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哲学专题研究

经济哲学专题研究

• 经济学的价值中立 • 研究规范 • 研究手段
专题三:马克思哲学的经济哲学本质
• 马克思哲学的本性: • 哲学与经济学的内在关联 • 马克思哲学范式的创新: • 在哲学与经济学的贯通中
马克思哲学的经济哲学本质
• 不存在的断裂: • 青年马克思与成熟马克思 • 哲学家的马克思与经济学家的马克思
• 一以贯之的马克思 • 从青年到老年 • 从哲学到经济学
专题七: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财富观的嬗变
• 经济体制转型和资本逻辑的确立导致社会利 益格局与社会阶层结构急遽变迁,一方面极大推 进了我国国民财富的创造与涌流,塑型着具有中 国特色的现代财富观;另方面,“炫富”与“仇 富”事件层出不穷,折射着国人财富观的扭曲。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财富观?这已经成为一个紧 迫的时代性课题。它既是对我国现行财富创造与 分配体制机制的拷问,也是对现行社会阶层结构 的反思,更承载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重任。
• 2、超越困境:对理论前提的哲学反思
经济哲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 三、哲学的边缘化与经济哲学
• (一)走在时代前列的哲学: • • (三)哲学的边缘化: • 1、鲜活的生活与哲学话语的过度抽象 • 2、对现实问题的疏离与哲学的孤芳自赏 • 3、脱离经济实践的哲学思辨 • 4、哲学与经济学学科划界的僵化 • 哲学的时代出路:哲学与经济学的结盟
生态文明
• 总之,在“生态文明”的研究中,我们所面临的首要 问题乃是在理论根基上,即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 题上,应当完成由“对象关系”向“对象性关系” 、由“异化劳动”向“感性活动”理论境域的根 本转换,完整呈现马克思早在“44手稿”中已本质 开启的人与自然界的“原初关联”。只有这样,才 能从根基上瓦解“工业文明”,彰显“生态文明”, 从而摆脱“生态文明”研究的困境。
• 价值关联: • 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摆脱的价值立场 • 价值中立: • 任何一个学科都必须坚持的价值中立
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
• 基于价值关联的价值中立或价值无涉 • 理念型:价值中立的理论通道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价值中立的理论实践
经济学的价值立场与价值中立
• 经济学的价值立场: • 理性经济人 • 功利主义
公平与正义
• 当我们把社会公正作为一个哲学问题,并试 图在思想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中呈现出马克思公 正理论的当代意义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工作只能 是以哲学的方式提出问题,并以哲学的方式为问 题的解决澄清前提并划清界限,让我们能够始终 坚守原则性的理论底线并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果 有人对这样的方式不屑一顾,那我们也只能用马 克思的一句话来回答他们:“我已经说了,我已 经拯救了自己的灵魂。”
公平与正义
• 划清界限:社会公正问题的多重理论向度
• • 伦理向度与伦理主义 实证向度与实证主义
公平与正义
• 中国社会公正问题的特殊前提与出路所在
• 特殊前提:“官本位”政治体制与资本力量的联姻 • 出路所在:其一,改革官僚政治体制,在权力的赋予
、运行和评价中,引入公众力量的有效参与,重建政绩评 价体系,把政治权力置于社会力量严格监督监管的牢笼内 ;其二,在此基础上,借助于法律手段,斩断资本力量与 政权体系的恶性联姻;其三,调整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 利益分配格局,确保中央政府的顶层制度设计得到有效贯 彻。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财富观的嬗变
• 生产方式与财富观的协动历史
• 1、血缘伦理原则至上、封闭均衡的“差序格局”的农业 社会结构与安贫乐道的财富观。与自给自足、规模狭小的 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是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以亲 属关系为主轴、依据血缘伦理关系来维系的、长期处于封 闭均衡状态的“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从而形成了以安 贫乐道的利益取向、以义取利的价值标准、为富不仁的道 德评价、平均主义的理想诉求为基本内涵的中国传统农业 社会财富观。
• 任何以“自然的先在性”为根据重构“生态文明”理 论根基的尝试,都不过是人与自然“二元分立”架构的再 度重建 以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去重新诠释马克思的实践 唯物主义, 根本无法与马克思对话

生态文明
• 感性活动:人与自然的原初关联
• • “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 “主体必然与其发生本质关系的那个对象,不外是这 个主体固有而又客观的本质” “感性活动”乃是“感性对象性关系”的根据
经济哲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 四、经济哲学的兴起与繁荣
• (一)中国的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单纯的哲 学问题,而主要是经济哲学问题
经济哲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 (二)经济哲学研究三部曲 • 1、货币哲学 • 2、资本哲学 • 3、财富哲学 • (四)哲学家与经济学家的对话
• (五)“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 • 落户上海财大人文学院
资本逻辑与当代社会批判
• 政治批判与民主思潮的兴起 • 自由与民主:政治哲学的主题 • 作为政治理念的自由与民主 • 自由与民主的历史性与具体性 • “资本逻辑”与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建设 • 协商民主 • 基层民主
专题五:公平与正义
• 澄清前提:“资本逻辑”与“社会公正” • • • • 公正之成为社会问题的根本前提 实现社会公正的根本性路径
• 《资本论》的双重品格 • 作为经济学著作的《资本论》 • 作为哲学巨著的《资本论》 • 《资本论》当代性意义的双重性 • 经济学研究的当代性意义 • 哲学研究的当代性意义 • 《资本论》:经济哲学的划时代作品
专题四:“资本逻辑”与当代社会批判
• 经济哲学的本性:批判与建构的双重品格
• 经济哲学社会批判的多重理论维度 • 经济批判 • 文化批判 • 政治批判 •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财富观的嬗变
• 生产方式与财富观的协动历史
• 2、物质利益原则局部凸显、社会阶层结构日趋分化与工 农业社会财富观的时空叠加。19至20世纪前半期,随着民 族工业的诞生和近代工业的起步,中国传统社会阶层结构 开始发生错动、变迁与转型,突出表现于物质利益原则的 区域性凸显以及由此导致都市化进程扩速与“士农工商” 的“四民”社会结构更趋分化和复杂化,从而出现了安贫 乐道的传统财富观与近代工业化社会的资本化财富观二元 并存的格局。
马克思哲学的经济哲学本质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哲学与经济学的内在关联 • 《资本论》研究意图的初始表达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资本论》研究理论前提的建构 • 《资本论》研究课题的凸显 • 《贫困》与《宣言》: • 《资本论》研究开始前的理论沉思
马克思哲学的经济哲学本质
生态文明
• 澄清与启迪
• 把“感性活动”再度诠释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 ”,并因而把人与自然界的“原初关联”再度拖回到人与 外在自然界“二元分立”的框架之中的做法, 根源于人们 对马克思在“44手稿”中已经本质划界的“感性活动”与 “异化劳动”的混淆,从而把“异化劳动”境域中的人与 自然界的“对象关系”误解为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 本质性观点。
专题二:经济学有没有价值立场
• 自我标榜:超越价值立场的经济学 • 问题的提出:科学性与价值立场的冲突 • 从韦伯问题谈起: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
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
• 实证主义大论战:韦伯问题的再现
• 韦伯问题的缘起: • 经验论与唯理论 • 从康德到新康德主义 • 韦伯:人文科学合法性的根据
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
经济哲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 (二)经济学的困境与经济哲学 • • 1、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的殖民 • 2、水土不服的西方经济学 • 3、经济学与经济学家信誉度的弱化
经济哲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 (三)经济学的困境呼唤经济哲学 • • 1、经济学困境之根 • 照搬西方经济学:中国国情的独特性 • 价值立场的幻化:价值立场的隐蔽性
公平与正义
• 特殊前提:
• • 弹性社会关系体系与资本逻辑的勾连
• 出路所在:
• • 独立人格发育、原子个人养成、刚性社会关系建构 程序性公正的技术性改进
公平与正义
• 特殊前提: • • 阶层结构的固化与资本原则的捆绑
• 出路所在:
• 改革分配体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调整利益格局, 优 化社会阶层结构,创造社会阶层流动性,推进社会公正

生态文明
• 感性活动:感性对象性关系的根据
• • 自然界并不直接地就是人的本质 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人的自然界的本质,同时意味着 对“对象性活动”的确证 作为人与自然界之对象性关系的根据,对象性的活动 进而也确证着人和自然界都是“对象性的存在物”

生态文明
• 感性活动境域中的人 • 人不再是一个与自然界不同的或与自 然界相分离的自在的主体, • 人不再是黑格尔思辨哲学意义上创设 对象的纯粹“自我”或“非对象性的、唯 灵论的存在物” • 人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 是“对象性的存在物”
专题一
• 经济哲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经济哲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一、改革开放的经济实践呼唤着对经济活动 的哲学反思
经济爬坡与道德滑坡 经济腾飞与信仰缺失 经济繁荣与社会冲突
哲学对经济实践的追问:经济发展的意义何在
经济哲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 • • • • • 二、经济学对经济哲学的呼唤 (一)经济学的转型: 1、工作重心的转移:发展是硬道理 2、发展道路的探索:市场经济路向的选择 3、经济学对经济实践的追赶 4、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传播
生态文明
• 感性活动境域中的自然
• 自然不再是在人之外的、与人相分离的,只具有被征 服意义的孤立的自然界 自然不再是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意义上被绝对主体的“ 纯粹活动”所设定或创设的抽象的“物性” 自然是“主体性”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 “另一个对他来说感性地存在着的人”


生态文明
• 澄清与启迪
• “感性活动”的境域已经赋予了“人与自然界的实在性”以全新的内 涵。重申自然唯物主义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界的实在性”,几乎是所有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们的理论前提。但是,他们却根本不了解,马 克思的“感性活动”的境域已经赋予了“人与自然界的实在性”以全 新的内涵,即“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已经不再是人之外的客观自然界 或与自然界完全不同的客观的人类实体,而是“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 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当他们把自然唯物主义 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界的实在性”作为“生态文明”的理论根基时,他 们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却恰好跌落于“工业文明”植根于其上的理 论基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