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原理结课论文

美学原理结课论文

美学原理结课论文
每个人对于美的看法不尽相同。

对于同一种事物,个体间对于美的看法存在着差异。

那究竟美是什么?
美的本质自古也没有定论,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文化中,对于美本质的探讨都存在着太多的分歧。

但这似乎并不妨碍我们平时对事物的审美评价。

苏格拉底认为美具有相对属性,他说:“盾从防御看是美的,矛则从射击的敏捷和力量看是美的”,同一件东西对这个有用是美的,对另一个有害就是丑的。

美是有用的,是相对的,这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

毕达哥拉斯则认为美是和谐。

(体现在音乐作品,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建筑作品,诗词作品,个人内心感受,社会关系)
“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音乐中和谐的道理推广到建筑,雕刻等其它艺术,探求什么样的数量比例才会产生美的效果,得出了一些经验性的规范。

毕达哥拉斯学派亦称“南意大利学派”,是一个集政治、学术、宗教三位于一体的组织。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创立。

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5世纪被迫解散,其成员大多是数学家、天文学家、音乐家。

它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探讨美的本质的学派。

因此毕达哥拉斯说:“美是和谐”;
苏格拉底说,美即有用。

在现代美学上,所谓“美”,是审美价值的一种,只有在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一种特有的情感时,才作出“美”的原则。

它肯定的是主体某种特殊的内心感受。

但是美并非是单纯的抽象的理念,而应该是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现象。

审美就是观察美在客观现实世界的丰富表现。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美”字的意思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以羊大为美。

且不论这个定义对美的本质的挖掘有多深,它至少证明了美的概念是源于生活的。

然而这不等于美的意思就仅仅停留在功利性和功用性上,它应该包含有更高级更广泛的意思。

另外,美在平常的概念中,有好处和优点的意思,有的人认为,它意味着不平常的好处和优点,但是是什么样的好处和优点却是概念模糊的。

不过美的作用总应该是,对生活中的好与坏,善与恶,对与错等方面的认识,它应该是化解矛盾问题的原因,是引导和驱使人类走上正路的本来力量。

就好比说,在当今社会,我们所看到的“最美妈妈”,“最美老师”等等。

我们会觉得他们美,完全是因为,我们站在一种心灵审判的角度,用道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

”亚里士多德如是说。

在雪域里守卫祖国边疆的战士,他们对祖国的忠诚是一种美;离家时母亲的期盼的目光,她对子女的牵挂和爱是一种美;面对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凌云大厦,那些在钢筋水泥架上,为生存抗争劳碌疲惫的身躯是一种美;以及那些用一颗炽热的心关注着这个社会的善良的人们,他们也用心的为这个世界创造着美。

人生是一个过程,而生活则是一种经验。

我们很难想象,没有了美的世界和缺乏了审美追求的人类,将会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

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朵花真美呀!”“这道菜真是美味!”“美女!”......“美”这个字可以说我们语言活动中用的最多的形容词之一。

我个人认为,美就是一种态度,一种看法,甚至是一种个人内在价值的体现。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心中对于美有一个自己的定位,当看到一些自己认为美的东西或者是美的风景,尝到一些美味佳肴,欣赏到美的艺术作品,就会在自己心里衡量一下这个标准,符合了自己对于美的认识时自然就觉得美了。

但这只是个人的看法,每个人或许审美观念不同,对待同一事物常存在着不同看法,这时的美就是个人的一种看法或者是观点,不能代表整体的看法。

还有的时候,即便是我们自己,对于同一个事物、同一个人,当我们用不同的角度抑或是不同的心态去看待时,美或者不美又会是不同的评价了。

这时候态度就决定了我们对于美的评价。

虽然这不是客观的评价,但是这的确是由我们的心态所决定的。

其实,更多的时候“美”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去品味。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听过一个故事,有两个人都走在一条小路上,然后看见了一丛玫瑰花,其中一个人说:“呀~花中有刺!”另一个人却很开心的说:“哈~刺中有花!”
这个案例就很鲜明的突出了,美存在于想要发现美的眼睛里,否则,你将会更容易去倾向美的对立面——丑的一面。

人生是一个过程,而生活则是一种经验。

我们很难想象,没有了美的世界和缺乏了审美追求的人类,将会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

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当下是大众文化大肆张扬的时代。

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个时期的人如此大规模地制造时尚又追逐时尚,像今天的人这样喜新又怀旧、争先(先锋性)又追后(后现代)。

在大众文化流行的都市时空中审美化、艺术化的图像,以一种持续不断的衍生方式包围着人。

“日常生活审美化”似乎成为一种现实。

大众文化具有制造“幻象”的极强能力,置身“幻象”和各种审美化视像冲击中,现代人的生存似乎被泛滥的“物”和“形象”包围,各种各样的酒吧、咖啡馆、健身房、视像、广告、时装、商品包装、肥皂剧和流行歌曲及网络游戏等不仅日益渗入、深入人的日常生活,而且成为一部分人塑造自身道德、价值观和认知行为准则的主要源泉。

时装表演、选美比赛、广告策划、多媒体等融入了足够多的艺术成分和想像。

抹平实在与幻象的差别。

大众误把“幻象”当现实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文化视像的俘虏,沉溺于审美幻象而放弃思考和抵制平面化价值的侵蚀。

于是,现代的人类,放弃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放弃了对真正艺术的审美追求,放弃了对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们借助美的产业和时尚化的标准改变肤、指甲等,却并不关心灵魂的空虚。

舒适美好的理想,应该为所有人分享,其重心也不应仅仅落在外在粉饰性的扮饰美上,而要与人性提升与祈向“境界”相关联。

使美、美感作为公共精神资源高度充分社会化而涵摄所有人,以提升其日常生活,这才是理想和谐可持续发展社会趋近的目标。

我们坚信无论什么时代,人类都需要栖息灵魂的精神高地,人在无根的技术时代漂泊太久就会“归家”——审美祈向的“境界”,而不是肉欲的贪欢和视像的更迭。

张怡婕
2014311201318
视觉传达14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