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五官第一章眼第一节 X线检查方法一、平片检查1.普通摄影(1)眼眶20°后前位(眼眶正位)或23°后前位(柯氏位)显示眶窝及眶壁结构,并可观察附近鼻窦及前颅凹底部。
(2)眼眶侧位:显示眶窝、眶顶及眶底,并可观察蝶窦及蝶鞍。
(3)53°后前斜位(视神经孔位)显示视神经孔、眶上裂、眶顶、眶内壁、同侧额窦及后组筛窦。
2.体层摄影可较清晰显示眶壁结构。
一般可采用正位(冠状面)、侧位(矢状面)及53°后前斜位(视神经孔位)体层摄影。
二、造影检查1.眼眶肌圆锥造影可分为气体和阳性碘剂对比剂两种。
(1)空气眼眶造影:按一般球后穿刺方法,常规消毒、局麻后,从眶下缘中、外1/3交界处向眶窝后上内方穿刺,先用过滤空气2~3ml注入球筋膜囊内,再进针深3~4cm,达肌圆锥内,若抽吸无回血即注入空气10~15ml。
退针时,向肌圆锥外注入2~3ml空气,然后拔针。
(2)阳性对比剂眼眶造影:常用有机碘制剂,如泛影葡胺等,用普鲁卡因稀释,浓度宜控制在20%左右。
常规球后穿刺,注入3~5ml对比剂,向肌圆锥内注入3~5ml对比剂,勿使对比剂溢出肌圆锥,以免妨碍对肌圆锥影像的观察。
上述检查于注射完毕拔针后,应立即摄眼眶正位和侧位片。
此造影方法用于眶内肿物的定位。
有眼部急性或慢性炎症、眼球穿通伤者忌用眼眶肌圆锥造影。
造影反应一般较轻。
如眼部肿胀、疼痛、结膜下出血、视力障碍等,可密切观察或对症处理。
2.眼眶血管造影眼眶血管造影分为眼动脉和眶静脉造影两种方法,用于眼球突出的病因鉴别,对于血管性病变的诊断更有价值。
眶内急性炎症时忌用。
眼动脉造影采用颈内动脉造影显示眼动脉,用于眼动脉瘤、海绵窦动静脉瘘等血管疾病。
眶静脉造影可经内眦或额静脉穿刺,或经面静脉切开插管,快速注入60%泛影葡胺8~l0ml(用穿刺法应压迫同侧额静脉),立即摄正位或华氏位片和侧位片。
3.泪囊造影用以观察泪道和泪囊的形态大小、行径和通畅情况,主要用于泪囊及鼻泪管慢性炎症、瘘道及肿瘤诊断。
泪道急性炎症忌用。
其方法是常规消毒、局麻后,用泪道针向上或下泪小管内注入1~2.5ml对比剂,对比剂用碘油、碘苯酯或有机碘水。
未插泪道针的另一泪小管插入泪点扩张器,以防返流。
充盈5分钟和15分钟后分别摄眼眶正位和侧位片。
第二节眼部正常X线表现一、眼眶平片1.眶壁正位片上,眶窝形似四方形,两侧对称。
眶上壁(眶顶):由额骨眶缘及水平部和蝶骨小翼组成。
呈弧形上突之骨壁。
外上部呈新月形,为泪腺窝影。
眶顶部呈不规则多弧状,为颅腔侧脑回压迹。
内上方与额窦毗邻。
蝶骨小翼呈边缘规则锐利的长三角形致密影,底朝内,尖向外上方。
眶上孔多显示不清。
眶内壁:由上颌骨额突、泪骨、筛骨纸板和蝶骨体等组成。
呈2~3条细薄而锐利的线状影。
眶下壁:又称上颌窦顶壁。
由下颌骨、颧骨和腭骨组成。
眶下缘呈弧线状致密影。
其中部可见扁圆形或半圆形影,为眶下神经管轴向投影。
眶外壁:由颧骨额突和额骨颧突组成,呈弓形影,可见额颧缝。
外侧壁后部为蝶骨大翼与相邻颞骨外板轴向投影,在眼眶外半部,自上方斜向下内方形成一致密线影,与眶窝重叠,为无名线(眶斜线)。
2.眶窝密度眶窝密度均匀,两侧对称。
晶体或玻璃体退行性变时偶可钙化。
3.视神经孔53°后前斜位上,投影于眼眶的外下象限,眶上裂的内上方,与眶上裂仅以薄骨板相隔,呈圆形或卵圆形透明影,边缘骨皮质线光整。
视神孔内邻蝶窦、筛窦,其上方为蝶骨小翼,外下为眶上裂。
视神经孔分甲、乙两径线,其内上缘至外下缘最大间距为甲径,长约4~8mm;同甲径垂直的孔径为乙径,长约4~5mm。
两侧视神经孔形态大小基本相同。
视神经孔内的视神经与眼动脉间的结缔组织膜可完全或部分钙化,而呈双孔型或葫芦状。
有时视神经孔与眶上裂间骨板可缺如。
蝶骨小翼或前床突气化之气房影易与视神经孔混淆。
4.眶上裂20°后前位片于蝶骨大、小翼间多显示为三角形透明影,其边缘完整锐利,两侧眶上裂多对称。
5.眶下裂中心线头侧倾斜20°头颅后前位片,可显示两侧眶下裂,呈眶外壁与底壁间之透明影,为由上内斜向下外的窄三角形透明影,边缘清楚,两侧形状可不对称。
二、造影正常X线表现1.阳性对比剂眼眶造影表现肌肉圆锥内注入对比剂,弥散于圆锥内脂肪组织中,而肌肉与视神经分别由肌膜和视神经膜包绕,无对比剂充盈。
(1)正位像:注入对比剂量较大,肌肉圆锥呈类圆形致密影,居眼眶中心;对比剂量少,则致密影之上、下、内、外缘出现光滑弧形压迹,为四条直肌轴位像。
肌肉圆锥致密影中心偏内侧示直径约4mm 圆形透明影,为视神经轴位像。
(2)侧位像:充盈对比剂的肌肉圆锥呈横置锥形致密影,前方的基底呈后凸弧形,为眼球后缘;锥尖在后方,显影较淡。
体层摄影显示较清楚。
若为眼眶气体造影,上述眼窝结构形成相反的透明度和致密度。
2.眼眶静脉造影正常X线表现(1)正位像:眼上静脉呈内侧边缺如的平行四边形。
第一二段夹角为50°~60°,第二三段夹角为110°,此因该静脉先向外、上、后行,继而向下、外、后行,然后向内、下、后行,经眶上裂入颅,汇入海绵窦。
(2)侧位像:眼上静脉靠近眶顶,几近平行,前段突向上,后段微曲向下,后端止于海绵窦。
3.眼动脉造影正常X线表现(1)前后位像:眼动脉居眶窝内侧或内上方,向外上迂曲。
(2)侧位像:眼动脉自颈内动脉虹吸部分出后,先稍向前上,随之向前下折转或近水平方向前行,继而向上弯曲前行,末段迂曲。
眼动脉经视神经管下部入眶后,其分支有视网膜中央动脉、肌支、睫状后动脉、眼上动脉及筛后、筛前动脉。
4.泪道造影正常X线表现泪小管呈细线状。
泪囊呈长豆形或瓜子状,上宽下窄,长10~12mm,宽4~7mm。
鼻泪管为线状,宽2mm以下,可稍迂曲,因管腔内瓣或黏膜皱襞,管壁可不规则。
第三节眼部异常X线表现一、眼眶平片异常X线表现1.眼窝形状、大小改变(1)眶窝普遍增大:通常为眶内生长缓慢的占位性病变如肿瘤等,引起眶内压长期增高所致。
X线表现为眶窝增大.轮廓变圆,眶壁骨质吸收。
(2)眶窝局限性增大:邻近眶壁的眶内占位病变可致邻近眶壁外膨,如泪腺病变可引起泪腺窝增大,向外膨出。
(3)眶窝小:见于无眼球、小眼球或婴儿期眼球摘除术后。
眶壁骨增生性病变或眶周病变向眶内延伸或突出,如骨瘤、骨纤维结构不良或额、筛窦粘液囊肿等,也可致眶窝缩小。
2.眶壁骨改变(1)眶壁骨密度减低:①普遍性骨密度减低,多与眶窝明显增大并存;②局限性骨密度减低(骨破坏或骨缺损),可由眶内肿瘤、眶周病变、邻近眶窝之颅内疾病及眶骨转移瘤所引起。
(2)眶壁骨密度增高:普遍性骨密度增高,如骨纤维结构不良,伴眶窝变小;局限性骨密度增高,于眶骨骨瘤、蝶骨嵴脑膜瘤、眶骨骨膜炎等病变时可出现。
3.眶窝软组织密度改变(1)眶窝软组织密度增高:多见于眶内肿瘤。
眼球肿瘤或眼球增大、眶内出血、水肿,均可致眶窝软组织密度增高。
(2)眶窝软组织密度减低:见于无眼球、小眼球。
(3)眶内钙化:静脉曲张、血管瘤、血管畸形可见到静脉石或血管壁、血栓钙化。
眶内肿瘤如视网膜母细胞瘤、泪腺混合瘤、视神经胶质瘤等可发生钙化。
4.视神经孔改变(1)视神经孔扩大:其内径大于7mm或两侧比较径线相差大于1mm,提示视神经孔扩大。
肿瘤压迫所致之扩大,多为圆形,边缘锐利且有边缘骨质吸收。
眶内压或颅内压长期增高也可引起视神经孔扩大。
(2)视神经孔狭窄:少见,可见于先天发育异常。
视神经孔缺如见于先天性无眼畸形。
骨增生性病变如畸形性骨炎、石骨症、蝶骨嵴脑膜瘤及骨纤维结构不良等,可致视神经孔狭窄。
5.眶上裂改变(1)眶上裂增大与破坏:发生于眶内的眶尖区肿瘤可出现此征象,眶上裂边缘出现骨吸收或骨破坏。
后组筛窦黏液囊肿或肿瘤、垂体瘤或鞍区脑膜瘤均可引起眶上裂增大和破坏。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或海绵窦动静脉瘘也可致眶上裂扩大。
(2)眶上裂缩小:常与骨质增生病变如骨纤维结构不良、蝶骨嵴脑膜瘤等并存。
二、造影异常X线表现1.阳性对比剂眼眶造影异常X线表现(1)肌肉圆锥内充盈缺损:提示肿瘤形态、大小,表明肿瘤位于肌肉圆锥内。
若视神经区出现充盈缺损,且见不到正常视神经,则是视神经肿瘤的证据。
(2)肌肉圆锥变形:肌肉圆锥边缘受压、变形、轮廓不整,且与眶壁间距加大,为肌肉圆锥外肿瘤的表现。
2.眼眶静脉造影异常X线表现(1)静脉变形移位:依眼上静脉的移位方向及形态和角度的改变,可判断病变位置。
(2)静脉管径改变:静脉曲张或动静脉瘘示眶静脉扩张迂曲。
肿瘤压迫可致局部静脉变细、狭窄或闭塞、中断。
(3)病理血管:可显示眶内肿瘤病理血管及血管畸形异常血管。
3.眼动脉造影异常X线表现(1)眼动脉变形移位:此为眶内占位病变的诊断依据之一。
(2)眼动脉管径改变:眼动脉受压变细或闭塞;肿瘤供血动脉可增粗。
(3)病理血管:良性肿瘤可显示成熟细小血管;恶性肿瘤可出现粗细不一、形态不整的新生血管;血管畸形则可见粗大迂曲异常血管。
4.泪道造影异常X线表现主要显示泪囊扩张或狭小;泪囊内充盈缺损;鼻泪管扩张、狭窄或闭塞等异常征象。
第四节眼部常见疾病X线诊断一、眼部肿瘤眼部肿瘤较常见,良性肿瘤多于恶性肿瘤,并多为单侧病变,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单侧眼球突出。
眼部肿瘤分为眶内肿瘤、眶周与眶壁肿瘤以及颅内肿瘤眶内延伸三类。
(一)眶内肿瘤及囊肿可为原发或转移性眶窝内肿瘤,也可为各种囊肿。
依解剖部位分为眼睑及眼球表面肿瘤、眼球内肿瘤、泪器肿瘤和眶内其他组织结构的肿瘤。
其他可致单侧突眼的非肿瘤性病变,如炎性假瘤、血管性病变等,其临床与X线表现与肿瘤相似,故通常与眶内肿瘤一并叙述。
1.临床表现眶内肿瘤及其他占位性病变,主要表现单侧眼球突出或伴移位,并有眶部胀痛、眼球运动障碍、视力减退和眼底受压改变。
有时可触及包块。
2.X线表现(1)平片:眶内肿瘤平片阳性率较高,但具有定位和定性诊断价值的征象较少。
①眶窝软组织密度增高和眶窝普遍性增大:此征象可作为眶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依据,但无定位和定性价值;②眶壁局限性骨改变和眶内病理性钙化;③眶壁局限性骨改变包括眶窝局限性扩大或破坏以及眶内病理性钙化,具有定位诊断意义,甚至有定性诊断价值;③眶上裂及视神经孔扩大、变形:见于球后或眶尖区以及累及视神经的肿瘤。
泪腺肿瘤可显示泪腺窝局限性向外膨出,边缘清楚并可有骨硬化,此为良性肿瘤征象;泪腺窝骨破坏,边缘不规则且模糊,则是恶性肿瘤的表现。
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多起于眶骨骨膜下或眼睑。
邻近眶骨局限性外膨或骨缺损,边缘光整且有硬化。
视神经胶质瘤及视神经鞘脑膜瘤可致视神经孔扩大,边缘清楚。
视神经鞘脑膜瘤累及眶壁可引起局部骨增生硬化或伴骨破坏。
视交叉胶质瘤可向两侧眶内延伸,故可出现两侧视神经孔扩大。
视网膜母细胞瘤为最常见的眼球肿瘤,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