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快乐作文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快乐作文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快乐作文
【摘要】所谓“自主写作”就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所得,形诸于语言文字。

一句话,写作是个人情感、灵性的外化。

学生既然是写作的主体,写作教学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写作活动就应该是自主性写作。

【关键词】提高写作兴趣方法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

作文是反映学生思想情绪的一面镜子,它具有敏锐、迅速、集中表现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

是学生对教师、对家长、对社会、对学习的心理反映,最先在作文中露出蛛丝马迹。

可是,当我一次次翻开学生的作文本,总会让让我感到惊讶不已:胡编乱抄的、张冠李戴的、文不对题的、三言两语的、龙腾凤舞的,甚至还有其哥哥、姐姐代劳的等等,可以说应有尽有。

纵观学生的作文“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言概之,就是“怕写”作文。

这些情况都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被人为扭曲:为了升学考试,“写什么”都局限于教材规定的内容和划定的范围。

“怎样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出的几种模式。

学生不再是写作的主体,而是被异化或应试的工具、写作的奴
隶。

写作不再是真情的流露。

这样的写作让学生望而生畏。

这样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鲜明的观点,自然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那么如何把自主的写作权还给学生,弘扬学生的创新意识,指导小学生快乐作文呢?
一、感受生活──创新的源泉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要想让学生写出新颖的文章,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

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情绪饱满的投入生活:布置教室,设计黑板,组织班队活动,编辑手抄报,参加文体表演,语数竞赛……充分放进去学生的感官,实行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解放大脑──让学生思维,解放双手──让学生动手,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解放嘴巴──让学生发言,解放时间──让学生自由,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

当学生在一起创造感受充满激情的学校生活时,生活也馈赠给写作的素材和灵感。

《难忘师生情》,《感谢您——老师》,《我真棒》等文章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同样,家庭、社会纷繁复杂场景也给他们内心世界荡起涟漪,他们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自主写作的欲望,那么写作的素材──创新作文的土壤,就会越积越肥沃,创作热情必然会成倍的高涨。

二、激发兴趣──创新的动力
有不少教师认为作文是练出来的,只有勤练多写,作文水平才会提高。

我在这方面也曾做过一些尝试,比如说,安排学生写日记、写片段、写读后感等等。

练习一段时间后我便发现,学生的写作质量不但没有什么提高反而越写越枯燥。

什么原因呢?无疑是兴趣,学生对以上练习根本就没有兴趣,时间一长只能是应付,应付出来的作文何谈质量!不难看出,解决之道在于要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其实,勤练多写并没有什么错,关键在于怎样练、怎样写。

如果仅靠上面所提的枯燥的几种练法和写法,恐怕学生迟早会写不下去或养成事事应付的恶习。

因为那样的练和那样的写,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的“要我写”的状态中,学生个体主观上并无写作欲望。

由此可见,只有变学生被动的“要我写”为主动的“我要写”,才能真正地起到写和练的实效性。

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乞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激趣。

1、鼓励学生自主表达熟悉的生活。

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学生快乐的活动。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写作是学生“情动而辞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做到“用我
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

”学生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时,他们的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不可遏止。

为了转变学生在写作中长期所处的被动地位,五年级的第一学期,我在班里成立了一个“小小记者团”。

全班每一位同学都是记者团的小记者。

为了给学生创设情境,也是为了把活动搞得更加规范,我们在教室的墙上设计了一个新闻发布栏。

栏内有每一位小记者的照片、职务、姓名及发稿栏。

既然每一位同学的身份已经变成了小记者,那么,你就得履行记者职责——在你的发稿栏内发表你的文章。

文章内容不限,可以写景、写事、写物、写人或是写你采访的新闻报道。

我们的口号语是“事事满眼过,看谁能捕获”!
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小记者”都能燃起写作的热情,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机制。

每月评出“优秀记者”两名,主要是奖励发表文章又多又好的“记者”,同时还要评出两名“进步记者”,主要是针对那些写作基础差、写作水平低的“记者”。

连续两次被评为“优秀记者”的同学职务可变为“高级记者”,连续两次被评为“进步记者”的同学职务可变为“未来高级记者”。

正是有了这样一种氛围、一种机制,我发现同学们一天天在变化。

他们更加注意留心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了,他们的采访行动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班里一名叫游莉的同
学,平时作文条理性很差。

她最先采访了校长,了解了为什么学校不组织春游的原因,回来后就写出了一篇非常有条理、有说服力的报道。

在报道中她罗列了校长所谈的不组织学生春游的几点原因以及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文章写得可谓有理有据、有叙有议。

相信照这样练习下去,她的写作水平还会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2、尝试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欲望。

”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

为此,在班级中可以展开作文竞赛,办手抄报,发表学生习作,优秀习作巡回展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评价作文时,应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兴趣,增强自信,通过尊重,关心、激励,让学生人人都能享受、体验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张扬,人人都能快乐而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其他同学也都不甘示弱,被他们采访的人有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干部、普通同学、社会人士……他们关心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学校的未来规划、教师的育人观念、学生的学习方法……一篇篇来源于生活,耕耘于笔下的优秀作品
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然而,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在做事情的时候缺乏持久性。

要想维持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就要不断推陈出新,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

于是,我们确立了第二步发展目标,到了第二学期,我们马上成立了由学生自由推荐成员并自己命名的写作园地——《银河闪亮》板报专栏。

专栏由我们班委会主办,面向全班学生,主要发表小记者的新闻稿件及优秀作文。

专栏一经问世,便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我们班同学的写作欲望高涨,而且还掀起了其它班同学的写作高潮。

作品质量自然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目前,我们的第三步发展目标已经确立,即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源源不断地向《小学生优秀作文》等报刊杂志推荐。

这样可以使学生总有更高的目标去追寻,而又永不停歇,从而一步步踏入文学的更高境界。

写作文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精湛的写作能力,而这些,也正是我们的学生所急需掌握的能力。

心理学认为,人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后就会寻求归属感和荣誉感。

“小小记者团”与《银河闪亮》专栏这种形式恰恰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因而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的写作质量也自然是水到渠成。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是多么的重要!
总之,创新作文就是要冲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束缚,给学生带来一片艳阳天,一块能自由畅谈的空间,一方能倾吐的净土,真正做到在习作中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