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图解法设计凸轮

图解法设计凸轮


e
ω A
k12 k11 k10 k9 kk k1314 15

8’
9’ 11’ 12’ 13’ 14’ 9 11 13 15
15’ 15 14’ 14 13’ 12’
k 13 k21 12 k k8 k4 3 k7k6 k5 11 10 9
O
设计步骤小结: 11’ ①选比例尺μ l作基圆r0; 10’ 9’ ②反向等分各运动角; ③确定反转后,从动件尖顶在各等份点的位置; ④将各尖顶点连接成一条光滑曲线。
r min
r
rr min
外凸的凸轮理论廓线 rr< min a=min-rr>0 r r min a rr= min
a=min-rr=0
a=0,出现尖点
rr min
rr> min
rr min
rr> min 包络线交叉,制造时被切去 rr min
rr> min
3-4图解法设计凸轮轮廓
已知条件: 1.凸轮机构的偏距e, 2.凸轮的基圆半径r0, 3.滚子半径rT, 4.现场的限制条件。 5.从动件位移线图
一.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的绘制
一) 反转法原理:
基圆 r0
o
B0 r0
o
偏距圆
e 偏距
1 偏距圆
B0 r0 K0
o
e 偏距
1
B0 r0 K0
rr应满足以下条件:
1,廓线光滑且不使运动失真, 取rr0.8min。
2, 考虑到滚子的强度、结构 取rr= (0.5-0.8) rb
作业
3-1 、3-2、 3-4
பைடு நூலகம்
二, 滚子半径rT大小对凸轮实际轮廓的影响
(外凸的凸轮理论廓线)
外凸的凸轮理论廓线
rr< min rr min
内包络线
外凸的凸轮理论廓线
rr< min
a=min-rr>0
a
rr min
外凸的凸轮理论廓线
rr< min
rr= min
a=min-rr>0
a
a=min-rr=0
o
S 0 r02 e 2
e
Bi
Si S0 Ki
e
整个机构反转角速度- 1, 则凸轮不动,从动件和机架一 起绕o点顺时针转动,且从动 件相对机架移动 1 偏距圆 B0 r0 K0
-1
o
e 偏距
-1 1 偏距圆 B0 r0 B1 K0
o
e
反转后,尖顶的运动 轨迹就是凸轮的轮廓 -1 B0 1 B1
推杆运动失真
rr min
rr < min, a >0 可作出实际廓线
*外凸的凸轮理论廓线:
a=min-rr
rr= min
出现尖点
a=min-rr=0
rr> min, a=min-rr < 0 推杆运动失真
外凸的凸轮理论廓线:
a=min-rr
*通常取: rr 0.8min
ω
7’ 8’

5’
3’ 1’ 1 3 5 78
9’10’ 11’ 12’ 13’ 14’ 9 11 13 15
设计步骤小结: ①选比例尺μ l作基圆r0。 ②反向等分各运动角。原则是:陡密缓疏。 ③确定反转后,从动件尖顶在各等份点的位置。 ④将各尖顶点连接成一条光滑曲线。
2)对心直动滚子推杆盘形凸轮 已知凸轮的基圆半径r0,角速度ω 和从动件的运动规律,设计该凸轮 轮廓曲线。
11’ 设计步骤: 10’ 9’ ①选比例尺μ l作基圆r0。 ②反向等分各运动角。原则是:陡密缓疏。 ③确定反转后,从动件平底直线在各等份点的位置。 ④作平底直线族的内包络线。
4)偏置直动尖顶从动件盘形凸轮 已知凸轮的基圆半径r0,角速度ω 和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和偏心距e, 设计该凸轮轮廓曲线。
7’ 5’ 3’ 1’ 1 3 5 78
7’ 5’ 3’ 1’ 1 3 5 78 8’

ω
9’ 11’ 12’
13’ 14’ 9 11 13 15
理论轮廓
实际轮廓 设计步骤小结: ①选比例尺μ l作基圆r0。 ②反向等分各运动角。原则是:陡密缓疏。 ③确定反转后,从动件尖顶在各等份点的位置。 ④将各尖顶点连接成一条光滑曲线。 ⑤作各位置滚子圆的内(外)包络线。
B2 rmin 此即设计凸轮廓线的反转法。 K0 o 即给整个机构一个与凸轮转向 偏距圆 相反的角速度-1 ,则凸轮静 止不动,而从动件随机架反转 且沿凸轮廓线相对运动。 e 导路的反转角 即凸轮 的转角。
二) 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的绘制方法 1.对心直动尖顶从动件盘形凸轮 已知凸轮的基圆半径r0,角速度ω 和 从动件的运动规律,设计该凸轮轮 廓曲线。
3)对心直动平底推杆盘形凸轮 已知凸轮的基圆半径r0,角速度 ω 和从动件的运动规律,设计 该凸轮轮廓曲线。
7’ 5’ 3’ 8’ 9’ 11’ 12’ 13’ 14’ 9 11 13 15

ω
1’ 2’ 3’ 12 4’ 3 4 5’ 5 6’ 6 7 7’ 8 8’
1’
1 3 5 78
15 14’ 14 13’ 13 12 11 9 10 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