学研究。

“抽象地和纯理论地探索真理,探求原理和科学的定理,要求探索的人能够把他的概念做综合的归纳,那是妇女们做不到的”,“在需要运用思想的事物上,她们是没有理解的能力的,她们也没有相当精细的头脑和集中的注意力去研究严密的科学”。

因而女子所受教育不易深奥复杂。

(二)自然美德的终极追求。

作为一个终生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思想家,卢梭认为,真正的自由是道德的自由。

他曾指出:“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可以说,对德行的追求是卢梭哲学的最终归宿。

在道德的基本形态上,卢梭属于典型的唯动机论道德者。

他认为只有坚持善良的动机,我们才能最终进入道德的充满魅力的至高境界。

正如卢梭视野中的女性都具有高尚的情操、纯净的心灵和忠贞的品格,她们并且以一种卓尔不群和惊世骇俗的方式来实践他的天国情调的道德理想。

《新爱洛伊丝》中的主要人物朱莉、克莱尔都具有极高的道德情操,有朱莉与圣普乐之间的那种柏拉图式的纯洁爱情,有朱莉与克莱尔这对表姐妹之间的崇高情意;还有他现实生活中的华伦夫人和乌德托夫人,她们都是爱与美的化身,她们超凡脱俗,把德行当作最爱。

卢梭作品中所展示的冰清玉洁的女性圣洁道德,与现实社会中尤其是上流社会中的种种卑污肮脏的丑恶现象以及虚假伪善的贵妇人道德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卢梭这种乌托邦式的道德理想与赞美自然和崇尚情感的思想倾向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的巨大精神源泉。

二、卢梭的女性教育思想卢梭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实际状况,提出要对两性的差别予以关注,并详细分析了性别之间的差异,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女性教育观。

他的女性教育观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等方面。

(一)“贤妻良母”的教育目的。

卢梭认为,男人的幸福依赖于女人,因而女子有受教育的必要,但妇女们所受种种教育和男人都是有关系的,对女子进行教育的目的是把女子培养成“贤妻良母”。

卢梭坚持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认为这是合乎自然的安排。

男性负责人类的公共空间,而女性则只应涉足私人空间,担负孕育、哺乳、抚养小孩和照顾家庭的职责,而不应从事与自己的体力和性情不适合的工作。

女性天生是弱者,需要男性而生存,温顺、谦逊、淑静和贞洁等是女性 终生必备的美德。

女子受教育完全是为了取悦男子和使家庭生活舒适有条理,完全是为男子充当贤内助,基本谈不上参加社会政治管理工作。

女子教育的归宿,即回归自然状态,找寻自己真正的本性,做一个贞淑的妻子、头脑清醒的少妇和可爱的良母。

(二)“客体式的爱情观”和“依附式的家庭观”的教育内容。

1.客体式的爱情观。

他认为,爱情是一种纯洁美好的情感,情投意合、惺惺相惜,才能产生真正的爱情。

把两人结合在一起的不应是情欲冲动的心中的盲目的欢乐,而是两个诚实的和理智的人的永恒不变的依恋之情,也只有这样的爱情才能够持续长久。

因此两个人只要为人诚实,有美德,在某些方面情趣相投,地位和年龄虽有差别,但性格和脾气合得来,就可以结为夫妇。

有了这些,结合之后就必然会产生温柔的眷恋之心。

婚姻的幸福与否与财产和社会地位的差异毫无关系,而是由脾气和性情的差异决定的。

同时,卢梭特别强调女性要为获得男性的爱情而努力。

他指出,一个女人要想得到别人的爱,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可爱的人,也就是说女人要有被爱的资本。

他按照男性对女性的需要,提出女人应该具有忍耐、服从、善良的品德;在素质方面,女性要具有服务于男性的素质,对女性进行形体训练、美德教育、审美情趣和恰当的知识等素质教育。

女性只有具有被爱的资本才能获得男性长久的爱。

显然,在卢梭的思想里,男人才是爱情主体的一方,女人永远处在客体的地位。

2.依附式的家庭观。

卢梭倡导依据自然法则互补、合作的两性关系。

他认为“大自然赋予他们的倾向,和大自然给他们安排的工作一样,也是有差别的,他们的爱好和职责也是不同的”。

在家庭的角色分工方面,卢梭坚持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男性负责与外界交往的公众领域,而女性则扮演的只应是“贞淑的妻子、头脑清醒的少妇和可爱的良母,只能停留在私人空间,为家庭成员的喜怒哀乐所左右,主要担负孕育、哺乳、抚养小孩和照顾家庭的职责。

在家庭关系中,卢梭强调女性天生是弱小的,必须依赖男性而生存,因此,女性应依附并服从于男性,男性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丈夫是第一位的,是高高在上的,妻子只是附庸。

作为妻子有必要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对丈夫造成的影响,并反省过失。

正如他所说,“一个贤德的妻子,不仅需要受到丈夫的敬重,而且还需要得到丈夫的心:如果他责备她的话,那她一定是有可责备之处:即使她是无罪的,但只要她受到猜忌,那她一定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因为仪态端庄,也属于她应该做到的事情之一”。

总之,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孕育、诞生在18世纪,但它却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很快波及欧洲、传遍世界。

他的思想受到热捧,也倍受争议。

他从自然主义哲学观出发,认为男女有别是大自然的安排,应该遵循自然的指导,按男女差异进行教育,这与现代教育观是吻合的,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进步,为女子教育的发展,进而为女性追求自由平等做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卢梭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新旧交替时代,他虽然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但他并没有摆脱传统女性观的偏见,在女子教育观上持保守主义立场,忽视女性的主体性和独立人格。

他认为女子天性就是为了取悦男子和依赖男子,她们所接受的一切教育都是为了更好地配合男性,以履行女性的天职———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女子没有追求完全独立自由的可能性,这是卢梭女子教育思想的重大缺憾,遭到了女性主义理论家的猛烈抨击。

三、卢梭女性教育观的现代启示几个世纪过去了,虽然卢梭在女性教育问题上的总倾向是保守的,他的男权视野下的女性思想也屡遭西方女性主义的抨击和诽难,但其中闪烁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光芒,对我们当代女性教育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重视女性的双重角色,确立科学的教育目的观。

尽管卢梭的女子教育观否定了女子参与社会工作的必要,没有给女性提供完全独立的机会,但从《新爱洛伊丝》中,我们看到卢梭心目中的完美女性是贤妻良母式的,她们温柔、善良、美丽和忠贞。

他对女性“贤妻良母”的定位至少反映出他对男女生理结构差异性的重视,这在当时是对女性认识的一大进步。

在现代社会,女性在担任社会日常工作的同时,仍肩负着女性传统的家庭角色——妻子、母亲,女性除了凭借出色的工作获得男性尊重以外,也需要贤惠、温柔的形象得到社会认可。

但今天我们所说的“贤妻良母”与18世纪卢梭所指的“贤妻良母”在内涵上已发生了转换。

现代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应是有文化、有知识的现代女性,是建立在男女平等原则基础上女性的自我选择。

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女性的双重角色,培育现代意义上的“贤妻良母”。

其次,满足女性的发展需要,采取公平的教育方式。

女性与男性具有共同的特性,即同样的人性和自然权利,但作为个体人是存在差异的,我们应依从女子天性实施教育,发展女子天赋的能力,而不是天真地去孜孜以求抹平两性的自然差异,要从微观的、具体实施的角度关注女子教育及女性发展,建立起基于两性和谐基础之上的教育制度,使女性获得真正的平等与公平。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打破传统教学中性别刻板模式,消除性别歧视和隔离,形成性别平等的学习环境,采取性别平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之间、男女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真正实现男女教育公平,促进女性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1]卢梭.新爱洛伊丝[M].北京:译林出版社.1993.[2]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赖昀.卢梭女子教育观及其当代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5]谈永珍.论卢梭的女性观[J].绥化学院学报.2009(6).[6]吴芬.寻找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背后的“思想”[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3).(作者单位:郑州幼师实验幼儿园) 编辑/张俊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