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究《酸雨》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教学设计

《探究《酸雨》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教学设计

《探究“酸雨”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教学设计【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生物科学从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极为迅速,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在解决人口问题、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在做好生物知识的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增强主动学习能力,希望通过探究学习能够让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让他们今后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2.理论依据: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碳酸等),一般认为酸雨是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硫增加,造成局部地区二氧化硫富集,在水的凝集过程中形成硫酸等酸性物质,随雨水降落下来。

酸雨不仅会杀死水中生物,破坏水体生态平衡,还会伤害植物,腐蚀建筑物,对人的健康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通过带领学生探究“酸雨”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酸雨的危害,积极主动加入环保行列,尽自己所能为环保出一份力。

2.教学特色:本次探究始终以激——探----悟为主线,力求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悟,悟后改,通过学生亲自实践、亲身体验将理论的生物知识转化为一种动手技能。

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本次实验探究的兴趣,然后进一步尝试探究,通过学中做,让学生亲自参与,最后进行反思领悟,悟出本次探究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找出改进措施。

本次探究最大的特点是能积极开发和利用身边的生物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让学生灵活掌握生物知识,改变了以往照本宣科传统的教法,紧密地联系生活,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实验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次探究是新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9单元第26章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探究某种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一个适宜的课题,尝试设计探究方案,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方法,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鉴于此我确定探究“酸雨”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为主题。

由于八年级学生没有学过化学,对PH值和酸雨的知识不太了解,所以需老师进行讲解,实验过程中使用酸性溶液有一定的危险性,可用食用白醋作为实验材料,另外绿豆也是身边常见材料,因此可将本次探究化难为易,本次探究实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增强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对生物实验有了初步了解,加上平时物理学科中也渗透了实验设置方法、原则等,所以我把教学的重心和主要任务放在探究方案的设计上。

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在一个感性认识阶段,因此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示范加引导来进行,通过引导掌握探究的原则、方法,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从中领悟探究的要点,得出结论,增强兴趣。

【教学条件分析】:我们学校属于新建学校,学校场地大,环境优美,实验室配备的器材较多,加上绿豆、食醋、PH试纸等材料都比较常见,易准备,所以此次实验开展起来困难不大,加上最近几年全国各城市雾霾天气较多,危害较大,让学生通过“酸雨”探究实验亲自体验并感受一下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我想应该比单纯讲解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印象更深刻。

【教学重点及解决策略】1、重点:理解探究实验原则,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科学合理的设计好本次探究方案,2、解决策略:(1)教师通过复习探究的基本原则,结合具体事例示范演练,加深对探究实验的认识,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分析如何保持实验变量的唯一性及如何设置对照组。

(2)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可精讲点拨,进一步完善方案,【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1.难点:配制不同浓度的“酸雨”,实施实验,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自觉形成环保意识。

2.突破方法:此实验涉及配制不同浓度溶液,对于八年级学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可初步确定浓度(如在编号1.2.3.4瓶中先加等量的10ml清水,再分别向1号瓶加6ml食醋、2号瓶加4ml食醋2ml清水,3号瓶2ml食醋4ml清水,4号瓶加6ml清水),对基础好的学生可教会用PH试纸测溶液PH值。

实验可提前布置,明确分工,掌握步骤,教师可适当示范,每天要认真观察记录,3-4天后展示实验成果,全班一起交流分析,得出结论,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想想改进措施。

【实验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探究设计方案,进一步了解探究实验的原则。

(2)说明酸雨对生物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初步设计探究酸雨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案,并尝试根据设计方案完成实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酸雨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认识酸雨的危害,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2)通过探究观察,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实验准备】大小饱满程度相同的数粒绿豆种子,自制矿泉水瓶培养皿、食醋、清水、PH试纸、纱布、食盐水、喷壶等【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主要内容教学设计与师生互动教学意图(一)设境导入,引发思考环境各种各样的污染不仅会影响人类的生活,还会对人类和其它生物产生危害。

你知道哪些污染危害?能不能通过实验来探究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激”激发兴趣让学生从身边生活现象入手,思考切实可行的探究主题了解酸雨形成原因,建构理论框架“学”通过示范,让学(二)新课讨论交流确定主题【提出问题】提问:同学们了解哪些典型的环境污染造成的影响?(雾霾、水污染,酸雨、臭氧层破坏、沙尘暴....)引起这些污染的原因?如何用身边的材料(资源)探究这些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师:“酸雨”是由于二氧化硫气体增加,造成局部地区二氧化硫富集,在水的凝集过程中形成硫酸等酸性物质,随雨水降落下来。

酸雨不仅会杀死水中生物,破坏水体生态平衡,还会伤害植物,腐蚀建筑物,对人的健康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确定主题:探究酸雨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讨论:怎样设置实验?采取什么措施?教师示范:探究实验关键:(1)控制变量,除了要研究的条件不同,其它条件都应相同(2)设置对照【作出假设】分析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酸雨”对绿豆种子萌发有影响,会导致种子发芽率降低【制定计划】我们提出来的只是假设和猜测,到底对不对,需要实验加以验证。

如何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呢?(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想办法证实)口述并完善探究方案(师生共同制定)1.在清水中加食用醋,配置不同浓度的“酸雨”2.以小组为单位,先将实验用绿豆种子用盐水洗涤,以杀除表面的微生物,然后将种子充分浸泡3.取4只培养皿,分别编号,在培养皿底部放置两片被清水浸透的纱布,为种子发芽提供水分,然后将浸泡后的绿豆种子等量地放入培养皿中4.每天定时向种子喷洒等量的不同浓度的“酸雨”,将一只培养皿作为对照组,定时喷洒等量清水。

5.将培养皿放在室温下培养3-4天,每天定时记录各培养皿中萌发种子的个数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生能明确如何入手探究,确保探究科学性和可行性学生口述,老师加以引导,形成规范的实验步骤,清晰地出示出来,供学生实验参考,可灵活变动。

“探”指导学生分组实施,必要时加以示范,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践,亲自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准备材料实施探究【实施计划】(1).六人一组,分组进行实验,配置好不同浓度酸雨。

实验组:模拟酸雨:用食醋加清水配置PH=3、PH=4、PH=5的“酸雨”对照组:等量的清水(特别强调:实验组和对照组用的种子的种类、大小、数量、新鲜程度及其他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均应相同。

)(2)把浸泡过的绿豆种子等量放在四个培养皿中,并编号1.2.3.4 (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做3个重复实验,并且每一组都用记号笔做好标记,防止混乱)。

(3).每天定时用喷壶给种子喷“雨”,实验组用喷“酸雨”,对照组喷“清水雨”。

认真观察记录,夏季气温高,大约3~4天后,统计各培养皿中种子的萌发个数,计算发芽率。

(4)设计表格记录观察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下图可参考:统计计算:分别求实验组和对照组种子发芽率的平均值,作成统计图,进行分析比较。

通过设置观察记录表,学会对比记录,为后面统计分析结果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悟”通过分析切实了解酸雨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主动地加入环保行列中。

得出结论表达交流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仅供参考)(酸雨对绿豆种子萌发有明显的影响,酸度越大(PH=3)种子发芽率低,反之,酸度越小(PH=5),发芽率高,在PH=7清水时发芽率最好)。

反思成功及不足,以便今后能更好地开展好探究活动。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整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学会设计探究方案,为了达到这一点我着重引导学生明确探究的原则,即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但八年级学生毕竟不太熟练,所以为了更好地理解,老师进行了示范,在对实验方案设计上学生进行了交流,但也只能说上一部分,所以课堂上采用了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在对“酸雨”的配置上因为八年级学生对PH值还不太了解,虽然老师也讲解了但学生还是不太清楚,因此我采用了简单的溶液等量混合,差额补足法,这个方法简单易行也好理解,整节课,我始终贯穿激---探----悟这条主线,力求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悟,悟后改,通过自己亲自实践、亲身体验将理论的生物知识转化自己的一种动手技能,并通过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找出不足,力争在今后的探究中能弥补。

在本节教学中,老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并通过探究,深切感受到了“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明白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意识,自觉主动地加入环保行列。

当然,探究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仁多加指导,本人积极改进,努力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