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路与桥梁工程课程设计

道路与桥梁工程课程设计

= +15= K1+86.835 = K0+86.835= K0+285.56 = K0+285.56+ = (计算无误)
(2)平曲线2计算
确定两交点转角的的α2= 42°00′00″。 拟定半径R=67m。 ① 缓和曲线长度计算
a.按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计算: (m)
b.按驾驶员的操作及反应时间计算: 27(m)
最大挖深等线路必须经过的标高控制点。 4.2.2试坡
在已标出的“控制点”纵断面图上,根据各技术指标和选线意图, 结合地面线的起伏变化,以控制点为依据,在其间穿插取值,同时综合 考虑纵断面设计中的平纵组合问题。 4.2.3调整并核对
对试坡时所定出的各种坡线进行比较,排除不符工程技术标准的坡 线,在剩下的坡线中选取填挖方量最小又比较平衡的坡线。在选取的坡 线上选择有控制意义的重点横断面,从纵断面图上读出其对应桩号的填 挖高度,检查该点的横断面填挖是否满足各项工程指标。 4.2.4定坡
K1+284.00
= K1+284.00+30= K1+314.00
= K1+314.00-
= K1+274.50
= K1+274.50+
=
(计算无误)
3.3平面设计成果
..1 编制相关表格 根据程序计算所得结果绘制直线、曲线及转角表,见附表一《直 线、曲线及转角表》。
..2 绘制路线平面图 见图一。
附表一: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外 10 距
26.168
曲9 线 长 度
184.80
切8 线 长 度
101.835
缓7 和
40.00
备注 20
直 计算 19 线 方位 长角 度 及 交点 18 方 间距 向 (m)
直线 17 长度

(m)
线




半6 径
157.00
曲 HZ 16 线 位 置
K1+86.8354
交点 1 2
起点
转点
终点
交点 号
1起 点
4路基纵断面设计
4.1准备工作
在线路平面图上依次截取各中桩桩号点,并推算对应的地面标高。
然后在CAD图上按横向1:2000,纵向1:200的比例尺绘制地面线,并打上
方格网。按相应比例以及里程画出平曲线示意图。
地面标高及平曲线示意图
图4-1
4.2纵断面拉坡
4.2.1标注控制点 确定路线起、终点以及越岭垭口,地质不良地段的最小填土高度,
(m) 综合以上各项,为保持现行连续性确定m ② 曲线要素的计算
(m) (m)
(m)(满足要求)
(m)
(m) (m)
HY、YH点的坐标(X。,Y。) ③ 曲线1主点桩号计算如下:
= K0+295-101.835=K0+193.165 =K0+193.165+15= K0+208.165 =K0+208.165+
2、用直线连接各曲线,使各直线相交,初步定出路线交点。 3、分析所定出的路线位置的工程量并进行调整,力争定出线形好、 工程量小的路线位置。
3线路平面设计
3.1参数确定 3.1.1确定交点坐标
1、根据地形图上所定出的路线位置,通过地形上的等高线推算各交 点的坐标。步骤如下: <1>、推算坐标时,应在交点所在的坐标格内进行,先假定该坐标格四 个脚点中的左下脚点为原点。 <2>、量出交点的到坐标横(纵)轴的距离
转角 5 值
右62°00/
YH 15
K0+71.835
交点 4 K0+000.00 K0+295.00 K 桩号
QZ 14
K0+285.56
交Y 3 点X 2 坐 标
6766.00 6344.00
6786.00 6874.00 6445.00 6463.00
HY 13 ZH 12
K0+208.165 K0+193.165
,再量取坐标格的垂直(水平)长度
。 <3>、计算坐标增量。从地形图可以看出相邻坐标网格线间的距离为 0.2,按式:
即可得出在该坐标格内的坐标增量,再用此坐标增量加上原点在整
体坐标系下的坐标值即可得出该交点的坐标。
2、按上述方法推算出的各交点坐标如表3-1。
交点坐标表
表3-1
交点 X(N)
Y(E)
交 点
c.按视觉条件计算: (m) 综合以上各项,为保持现行连续性确定 m ② 曲线要素的计算(m)(来自)50(m)(m)
(m)
(m)
HY、YH点的坐标(X。,Y。)
③ 曲线2主点桩号计算如下:
=
-50.00= K1+235.00
= K1+235.00+30= K1+265.00
= K1+265.00+
20V是可以接受的,在景色单调的地点最好控制在20V以内,直线段长度
不应超过800m为宜。
2、圆曲线
①圆曲线最小半径
圆曲线是平面线形中常用线形要素,圆曲线设计主要确定起其半径
值以及超高和加宽。
圆曲线半径
技术指标(km/h)
一般公路(40km/h)
一般最小半径(m)
100
极限最小半径(m)
60
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路拱
600
(m)
路拱>2%
800
②圆曲线最大半径 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采用大半径 曲线,圆曲线半径不可大于10000米。 ③圆曲线半径的选用 在设计公路平面线形时,根据沿线地形情况,尽量采用不需设超高
的大半径曲线。 ④平曲线的最小长度 公路的平曲线一般情况下应具有设置缓和曲线(或超高,加宽缓和
调整无误后,直接在图上把各段直线坡的坡度值、坡长、变坡点的
桩号、标高确定下来。
4.3竖曲线的设计计算
4.3.1确定竖曲线计算所需数据(K0+050-K1+450)
变坡点
桩号
高程
坡度
起点
设计执行的部颁标准、规范有: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1.3路线起讫点
本路段起点A:K0+50.00为所给地形图坐标(6215.000, 6680.000,205.70),终点B:K1+450为所给地形图坐标(7083.000, 7721.000,215.50),全长1.400公里。
平均每公里交点个数(个)
0.7
平曲线最小半径(米/个)
67/1
平曲线占路线长(%) 16
直线最大长(米)
500
变坡点个数(个) 5
平均每公里变坡次数(次) 3.6
最大纵坡(%)
7
凸型竖曲线最小半径(米/处)
3000
凹型竖曲线最小半径(米/处) 2000
主要技术指 标
1
设计车速
km/h
40
一般值
100
m
极限值
60


2
平曲线 超 半径 高
路拱
最 ≤2.0%
m
600



3
平曲线最小长度
m
4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m
35
5
最大纵坡
%
7
6
最小坡长
m
120
4%
相应纵坡
5%
7 的最大坡

6%
7%
1100
900 m
700
500
8 停车、会车、超车视距 m 40、80、200
1.4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本路段为平原微丘区,多为中低山地貌,地势稍陡。该工程整个地 形、地貌特征平坦,地形起伏不大,最高海拔高为267.60米,河谷海拔 高为205.60米,总体高差在62.00米左右。
1.5沿线筑路材料等建设条件
沿线地方材料有:碎石、砾石、砂、石灰、粉煤灰等。其他材料 如沥青、水泥、矿粉需到外地采购。
2、使两脚规的开度等于平,从路线起点A开始,拟定的路线走法在 等高线上依次截取各点,直到最后一点的位置和标高按近路线终点B为 止。
3、连接各点,分析该折线在利用地形和避让地物,以及工程艰巨的 情况,从而选出应穿应避让的特征点为中间控制点,并重新连接各点。 2.2.2确定路线位置
1、在前面定出的导向线的基础上,用不同半径的模板在路线平面可 能出现的转点处描出路线平面位置,并标出其半径。
缺点: ① 占用部分农田。 方案二: 优点:
1 占农田少 缺点:
1 挖方量较大; 2 造价较高; 3 路线长 综合考虑,选取方案一较为合适。
2.2纸上定线
本路段为平原微丘区,多为中低山地貌,地势稍陡。该工程整个地 形、地貌特征平坦,地形起伏不大。 2.2.1定导向线:
1、首先在1:1000的地形图上,仔细研究路线选线阶段选定的主要控 制点间的地形、地质情况,选择有利地形,拟定路线走法。
X(N)
Y(E)
起点 6215.000 6680.000
JD1 6445.000 6786.000
JD2 6977.000 7626.000
终点 7083.000 7721.000
3.1.2初拟平曲线半径及缓和曲线长
纸上定线时所初定的各交点处平曲线半径及缓和曲线长如表。
半径及缓和曲线长
表3-2
交点
9
竖曲线 凹、 一般值 半径 凸形 极限值
m m
700 450
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