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精选]佛教心理学课件--资料
[精选]佛教心理学课件--资料
(1)、慢:于劣计己胜,于等计己等。
(2)、过慢:于等计己胜,于胜计己等。
(3)、慢过慢:于胜计己胜。
(4)、我慢:恃所执我,令心高举。 (5)、五增上慢:未证言证,未得谓得。 (6)、卑慢:于他多胜,计己少劣。 (7)、邪慢:谓实无德,妄为有德。
6、恶见: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 障善见,招苦为业。
1、信:谓于有体、有德、有能,心净忍可为体, 断不信障为业,能得菩提资粮圆满为业,利益自 他为业,能趣善道为业,增长净信为业。
2、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
3、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谓依自、法, 尊贵增上,崇重贤善,羞耻过恶,对治无惭,息 诸恶行。
4、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谓依世间诃 厌增上,轻拒暴恶,羞耻过罪,对治无愧,息诸 恶业。
16、散乱:谓贪瞋痴分,令心心法流散为性,能 障离欲为业。
一、六大根本烦恼 烦恼:恼乱众生,故名为烦恼;能令心烦,能作 恼故,名为烦恼。
1、贪:谓于五取蕴染爱耽着为性。
2、瞋:谓于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杌,欲为 扰恼。
3、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 染所依为业。
4、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 业。谓犹豫者,善不生故。
5、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于德、有德,心 不谦下。
二、随烦恼
11、不信:于实、德、 能不忍乐欲,心秽为 性;能障净信,惰依 为业。谓不信者多懈 怠故。
12、懈怠:于善恶品 修断事中,懒堕为性。 能障精进,增染为业。
13、放逸:于诸善品,不乐勤修,于诸恶法,心 无防护。
14、害:云何为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 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
15、憍:谓如有一作如是念:我具妙色、财、位、 技艺、净命功德,形貌端严,众所乐见。由此因 缘,便起憍傲、极憍傲,醉闷、等醉闷,腼眩、 等腼眩。心踞傲性。
10、舍:精进、三根, 令心平等、正直、无 功用住为性,对治掉 举,静住为业。
11、不害:谓于有情, 不毁不损、不伤不害、 不恼不触,不令堕苦。
可补充的善心所法:
欣 、不忿 、不恨 、不恼 、不嫉 、不悭 、不骄 、不覆 、
不诳 、不谄 、不慢 、不疑 、不散乱 、正见 、喜 、慈 、 悲 、随喜 、身柔软性 、心柔软性 、身适业性 、心适业 性 、身练达性 、心练达性 、身正直性 、心正直性 、离 身恶行 、离语恶行 、离意恶行 、悯 、乐 、一向心 、敬 、 爱敬 、谦下心 、报恩心 、忠诚 、孝心 、直心 、宽恕 、 忍 、慈爱 、友爱 、法爱 、信 、至诚心 、平等心 、住心 、 慰 、深心 等。
可补充的别境心所法:
暗示 、催眠 、移情或认同 、惊奇 、好奇心
1、寻:令心匆遽,于 意言境,粗转为性。
2、伺:伺谓伺察,令 心匆遽恶作,恶 所作业,追悔为性, 障止为业。
4、眠:眠谓睡眠,令 身不自在,昧略为性, 障观为业。
可补充的不定心所法:
愿 、畏 、做梦 、戏乐 、厌恶 、羡慕、兴奋、 竞争心、幻想、勇敢
一、遍行心所法
3、受:受能领纳顺违中 境,令心等起欢戚舍相。
1、触:三和合触。
2、作意:谓能警心 为性,于所缘境引心 为业。
4、想:想能安立自 境分齐。
5、思:谓令心造作 为性,于善品等役心 为业, 谓能取境正 因等相,驱役自心令 造善等。
1、欲:云何为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 为业。
2、定:于所观事,令心专一为体,智所依止为 业。令心专一者,于一境界,令心不散故;显所 欲住即便能住,非唯一境。
二、别境心所法
3、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 业。谓数忆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 4、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 5、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
(1)、身见:谓于五阴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 恒起我见,执我、我所。
(2)、边见:谓计我身或断或常,执断执常。
(3)、邪见:于善恶果报,及正因缘所生善法, 一切拨以为无。
(4)、见取见:于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 能得清净,一切斗争所依为业。
(5)、戒禁取见:执非理之禁戒为生天之因、 解脱之道。
1、忿: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 忿,执杖为业。谓怀忿者,多发暴恶身表业故。
5、无贪:于有、有具,无著为性;对治贪著, 作善为业。
6、无瞋: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瞋恚, 作善为业。
7、无痴:于诸理、事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 善为业。
8、轻安: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对 治昏沉,转依为业。谓此伏除能障定法,令所依 止转安适故。
9、不放逸:精进三根, 于所断修、防修为性, 对治放逸,成满一切 世、出世间善事为业。
7、诳:为欺罔彼,内怀异谋,外现别相。
8、谄:心不正直,不明、不显,解行邪曲。
9、无惭: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 生长恶行为业。谓于自法无所顾者,轻拒贤善, 不耻过恶,障惭,生长诸恶行故。
10、无愧:不顾世间, 崇重暴恶为性。能障 碍愧,生长恶行为业。
谓于世间,无所顾者, 崇重暴恶,不耻过罪, 障愧,生长诸恶行故。
2、恨:其心结缚,转成怨结,故名为恨。
3、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能 障不恼,坦螫为业。谓追往恶,触现违缘,心便 狠戾,多发嚣暴凶鄙粗言,蛆螫他故。
4、嫉: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 不嫉,忧戚为业。谓嫉妒者,闻见他荣,深怀忧 戚,不安隐故。
5、覆:隐藏众恶,故名为覆。
6、悭:耽着财、法,不能惠舍,秘吝为性;能 障不悭,鄙畜为业。谓悭吝者,心多鄙涩,畜积 财、法,不能舍故。
第二讲 心—多层次多功能的集起
心所,指的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功能。
心所:“依止于心,系属于心,依心而转,扶 助于心 ”,与心同生、同灭、缘取同一目标、 拥有同一依处。
第二讲 心—多层次多功能的集起
佛学研究心所法,主要从净化人心的社会教化 和了生死的宗教修持出发,区分各种心所法的 性质,辨清哪些是善的、清净的,能引起有益 的后果,哪些是恶的、污染的,能引起痛苦及 生死轮回的后果,以便断恶修善,灭除生死之 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