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知识(词性)
语法特征 1、常跟量词构成数量短语 2、数量短语常作定语或补语、状语 3、一些数词有固定用法
实词 量词——表示计算单位(单位词) 物量词:尺、斤、朵 动量词:阵、顿、趟 复合量词:秒立方米、人次、架艘次
语法特征 1、常出现在数词后边,组成数量短语 2、 部分单音节量词可以重复,组成“BB”式
实词 代词——有代替、指示作用 人称代词:我、你、她、大家、自己 疑问代词:谁、什么、多少、怎么 指示代词:这、那、这样 语法特征: (1)可以分为“三身代词”和“非三身代词” (2)近指与远指(指示代词) (3)任指与虚指(疑问代词)
表不定数量:多、少、全、许多、好些
语法特征
1、能做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定语,多数能直接修饰名词
2、性质形容词大多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3、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4、小部分性质形容词可以重叠
5、小部分单音性质形容词可带上叠音词缀或其他词缀
实词
1
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 表示确数:二、二分之一、万 表示概数:几、许多、三四十 表示序数:第一、初二、老大
虚词 叹词——表示感叹或者呼唤应答等 表示悲伤、痛苦:唉、哎哟 表示喜悦:哈哈 表示愤怒、鄙视:呸、哼 表示惊讶:哎呀 表示呼唤:喂 表示应答:嗯、哦 (1)不同别的词发生组合关系 (2)有的单独一个叹词就可以成为一个句子 (3)有些叹词的汉字写法不固定。如“啊”因为音变又写成“呀”、“哪”、“哇”等
词类划分
实词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
表示动作、行为:唱、笑、支持、保卫
表示发展变化:发展、扩大、提高
表示心理活动:喜欢、希望、热爱
表示存在消失:有、出现、消失
表示使令:使、请、允许、鼓励
表示可能、意愿:能、会 (能愿动词)
表示趋向:来、进来
(趋向动词)
表示判断:是、就是
(判断词)
虚词 连词——用来连接词组或者句子 和、同、跟、当、并、而、或者、只要、况且 只有连接作用,没有修饰作用
虚词 助词——附在别的词、词组或者句子后面,起辅助作用,表示某些附加意义 结构助词:的、地、得、所 时态助词:着、了、过 语气助词:呢、吗、罢了 (1)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 (2)除“所”以外,都念轻声
句子 成分 定语 是名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数量、所属等。
为谁服务的问题是一个原则问题。 解说员解说着黄土高原变成肥沃良田的远景。 你放得下这儿这样好的地方吗? 这几句话,一字一字他听着受用得很。 她有一双大眼睛。 她是英雄的母亲。 她有一个英雄母亲。 多层定语的次序: 1、表示领属关系的词语(表示“谁的?”) 2、表示时间处所的词语 3、指示代词或量词短语(表示“多少?”) 4、动词性词语和主谓短语(表示“怎么样的?”) 5、形容词性的词语(表示“什么样的?”) 6、表示性质、类别或范围的名词、动词(表示“什么?) 这是我的一件刚买的新羊皮夹克。
7
短语 偏正短语 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它们前头起修饰作用的词组成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是词的中心
语。定语、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是偏与正的关系。 我的老师 激动地说
短语 动宾短语 动词后面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构成的短语。 吃午饭 卖豆浆
短语 动补短语
3
由动词和它后边起补充说明的词组成的短语。
跑得快 洗得干净
语法特征
1、能做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
2、能加副词“不”,只有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加程度副词
3、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动态
4、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暂,限于可持续的动作的词语。
实词
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
表示事物状态:明媚、娴静、激动、快
表示事物性质:甜、伟大、诚实、好
表示事物形状:高、圆、直、弯
语法知识之 实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实词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等 表示人或事物:学生、教师、教室、书本 表示时间:早晨、明天、夏季 表示方位:东、西、左、右 (普通名词、专有名词、集合名词、抽象名词)
语法特征 1、常做主语、宾语和定语 2、能加数量词不能加副词 3、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 4、有的名词能够加“们”表示群体
领属—数量—性质—形状—质料 带“的”和不带“的”的动词做定语时,不带“的”动词紧贴中心语。 一顿丰盛的烤羊肉 前线作战部队
句子
5
成分 状语 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 所或程度等。 副词、时间名词、能愿动词、形容词、
介词短语和其他一些短语也可以做状语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没有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我的侄女昨天从乡下来了。 昨儿晚上,我一宿都没睡好,这腊月雪,一层层压满我心头 多层状语的大致顺序: 条件、时间、处所、语气范围、否定、程度、情态 许多代表昨天在休息室里都热情地同他交谈。 1、表示时间的名词(指明何时) 2、表示处所的短语(指明何地) 3、表示范围的副词(指明什么范围) 4、表示情态的形容词(指明怎样) 5、表示对象的介词短语(指明同谁)
句子 成分 补语
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 处所、数量、性状等。 1、结果补语 这个字写错了。 到时你可得叫醒我。 2、程度补语 我心里痛快极了。 这孩子讨厌死了。 3、状态补语 那阵雨来得猛,去得快。 他高兴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4、趋向补语 远处传来了脚步声。 所有人都坚持了下来。 5、数量补语 他把书看了几遍。 我在泸定住了七年了。 6、时间、处所补语 这事就出在 2009 年。 我们把对联贴到大门的两侧。 7、可能补语 课堂上,这瞌睡打得打不得? 学习上的事,大家大意不得。 句子 成分 独立成分
虚词 拟声词——摹拟事物的声音 呼、呜、沙沙、丁丁冬冬、乒乓、扑哧
幻灯片 1 语法知识之 短语 概念 词和词的组合,也称词组。 中学语文 中学语文教材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学校管理 管理学校 父亲和母亲 父亲的母亲
短语 并列短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的短语。 报纸杂志 老师和同学
虚词 副词——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范围、程度、肯定、否定、语气等 表示时间、频率:已经、马上、常常、再三 表示程度:很、极其、最、稍微 表示范围:都、总、仅仅 表示重复:连续、再、也 表示语气:可、却、倒、难道 表示肯定、否定:可能、不、必定、也许 (1)只与动词、形容词组合(2)多数不能单独回答问题(3)一部分副词有关联作用。如:“就”、 “才”、“也”等
形容词和补语组成的短语。
大得多 冻得麻木
短语 主谓短语
两个词之间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的短语。
天气好 举止稳重
短语 结构特殊的短语
1、方位短语
操场上 大雪中2、“的”字短语 年的 理发的3、复指短语
科学家竺可桢 小巨人姚明
4、能愿短语
会踢球 能完成任务
5、连动短语
去图书馆借书看
6、兼语短语
请他来 派你去
7、趋向短语
唱起来 走过去
8、介宾短语
从明天 在路上
9、双宾短语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10、固定短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
语法知识之 句子 概念 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
砂锅可以炖豆腐。 前面围着一圈人。 九是三的三倍。 我们可以上新课了。 学校里静悄悄的。 今天晚上特别凉快。 一米等于三尺。 观众们在两旁,一个个看得眼花缭乱。 他们几个一阵风似地跑了过来。 粮食、棉花丰收了。 我们说的是标准的普通话。 笑是人类最美的语言。 整齐比不整齐好。 这样行不行? 信不信由你。 公正廉洁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 拆台比搭台容易的多。 他不参加也好。 老年人上大学已经不是个新鲜事儿了。
在句中不与其它成分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
6
来表示称谓呼叫,对事物的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惊讶、感叹、模拟语气等 1、插入语 表肯定或强调语气 毫无疑问,学习的主人是自己。 表推测、估计语气 我看,这就是所谓的“欲速则不达”吧。 据说,闪电博尔特要“改行”跳远了。 引起注意 你瞧,羊圈沟的那一片柿子树,红得多好看。 承上启下 总之,学习靠自觉。 注释、补充、举例 在那段时间,也就是在眉山实习的时期,我最快乐。 2、称呼语 大师傅,白天的事你千万不要见怪。 我们学了一周多的语法知识,到底学到些什么,老师! 3、感叹词 唉,我们下周开始学新课吧! 4、拟声词 呼——呼——狂风夹着沙石扑来了。
虚词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者词组前面,与他们合起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等,表示时间、处所、 方向、对象等 表示处所、方向:从、到、由 表示时间:从、到、当 表示状态、方式:按照、以 表示原因:由于 表示目的:为、为着、给 表示比较:比、对于、关于、至于、同、和 表示排除:除、除了
2
(1)不能单独使用(2)不能加时态助词“着”、“了”、“过”和表示趋向的动词“来”、“上”、“下” 等
句子 成分
4
谓语 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是“是什么”或“怎么样”。
老鼠怕猫。 他终于露出了笑容。 你们要学好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支蜡烛多一分光。 小芳只小我一岁,是独生女。 知识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
句子 成分 宾语 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 这间教室有二十平方米。 海棠已经有红的了,梨还是青的。 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 与艺术的原有材料。 玫瑰花我给你们俩十朵,给你紫红的,给她粉红的。 最有效的防御手段是攻击。 有成就的人理应受到尊重,但是他却受到了伤害,这不能不使我感到惊奇。 月色下的大渡河,更显得弯曲、寂寥。 谁说女子不如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