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酸的分离与分析

核酸的分离与分析

• 凝胶电泳:利用了支持介质形成的网状结构使不同大小的
大分子物质得以分离并在保留于凝胶中,在不同位置形成
条带。
• 电泳迁移率的大小与物质的带电量与分子量的比值(荷质
比)相关。
• 在中性pH或碱性缓冲液中,核酸分子骨架上的磷
酸基团在水中的解离带有负电荷,在电场中由负极 向正极迁移。
• 在均一的凝胶网络中,核酸的迁移速率只与分子的
注意,任何DNA样品或实验试剂均应仔细避免发生污染,
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二、PCR反应体系与条件优化
标准的PCR反应体系: 50μl ~100μl体积,包括:模板DNA,底物(dNTP),Taq DNA聚合酶(2.5U),2条引物(各0.25μmol/L),KCl(50
mmol/L),Tris· HCl(10 mmol/L,pH8.4),MgCl2(1.5
• 双链DNA分子在临近沸点的温度下便会分离成两条单链的
DNA分子,当温度降低时,DNA聚合酶以单链DNA为模板并 利用反应混合物中的引物和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s)
合成新生的DNA互补链。
循环1 温度(℃) 94 72 60 60℃ 退 火 ( 1min) 室温下开始 72℃ 延 伸 ( 1.5min)
第三章 核酸的分离与分析
第一节 核酸的分离纯化
一、核酸分离提取的原则与要求 二、核酸提取的主要步骤 三、质粒DNA的分离纯化 四、基因组DNA的制备 五、RNA的提取 六、核酸的定量
一、核酸分离提取的原则要求
• 总的原则:
保证核酸一级结构的完整性, 防止降解,排除其它分 子的污染。
如:防止核酸酶,特别是RNase的污染, 又如:提取DNA分子时,应去除RNA分子,反之亦然。
质粒DNA、RNA以及蛋白质等,
可在离心管内不同位置形成区带。 RNA可与Cs+结合,因此密度最
大,沉积管底,蛋白质漂浮于液
面上。
四、基因组DNA的制备
• 基因组DNA分子量大,受热易变性,复性困难,受剪切力
作用易断裂,因此要采用较温和的条件和方法。如SDS加上 蛋白酶K温和裂解方法。
• 杂蛋白质的去除可用酚/氯仿萃取法。对植物基因组可能需
• PCR引物通常长15~25碱基,其中G+C约占50%。 • 引物之间不能互配形成双链结构,引物内部也不能形成发夹结构。 • 引物的3’末端必须与目的片段完全相配。 • 引物的5’末端可以不与目的片段互补,可以包含内切酶位点或启动子序
列,但在下一轮反应中,这些序列会被同样合成。
(2)引物Tm
• 加热可以打开双链结构,当一半分子为单链而另外一半分
子仍处于双链状态时的温度称为该双链DNA的熔解温度,
即Tm。由于G· C碱基对间的氢键数较A· T碱基对间的多,故
G· C含量高的DNA的Tm值也较高。
• PCR反应中引物浓度一般为0.1~0.5μmol/L,引物浓度偏高
会引起错配和非特异性产物扩增,同时会增加引物之间形
二聚体的几率。
6. PCR反应条件的选择
3. 分离纯化核酸 关键步骤是去除蛋白质,还要避免核酸的降解。 酚/氯仿抽提法: 酚、氯仿: 两种不同的蛋白质变性剂。氯仿还能加速有机相
与液相分层,去除植物色素和蔗糖。
异戊醇: 减少蛋白质变性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气泡。
水相 ( DNA 、 小 分 子 RNA ) 细胞破碎 酚/氯仿 界面(絮状 蛋白质沉淀) 有机相(色 素、脂类、 糖类)
——利用质粒分子量小和闭合环状超螺旋结构性质。
• 分离方法:碱裂解法、煮沸法、去污剂(Triton/SDS)裂解
法、CsCl-EB(氯化铯-溴乙锭)密度梯度平衡离心法、羟基
磷灰石柱层析法等。
1. 碱裂解法:
小量制备DNA较好的方法。
基本原理:在碱性pH(12-12.5)下,DNA分子 均变性,恢复中性时,线性染色体DNA由于两条链 分开且基因组分子量大,单链互相无规则缠绕,不 能准确复性而沉淀;质粒DNA分子因紧密缠绕在一
大小相关,使不同分子量者分开,而相同分子量聚
集形成条带。
一、琼脂糖凝胶电泳
• 琼脂糖凝胶作为电泳基质有如下优点:①形成的凝
胶具有大量微孔,其孔径尺寸取决于它的浓度,如 0.75%琼脂糖的孔径为800 nm,1%琼脂糖孔径为
150nm;②透明,无紫外吸收;③无毒,热熔冷凝,
制胶方便;④热可逆性,具有一定强度。
循环2
循 环 3…
94℃ 变 性 ( 1min)
时间(
• PCR扩增能力是十分惊人的,理论上讲经过30次的循环反
应,便可使靶DNA得到109倍的扩增,但实际上大约是 106~107倍的扩增。
• 正因为PCR技术具有如此高的扩增敏感性,意味着分子生物
学分析只需要含有痕量DNA的样品,包括一根头发、血迹 等。这对于法医学鉴定具有特别的应用价值。同时,应当
六、核酸的定量
• 核酸定性定量分析是指导核酸分离纯化的重要手段。 • 常见的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
• 核酸的最大吸收波长是260nm,吸收波谷在230nm。 • 根据测定,在波长260nm时,1 OD值的光密度相当于双链
DNA浓度为50μg/mL;单链DNA或RNA为40μg/mL;单链
• PCR反应中,dNTP浓度应在20~200μmol/L,高浓度dNTP可
加快反应速度,但同时会增加碱基的错误掺入率和实验成
本;低浓度dNTP虽会导致反应速度下降,但可提高实验的
精确性。4种dNTP在使用时必须以等当量浓度配制,以减 少错配误差。此外,由于dNTP可能与Mg2+结合,因此应注
意二者浓度之间的关系。
要注意的是糖类的除去,可选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TAB)选择性沉淀RNA或DNA,也可用四或三甲基溴化铵
(TEAB)加上50%乙醇沉淀多糖。
五、RNA的提取
• 细胞中的rRNA、tRNA和mRNA不容易完全分开,可先制得
细胞核、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和细胞质,然后再从中
分离某一类RNA。
• mRNA分子种类繁多,分子量大小不均一、含量少、易降解,
mmol/L),明胶或牛血清白蛋白(BSA)(1μg/ml)。
1. PCR反应模板
• (1)种类:可来自任何生物的单链或双链DNA,也可以是
用化学方法合成的。
• (2)数量:一般而言,PCR检测可以用纳克(ng)级的
DNA克隆模板或微克(μg)级的基因组DNA,或者是拷贝数 为105的目的DNA片段。
块法、冻融法、玻璃奶法、QIAEX法等。
• DEAE纤维素膜插片法简便易行,回收率、纯度都很高,对回收
500bp~5kb左右大小的DNA片段效果很好。电泳洗脱法对大于5kb的
DNA片段较适合。冻融法、SDS溶液浸出法等方法都极为简便,但纯度
与回收率较差。
• 将低熔点琼脂糖挖块与玻璃奶法结合,可回收到质量较好的DNA片段。
寡核苷酸为20μg/mL。可以此来计算核酸样品的浓度,检
测最低限为0.5~1.0μg/mL。
• 通过测定在260nm和280nm的紫外吸收值的比值来估计核
酸的纯度。
DNA的比值为1.8,RNA的比值为2.0。若A样品的比值高 于1.8,说明其中的RNA尚未除尽,比值小于1.8则说明残留 酚或蛋白质。
辅助因子。反应体系中许多成分都结合Mg2+,包 括引物、模板、PCR产物和dNTP。通常,Mg2+的 总浓度必须超过dNTP的总浓度。在一般的PCR反应
中,1.5~2.0 mmol/L Mg2+是比较合适的(对应
dNTP浓度为200 μmol/L左右)。
3. 底物(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NTPs)浓度
• 该凝胶孔径小、透明、弹性好、无紫
聚丙烯酰胺 浓度(%)
3.5 5.0 8.0
有效分离范围 (bp)
100~1000 80~500 60~400
外吸收,可用于DNA、蛋白质等的分离。
12.0
20.0
40~200
10~100
三、凝胶电泳分离后核酸片段的回收及纯化
• 方法:电泳洗脱法、DEAE纤维素膜插片法、低熔点琼脂糖凝胶电泳挖
荧光分光光度法
• DNA、RNA本身并不产生荧光,但在荧光染料溴化
乙锭(EB)嵌入碱基平面之间后,DNA样品在紫外 线照射激发下,可以发出红色荧光,其荧光强度与
核酸含量成正比。由此可建立标准曲线,测定未知
样品的浓度。
第二节 核酸的凝胶电泳
• 电泳:是利用带电荷物质的电场中的迁移速率的不同而将
其分离的方法。
分离较为困难。可利用寡聚脱氧胸苷酸(oligo dT)亲和色谱
柱分离。
• RNA的提取要点:
①样品细胞或组织的有效破碎; ②核蛋白复合体变性解离,释放出RNA;
③对R中分离; ⑤多糖含量高的样品还要采取措施有效去除多糖杂质。 最关键的是抑制RNA酶的活性。
起,能准确复性而留于上清溶液中。
2.煮沸法 利用DNA加热变性原理,结合不同DNA复性的差异进 行分离。复性的超螺旋质粒DNA分子以溶解状态存在液相
中,通过高速离心(12,000 × g)可实现分离。
适于快速提取质粒 DNA并进行鉴定,也适用于大量提 取,对纯度要求高的,可做进一步纯化处理。
3. CsCl-EB密度梯度平衡离心 CsCl是一种大分子量的重金属 盐,长时间超速离心时,在管中 形成1~1.8052g/cm3自上而下 增加的密度梯度。染色体DNA、
二、核酸提取的主要步骤
1. 样品准备 2. 细胞破碎 3. 分离纯化核酸
4.核酸的沉淀浓缩
1. 样品准备 新鲜动植物组织材料:清洗、去掉杂质。少量样品可用液 氮冻结,然后快速碾磨成粉未状。
动物细胞:胰酶消化,离心沉淀,PBS液漂洗,收集沉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