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地理(教案)

安徽地理(教案)

安徽地理一、安徽地理位置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

安徽省名取安庆、徽州二府名字第一个字组合而成。

省会合肥。

二、安徽省行政区划巢湖行政区划调整情况巢湖行政区划调整后,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无为县划归芜湖市管辖,和县的沈巷镇划归芜湖市鸠江区管辖,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管辖。

以原地级巢湖市居巢区的行政区域为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的行政区域,合肥市代管。

行政区划调整的利弊分析利的方面:拆分巢湖、做大合肥会产生“一箭三雕”的效应。

“从长江划界到跨江发展,再到长江两岸整合发展、建立大合肥的理念,有利于推动泛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和协调发展的进程;从长远看,不仅对安徽、江苏两省的发展有利,还将对调整‘皖江’和‘苏江’的发展格局产生积极影响,从而达到中东部联动、长江中下游合作发展的效应;未来还有可能形成宁、合、芜的新‘金三角’。

弊的方面:对老百姓而言,巢湖的拆分也将影响到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此次调整会对南京都市圈产生巨大影响,南京对安徽尤其是对东部城市的影响力近期将受到“阻隔”.16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天长市、界首市、明光市、桐城市、宁国市、巢湖市三、安徽省地质、地形地貌特征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

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我省长达416公里和430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

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

(1) 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2) 江淮之间西部为大别山区,东部为丘陵地形;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3) 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

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安徽省地跨三大构造单元,淮北和沿淮两侧属于中朝准地台南部,地层中富含前震旦纪的沉积变质铁矿(如霍丘)和二叠纪煤层(如淮南、淮北);皖西大别山区和江淮地区部分为秦岭褶皱系的东端,分布有前震旦纪沉积变质磷矿层(如宿松、肥东);沿江和皖南属于扬子准地台的东北部分,古生代和三叠纪为海水淹没,广泛沉积了层厚、质纯的白云岩和灰岩。

四、安徽气候特点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侯,降水量小于800毫米,一月气温低于0度。

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

降水量大于800毫米,一月气温高于0度。

地区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安徽气候特征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 800-1800毫米。

有梅雨和伏旱等特殊天气,气象灾害主要为干旱、暴雨洪涝、龙卷风等。

安徽植被的分布自然植被和土壤亦因此自北而南更迭,即落叶阔叶林-棕壤;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和常绿阔叶林-黄、红壤。

在主要栽培作物方面,也依次有小麦、杂粮、麦稻过渡和水稻占优势的差异。

淮河以北,旱地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和玉米。

淮河以南,水田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和棉花。

五、河流和湖泊长江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在境内全长430公里,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境内干流长240公里。

长江水系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巢湖、龙感湖、南漪湖。

其中巢湖面积800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六、安徽地震带分布安徽地处华南地震区(Ⅰ3)和华北地震区(Ⅰ4)的交界部位,合肥—明港断裂以南隶属华南地震区中的长江中下游地震亚区(Ⅱ4),进一步划分又分属麻城—常德地震带(Ⅲ7)和扬州—铜陵地震带(Ⅲ8);合肥—明港断裂以北,隶属华北平原地震亚区(Ⅱ6),进一步划分又分属许昌—淮南地震带(Ⅱ9)和营口—郯城地震带(Ⅲ10)。

七、安徽省土壤分布规律●安徽省土壤分布,过渡特征非常明显。

●在水平分布上,淮北平原为棕壤带,江淮丘陵和大别山为黄棕壤和黄褐土带,皖南山区为红壤和黄壤带。

●在垂直分布上,大别山北坡基带土壤是黄棕壤,350~800 米为暗黄棕壤,800 米以上为酸性棕壤和山地草甸土;大别山南坡的东面和东北面,基带土壤为黄棕壤,400~800 米为暗黄棕壤,800 米以上为酸性棕壤和山地草甸土;大别山南坡南面,基带土壤是红壤,450~1000 米为暗黄棕壤,1000 米以上为酸性棕壤和山地草甸土;皖南山区基带土壤是红壤,600~1000 米为黄壤,1000~1600 米为暗黄棕壤,在山顶平台和鞍部有山地草甸土。

八、安徽自然资源湿地资源:●安徽现有湿地总面积约2918804hm2 ,占省国土面积的21.0%,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4.4%,为全国湿地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安徽湿地分为五大类16种类型,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泛洪平原湿地、永久性淡水湖、季节性淡水湖、藓类沼泽、草本沼泽、沼泽化草甸、灌丛沼泽、森林沼泽、内陆盐沼、地热湿地、淡水泉、水库、池塘和水稻田,其中,淮北煤矿塌陷湖泊是我国极为特殊的人工湿地类型.●巢湖、石臼湖、升金湖、太平湖、扬子鳄栖息地被列为中国重要湿地,升金湖同时又被列为亚洲重要湿地和中国生物圈保护区。

土地资源。

全省耕地面积433万公顷,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水资源。

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

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工程,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

动植物资源。

全省林业用地4.1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0%,草地1.6 6万平方公里,占12%,全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木本植物1300余种,草本植物约2100余种,动物约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

矿产资源。

安徽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产种类较全,储量丰富。

全省已发现有用矿种130余种,已探明储量的有67种。

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

主要有煤炭(两淮)、铜(铜陵)、铁矿(马鞍山)。

淮南、淮北的煤矿、马鞍山的铁矿、铜陵的铜矿。

九、安徽省自然灾害的特点安徽省地处南北过渡带,年际间气候变化大,加上长江、淮河流域地势低洼、生态恶化,造成自然灾害发生频度高、地域广、危害大。

“三年一旱,四年一涝,旱多于涝,涝重于旱”,是安徽省大部分地区旱涝灾害的真实写照。

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干旱、洪涝、寒潮、连阴雨、暴雨、冰雹、龙卷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自然灾害具有明显季节性自然灾害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十、安徽人口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012年,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3 ‰,比上年上升0.77 个千分点;死亡率6.14 ‰,上升0.23 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 6.86 ‰,上升0.54 个千分点。

年末户籍人口6902 万人,比上年增加26.1 万人;常住人口5988 万人,比上年增加20 万人。

城镇化率46.5% ,比上年提高1.7 个百分点十一、安徽农业分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①淮北平原旱作粮、棉区②江淮丘陵水旱作物过渡区③皖西大别山山地林茶区④沿江平原水稻、油菜、水禽、渔业区⑤皖南丘陵山地林、茶区淮北平原农业区:该区地处暖温带的南缘,光热水等条件较好,适于农业的综合发展。

作物布局以旱作为主。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夏、秋旱涝发生机率大、危害重,是决定该区农业丰欠的主要气象灾害,其次夏收时的“烂场雨”,干热风和晚霜冻害也常有发生,造成产量低而不稳。

江淮丘陵农业区:该区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区,水热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利于发展农林牧生产,种植业以稻麦生产为主。

本区湖泊、水库、塘坝众多,可供发展渔业生产,还有200多万亩草坡、草滩可发展牛、羊等食草牲畜。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主要气象灾害是夏季的丘岗、河湖平原的旱涝,以及春季低温阴雨和秋季低温冷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皖西大别山地林茶区:本区位于大别山东段,地处北亚热带,水热条件也较优越,但地貌类型复杂,垂直分异明显,气候条件适合松、杉、竹及茶树等亚热带经济林木及蚕桑等发展,农业生产以林茶为主。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该区多暴雨,常引起山洪爆发,带来巨大损失以及伏旱和夹秋旱造成大秋作物减产。

春季低温阴雨和秋季低温(秋分寒)常造成早稻烂秧,晚稻不实造成减产。

冬季强寒潮侵袭,茶树、油茶造成严重冻害。

沿江平原农业区:本区地跨长江两岸,水热条件优越,加之以平原为主的地貌,适宜发展耕作业,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结构以粮油(菜)棉为主,是稻油(菜)棉的生态适宜区,适合以双季稻为主的多熟高产,是全省重要的粮棉油产区。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本区由于降雨变率较大,春夏水涝、夏秋干旱都较突出。

皖南山地林茶粮区:本区位于长江(干流)平原以南,气候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农业生产以林茶为主。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由于气候条件季节变化大,水资源分布不均,且多暴雨,常易发生洪涝、干旱和低温冻害,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

十二、安徽文化的特点安徽文化有一大特点,就是三条水系孕育了三种文化。

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恰巧从地理上把安徽三等分,分为皖南、江淮之间、淮北。

淮河孕育了淮河文化,有老子、庄子、建安文学等;江淮之间就是皖江文化,桐城派是典型的代表。

再有皖南山区的新安江水系,孕育出新安文化,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徽文化。

名人:老子、曹操、包拯、朱元璋、陈独秀、陶行知、邓稼先、胡适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黄梅戏与黄山一起,并称"安徽二黄"。

曲目:主要曲目有:《打猪草》、《夫妻观灯》、《推车赶会》、《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三搜国舅府》等传统剧目。

编演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和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等。

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小店春早》已摄制成影片名角:严凤英、王少舫、马兰、黄新德、韩再芬、吴亚玲徽商:即徽州商人,通常指明清时期徽州府商人集团。

以经营盐、典、茶、木为主,徽商又是徽州文化的“酵母”,在徽商资金的扶持下,徽州文风兴盛,形成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州版画、徽派篆刻、徽派建筑等一批学术、艺术流派,成为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文化:涵盖了哲、经、史、医、科、艺诸领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