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方案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方案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发展方案市农办统筹城乡发展既要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和工业经济,通过以城带乡、以工哺农,解决小马拉大车问题;又要注重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强马车的内动力,实现城市与农村和谐发展、并驾齐驱。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314”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重大战略决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结合重庆“三农”实际,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发展制定此专项方案。

一、总体思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以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为总纲,通过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体系、农村土地制度、公共服务管理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形成新的体制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目标(一)水利建设方面。

积极探索建设统筹城乡水利水务发展试验区,力争在西部地区实现四个率先:2009年底前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12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12年基本解决县级以上城市和重点集镇防洪安全问题,2015年基本建成西部领先的防汛抗旱应急指挥系统。

此外,在2012年完成统筹城乡水利发展试验区框架体系建设,建成适度超前的城乡供水体系和较为完善的城镇防洪体系,2015年初步实现城乡水利水务统筹协调发展,基本满足饮水安全、防洪安全、工农业用水安全和水生态安全需要。

(二)农村交通方面。

以城乡交通统筹水平西部领先为目标,力争到2012年,100%镇乡公路和55%的行政村公路实现硬化,到2015年全市统筹城乡交通发展达到西部领先水平,到2020年全市统筹城乡交通发展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三)配套设施方面。

电力供应巩固完善农村“户户通”,卫生厕所普及率显著提高。

村用水普及率达到50%,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30%,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30%。

到2020年,逐步形成以市域重大基础设施为骨架,以大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为节点,以中心镇和一般镇基础设施为依托,以中心村和一般村基础设施为主体,覆盖到村、延伸到户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

村用水普及率、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垃圾清运率、清洁能源普及率、村道路硬化率达到80%以上。

“一小时经济圈”率先建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

(四)农业农村发展方面。

到2012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农业增加值达到570亿元,农产品优质率75%、商品率62%;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左右,建设柑橘标准果园300万亩、优质核心蔬菜基地200万亩,出栏生猪2300万头;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一圈”达到30%以上,“两翼”达到20%以上。

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农村青壮年富裕劳动力实现应转尽转;城镇化率超过55%。

到2012年,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初步完善,农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得到了初步发展,城乡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初步呈现。

三、主要措施(一)立足“加快”和“率先”,推进水利设施建设步伐。

一是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满足城乡供水需要。

2010年建成鲤鱼塘水库、“泽渝”一期工程、长江铜罐驿和松溉提水工程,建成渝北观音洞、璧山三江城市水源工程,基本建成玉滩水库。

在2012年前,力争开工建设主城区观景口、南川金佛山城市后备水源工程和“泽渝”二期等一批中型水源工程,到2015年基本解决全市工程性缺水问题。

二是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新农村建设。

继续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切实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城镇防洪工程建设步伐,努力保障城乡生命财产安全;继续加强大中型灌区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尽力满足长江柑橘、蔬菜等产业带和农业产业化等项目的灌溉需要,大力推进烟田水利建设,力争2015年全市旱涝保收面积增加200万亩。

三是加强水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生态文明。

到2015年,力争建成3个国家级、10个市综合性的水土保持示范区(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平方公里;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取缔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建立健全市、区县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

加快推进次级河流水污染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河流建设,提升水环境承载能力;加强市、区县两级水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提高水环境监测能力。

充分利用重庆水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合理规划布局,加快水能资源开发,2015年前实现农村水电装机200万千瓦。

(二)加快发展农村交通事业,解决农村行路难问题。

一是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服务体系发展。

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提高运输服务能力,大力扶持、规范引导农村客运发展,促进交通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建成更加完善的支持保障系统,建设智能化交通管理与支持保障系统,继续推行电子政务。

二是率先突破交通行业体制机制改革。

改革城乡交通行政、规划、建设、养护管理体制,构建“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协调、办事高效、覆盖城乡、服务社会”的交通行政体制和管理机制。

改革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模式。

落实农村客运优惠扶持政策,缩小城乡交通公共服务差距。

完善城乡交通安全监管机制;在城市土地出让金收入中提取2-3%的农村交通建设专项资金。

改革城乡交通用地政策,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充分保证交通用地;合理简化交通用地的审批程序;创新土地征用和补偿方式。

(三)加快发展农村配套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科学规划,统筹布局全市城乡基础设施。

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总体规划之中,在城市及城乡结合部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模式统筹基础设施建设。

已经纳入城市规划区的农村按城市社区的标准规划建设各类基础设施,远郊乡镇紧紧围绕服务产业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广大农村以“村容整洁”为突破口,加快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按照乡村规划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等相结合的原则,加快编制村镇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2010年前规划覆盖所有行政村,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集中居住。

及时编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二是统筹投入,形成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

加大各级财政投入,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年扩大村镇基础设施财政投入,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

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建立引导、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参与机制,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采取税收优惠、贴息等措施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深化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

以县域或镇域为单位,将部分规模小、投资少、可收益的小型基础设施项目以捆绑打包的形式,推向市场。

鼓励以股份制、合资、独资等形式成立专业公司,承包一个或相邻几个村镇的市政维护、环卫清扫、绿化养护等任务,实现规模效益。

三是加快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点、线、面”有机结合。

注重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辐射、带动、影响作用,提速以中心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主城区小城镇做到基础设施延伸到镇,覆盖到村,服务到户,远郊小城镇通过项目运作的模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集中有限资金,突出建设重点,以“改路、改水、改厕、改灶”为重点建设好农村道路、饮水安全、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好农村各类集中居住点。

四是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和适用技术推广,形成适合重庆特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标准体系。

结合“三下乡”活动和“百劳工程”、“阳光工程”,对相关村镇基础设施的管理、运作、维护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

积极研究和推广简单、低耗、高效村镇污水垃圾处理技术以及其它节能、节地、低投入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技术。

在不具备建设集中污水处理厂的小城镇,结合当地条件推广采用简单、低耗、高效的氧化塘、自然处理系统等方式。

在农村宣传普及“易学、易用”的村庄整治技术。

(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以市场为导向,以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为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特色、生态、安全的农产品。

按照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加快发展大产业、培育大龙头、建设大基地、打造大品牌,稳定发展优质粮油,重点发展生猪、柑桔、蔬菜等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草食牲畜、优质蚕茧、榨菜、笋竹、花卉五大特色产业,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发展1-2个区域特色产业,推进全市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一小时经济圈:一是建设百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打造渝遂高速公路沿线蔬菜产业带,确保主城农产品供应。

二是盘大中国重庆畜牧科技城。

力争启动建设中国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在15个重点区县每年发展50个奶牛养殖小区和500户养殖大户。

三是着力打造西部农产品流通中心。

依托观音桥农贸市场、菜园坝水果批发市场、万州三峡中药材批发市场等物流平台,着力培育设施装备水平较高、经营能力较强的大型现代农产品批发中心,推进3个全国性和6个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现代化升级改造。

以“重庆·中国西部农产品交易会”为平台,大力发展会展农业。

四是推进重庆生态农业科技园建设。

以北碚区江东花木暨旅游农业产业带为核心,在九龙坡、南岸、北碚等地发展花卉业,在缙云山、中梁山、歌乐山、铁山坪、南山等自然风景区打造都市旅游度假农业,在巴南区“百里生态长廊”集中连片开发休闲观光农业。

五是推进兽药及饲料科技示范加工园建设。

以中国畜牧科技城为主体,打造西部地区“兽药航母”;整合永川、江津、荣昌等地饲料加工企业,做大盘强饲料企业集团。

六是打造百万亩晚熟柑橘加工及出口基地,打造优质晚熟柑橘产业带,高标准实施柑橘非疫区建设。

七是打造500万头优质瘦肉猪出口创汇基地,以规划基地县为重点,推进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支持引进国内知名企业,打造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

八是打造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基地。

加快普及农村户用沼气,配套推进“三改”(改厨、改厕、改圈)。

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和生态庭院经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探索发展循环农业。

九是打造生物质产业基地,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为主原料的生物质燃料、肥料、饲料,启动农作物秸秆生物气化和固化成型燃料试点项目。

渝东北地区:围绕库区特色资源、产业基础、发展趋势,加速构建库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体系。

一是突出发展劳务经济,落实“五类对象”就读中职学校的扶持政策,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零转移就业”户普查工作,推进城乡平等就业试点向纵深发展,实现稳定就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