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心理知识整合的尝试_读陈兵先生_佛教心理学_

人类心理知识整合的尝试_读陈兵先生_佛教心理学_

第47卷第4期2010年7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Vol.47,No.4
Jul.2010
①张海滨:《佛教心学的智慧———评陈兵〈佛教心理学〉》,《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4期。


陈兵:《佛教心理学》,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前言。

人类心理知识整合的尝试
———读陈兵先生《佛教心理学》
刘东超
佛教在两千余年的演进过程中对于人类心理进行了细密的考察和深邃的研究,
形成了不同于西方近现代心理学的独特心理学体系。

在当代人类心理领域出现诸多困惑和难题的情况下,介绍、阐发并运用佛教心理学中的知识技能显然具有较大现实意义,同时整合佛教心理学和西方近现代心理学也具有相当深远的学术价值。

而这正是陈兵先生在长达80万字的《
佛教心理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中展开的两项工作。

应该说,在这两项工作上陈先生达到的学术水准之高和取得的学术贡献之大是非常可观的。

对于前一项工作已经有一些作者进行了评论和肯定①,在此我想对陈先生整合佛教心理学和西方近现代心理学的工作进行一下解读和探讨,因为这一工作具有对当代学术的某种典范意义。

首先,陈先生具有明确的整合意识和清晰的整合方法。

在谈到这部著作的撰写原则时,他有一个综合性的阐明
:“本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
从现代心理学和佛法的双重视角,对散见于大量佛典中的各时期、各地区、各宗派有关心识的思想作了一番现代整合,按其所涉及的重要内容和其间的逻辑联系分章,力图忠实地概括全体佛教心理学思想的原旨,并作出使现代人比较容易明白的诠释。

不囿于佛教某一宗派之学,而力图整合从古到今的全体佛法。

引现代心理学证佛学、补佛学,引佛学补充、升华现代心理学……对古代佛教著述中较为薄弱而从现代心理学看来显得重要的问题,
则尽量依据佛教义理进行必要的补充发挥。

”②从这段话可以明确地看出陈先生整合意识和整合方法的四个特点:一是着眼于佛教心理学思想原旨的揭示,
即尽力将佛教心理学的本真面貌展示给绝大多数缺乏佛教知识和佛教语言能力的今人。

而此追求真实、阐发真实原则的贯彻和近现代科学的客观性要求有关,也就是说,陈先生对古学的研究遵循今学的基准规范。

二是着眼于佛教心理学整体状况的阐明。

作为源
远流长的世界性宗教,
佛教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形成了众多的派别和支流。

各支别对于人类心理的认识既有深层的共同性,也有多方面的区别处。

对此,陈先生力求展示佛教心理学的整体,即使各家各派的心理知识都在一个全面的框架中得到阐明。

这里面自然就包含材料的筛选、
提炼、重阐的工作,也需要按照自己的一贯逻辑进行编排和解释,
同时还需要对于佛教心理学的整体特质和本质功能进行把握。

在这部书中陈先生较好地进行了这三项工作。

三是建构了近现代心理学和佛法双向对流的互诠机制,其基本方法是二者的互相证明、
互相补充,共同提升和优化。

实际上,具有明显差异的两种知识资源的“双向对流”可以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动力,
拓展出广阔的创造空间,这在人类历史上有过相当多的先例。

在此我们能够看到辩证法和现代阐释学对陈先生的影响。

四是对于现代心理学彰显出的佛教弱项,陈先生基于自己的佛教理解进行适当的阐发补足。

这是因为传统佛教对于人类心理的研究虽然已经较为深入,
但今人有而古人无的一些心理体验当然不可能被包括进去,这就需要基于佛教基本原理给予现代解释。

实际上,这是各家各派发展自家思想的通则。

虽然从全书来看,这个部分所占比重不是特别大,但我们认为从现代学术的角度来看,这是全书中极为重要和深刻的部分。

这四个特点虽然都是宏观的、原则性的,但都在书中得到真实、深入、细密的落实。

其次,在各种具体的领域、问题、局部上,陈先生进行了大量整合工作,既鲜明展现了自己融会贯通的思想原则,
又具体展示了知识整合的一些操作方式。

在此我们举出一个典型的例子来展示一下这一工作的特色。

十法界本是汉语佛教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观念,指的是宇宙之中从低到高的一切有情,包括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十个种类,如按世俗学界不太准确的理解,大约可以称为存在类型。

其中前六
第4期刘东超:人类心理知识整合的尝试157
种称为六凡,后四种称为四圣。

可在这部书中,陈先生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将他们理解为社会人群中的十种人格和心灵境界,并且认为:“从人格和心理模式的角度看,六凡四圣,都在现实人间,每个人都可对号入座。

人间,是一个十界并存的所在,人们从外形看来虽然同属一类,在精神上却层次分明,具有从地狱到佛陀的一切有情种类。

同为人形,有人内心如地狱般黑暗,有人胸襟如饿鬼一样阴险,有人是名副其实的衣冠禽兽,有人是人形吸血虫,有人狠毒过于蛇蝎,有人愚蠢有如畜生,有人高洁超逸堪称‘人中天’,有人慈肠热心为活菩萨,有人放射着佛陀的智慧光明。

”①这是现代心理学和传统佛教在一个具体思想点上的有机融汇,而这种融汇非常符合现代人的社会感知,或说人们在生活中的确能看到这些不同的道德实践者和人格体现者。

值得注意的是,从人格的角度来理解法界概念是许多佛教学者的共同做法。

比如,惟海法师就曾说:“法界理论,用于人生学研究,就形成一种心理人格境界理论。

”并且,他也对这种理论予以简要构造②。

进一步,陈先生又对十法界般巨大差异的人格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

从主动的方面来看,现代心理学和佛教的认识基本一致,都强调自我导向、自我监督、自我激励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动的方面二者也在趋向一致,如所周知,佛教强调轮回的前因对人格形成的作用,强调种子生现行对人格形成的作用。

有趣的是,当代心理治疗大师、世界积极心理治疗协会主席塞佩施基安在《积极心理治疗》中说:“人一生下来就不是一张未经书写的白纸,而是尚无法阅读或未被阅读的一页。

”③也就是说,他也承认人的心理状态具有悠远的前因,只不过他对此前因是什么把握不太清楚。

从陈先生对人格这一心理问题的处理来看,他的整合佛教和现代心理学的工作有两个特点:一是努力寻找和探索二者的相通、相同、相近处,为二者的整合寻找入口处和衔接点;二是将二者的概念和思想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一些基于双方的崭新心理学观念。

从整部著作来看,陈先生对于各种具体问题的整合相当丰富,有些整合也相当深入和有效。

再次,陈先生赞同整合各种心理学流派的“大心理学”的建构努力,并考察了佛教对于这一整合工作的可能贡献。

所谓大心理学,指的是当代整合自然科学心理学和人文科学心理学、现代心理学和传统人类智慧的巨大工程,它努力将主观方法和客观方法、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在一起,以人类心理奥秘的全部揭开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向。

具有某种征兆意义的是,其中的超个人心理学已经不再将心理学视作一门一般性的学科,而是视作对整个人性的研究,试图对世界各大文明传统的宗教、哲学中的人类心智知识予以整合并将其纳入现代心理学的架构之中。

在大心理学的构建中,陈先生认为佛教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他指出佛教的缘起观、心身不二观、心色不二观、心境不二观、依正不二论等观念都可以为大心理学提供有益的方法论和知识资源,并有助于克服目前心理学中生物主义、还原主义、客观主义、个体主义等偏弊。

更为重要的是,他认为佛法对大心理学的最大贡献也许在于它的出世性,这大约和他的佛教居士身份有关。

不过,即使我们站在现代科学的角度上观察,出世性仍然是一个甚难思议的复杂问题,其中很可能蕴藏着极大的人类心理的深层秘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秘密也许是大心理学需要攻克的极为艰深的课题,甚至可能是具有终极意义的课题。

最后有必要说明的是,将佛教和现代心理学的整合暗示着人类心理知识的巨大创新和进步,但陈先生的努力目前还是初步的探索,其主要的工作是将佛教和心理学可以相融、相通的文献展示出来,并进行探索式的整合。

从一些情况看,由于一些原因陈先生尚有某些内容没能写进书中,对此读者是非常期望的,希望不久的将来陈先生能将这部分内容推出,以飧读者。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刘曙光)
①②③陈兵:《佛教心理学》,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346页。

惟海:《五蕴心理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326—329页。

斯诺拉特·塞佩施基安:《积极心理治疗》,白锡堃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