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主观题汇总

教育学主观题汇总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近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国家化,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宗教、政党不参与学校教育;4教育的法制化,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现代教育的特点: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20世纪后期教育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族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的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率;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5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5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开展学生异常行为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教育学的价值: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孔子的教育思想:1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2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3教育内容:修订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偏人事文事,轻科技与生产劳动;4教学原则与方法:a启发诱导;b因材施教;c学思行结合;d温故知新。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与影响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6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7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8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平行性。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2环境为人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3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4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4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5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二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传递、保存、活化)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提升、整理)3教育能够创播、交流、融合文化;4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6个体身心发展的整体性。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对个体的特殊功能体现在那些方面。

1学校教育为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5注意提高全民族素质;)教育方针的特性:1全局性;2变动性;3现实性;4阶段性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们的教育理想;3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4人口发展状况5文化传统6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

1学生是个性化的人;2学生是完整性的人;3学生是发展性的人;4学生是主体性的人。

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1改变教育观念;2转变学生观;3加大教育改革力度;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组成。

德育:方向、灵魂;智育:认识基础;体育:物质保证和基础;美育和劳动基础教育: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间接性;示范性,主体性连续性,广延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劳动成果的群体性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习形式: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2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过程,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是师生互动的过程;3学习内容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具有间接性;4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6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学生文化的特点。

1过渡性;2非正式性;3互补性;4 多样性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知己、朋友的角色6学者,学习者,研究者角色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2教师的能力素养;3教师的知识素养;4职业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教师的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5丰富的实践知识;教师的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教育和教学的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5教育科研能力;6学习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8创新能力;8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职业心理健康;1高尚的师德;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4健康的人格。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掌握该学科的相关知识;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本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一定的研究能力;2良好的教育能力;3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2态度和动机的完善3能力的提高4知识的拓展和升华5专业自我的形成6教师的专业人格()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2自我教育3入职培训4在职培训5跨校合作6专家指导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进行专门训练;3开展微格教学;4反思教学经验教师威信建立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2教育专业素养3教师的人格特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国家:1加强教师教育2 制定法律法规3提供经济保障个人:勤于反思,勇于实践,恒与研究,善于学习现代教学观: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a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b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c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d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2学生是独特的人a学生是完整的人b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c学生与成人之间具有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a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c学生是责权主体师生关系的内容。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人格上是平等的3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的关系现代教师观: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4从学习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4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理想师生关系)。

1人际关系:尊师爱生;2社会关系:民族平等;3教育关系:教学相长;4心理关系:心理想容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学生:学生对教师的认识环境:学校的人际关系;课堂的组织环境;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一教师方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发扬教育民主;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二学生方面: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老师;三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风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内容1对事业无私奉献;2对学生真诚热爱;3对同事团结协作;4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