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D.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继承者对它的发展2.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说的“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是指A.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B.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C.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D.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3. 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 自觉的实践性B. 彻底的科学性C. 坚定的革命性D. 鲜明的阶级性4.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A. 理论联系实际B. 研读经典著作C. 熟记基本原理D. 深入实际调查5.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 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问题B. 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问题C. 关于人的现实本质问题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6. 在哲学意义上,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客观真理性B. 意识派生性C. 客观实在性D. 意识能动性7.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 客观性B. 物质性C. 实践性D. 运动性8.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 物质生产劳动的活动B. 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C. 进行科学实验的活动D. 人类自身繁衍的活动9. 发展的实质是A.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矛盾的性质B. 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C. 根本矛盾规定着事物的性质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0. 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A. 否定之否定规律B. 律质量互变规律C. 对立统一规D.普遍联系规律11.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 事物中的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B. 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C. 全部的抛弃维系旧事物生存的因素D. 纯粹的否定维系旧事物发展的因素12. 中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说明规律的根本特点是A. 客观性B. 历史性C. 辩证性D. 能动性13.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D.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二者统一的基础在于A. 矛盾B. 实践C. 真理D. 经验15. 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 A. 是否具有个体主观倾向B. 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C. 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D. 检验标准是否公正合理16. 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中,具有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是A. 社会意识形式B. 地理环境C. 人口因素D. 生产方式17. 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A. 产品的分配关系B. 平等的消费关系C.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D.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18. 社会革命根源于A.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B.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C. 人口数量太多,人均资源少D.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1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A.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 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C. 一切政治关系的总和D. 一切思想关系的总和20.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 创造了剩余价值B. 创造了必要价值C. 形成商品价值实体D. 形成商品使用价值21.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矛盾22.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A.资本构成B.资本积累C.资本循环D.资本周转23. 金融资本是由A.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B.商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C.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D.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24. 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A.“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B.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C.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25. 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B.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合作互相排斥C.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主要的基本的形式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合作可以相互取代26.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A.提出了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几个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C.提出了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27. 恩格斯针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所提出的“生命的要素”、“内在力量”是指A.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B.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性质C.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D.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28.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是A.科学性B.革命性C.先进性D.实践性29.“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A.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B.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C.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30. 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是A.夺取政权,消灭资产阶级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C.实现共产主义D.实行按劳分配二、多项选择题(31-45题,每小题2 分,共30分3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 马克思主义哲学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 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3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直接来源是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 法国启蒙思想33.实践的基本特征有A. 客观物质性B. 自觉能动性C. 社会历史性D. 形式多样性3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在于A. 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C.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D.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5.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又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社会意识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C.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D. 社会意识内部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历史继承性3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为它的应用A. 像一把双刃剑,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并存B. 能引起生产力要素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C. 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D. 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37.剩余价值与利润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A.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B.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C.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D. 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38.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特性有A. 客观性B. 主体性C. 多维性D. 社会历史性39.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D.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40.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A. 古为今用方法B. 历史分析方法C. 彻底批判方法D. 阶级分析方法41.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 无产阶级革命B. 无产阶级理想C. 无产阶级专政D. 社会主义的民主42.资本积累阐明了A. 剩余价值转化为了资本B. 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C. 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本质D. 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4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最主要的有A.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B. 工人阶级争取权益的作用C.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影响D. 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的改革4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B.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C.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D. 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45.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观点表述正确的是A.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B. 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C. 任何一种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D. “两个必然”指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两个决不会”指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三、问答题(46-50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请在答题卷上标清题号作答)46、概述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划分”和两个“归结”的思想。
47、概述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48、概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49、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概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50、根据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关系,概述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基本要求。
2009-2010学年下学期期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参考答案(参考答案页码为2009修订版教材页码)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D,P3;2、C,P15;3、B,P16;4、A,P21;5、D,P28;6、C,P30;7、B,p34;8、A,P35;9、D,P41;10、C,P42 11、B,P47;12、A,P54;13、B,P64;14、B,P69;15、B,P75 16、D,P95;17、C,P101;18、B,P119;19、A,P128 20、D,P145 21、C,P149;22、B,P162;23、A,P184;24、D,P214;25、C,P215 26、B,P217;27、A,P246;28、C,P249;29、C,P257;30、C,P264;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30分) 31、ABC,P3;32、ABC,P8-9;33、ABC,P35;34、ABCD,P31;35、BCD,P98;36、BCD,P101;37、BCD,P168;38、ABCD,P79-80;39、AD,P102-103;40、BD,P134;41、CD,P223;42、ABCD,P162 43、ABCD,P202-203;44、ABCD,P255-260 45、ABCD,P267三、问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46、【参考答案】P99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4分),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由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破解了“历史之谜”,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