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建议收藏:初中古诗文学案】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建议收藏:初中古诗文学案】

1
一、重点
1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难点
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一、赏析《野望》
1 走近作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祖籍祁县,后迁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

唐朝著名诗人。

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

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

2 理解词语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傍晚。

薄,接近。

徘徊
小牛
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食野菜。

在这里“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水边高地
眺望原野
3 鉴赏诗句
(1)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明确:叙事兼抒情,总领全诗。

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入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诗人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明确:秋野静景。

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

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3)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明确:秋野动景。

在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4)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明确:以长歌抒苦闷。

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4 体会感情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二、赏析《黄鹤楼》
1 走近作者
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系盛唐诗人。

《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2 理解词语
2
3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川、原野。

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故乡
飘飘荡荡的样子。

3 鉴赏诗句
(1)首联和颔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明确:登临怀古。

昔日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开了,此地只空余一座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来,朗朗碧空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

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楼,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几分繁华与热闹逝去后的失落与惆怅。

诗人围绕黄鹤楼的由来反复吟唱,似脱口道出,语言俗白,却一气呵成,文势贯通。

一座空空的黄鹤楼因而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次寻常的登临化为追古抚今的慨叹,白云千载,遐思悠悠。

(2)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明确:描绘所见美景。

眼前美景如画,内心乡愁难抑。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形象而直观的描绘:晴朗的大地,远方汉阳的绿树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萋萋芳草如茵。

开阔的视野,生机勃勃的明媚风光,作为远景衬托出黄鹤楼远眺汉阳、俯瞰长江的挺拔气势。

(3)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明确:即景生情。

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飘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这是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感叹乡愁。

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之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