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地名的由来(中)

北京地名的由来(中)

北京地名的由来(中)【续接上集】25、以“营”为名的地名北京以“营”为名的地方有很多。

最资深的“营”,首推顺义区的“高丽营”,是公元六四五年唐太宗亲征高丽班师后,安置归顺唐朝的高丽将士及家属的地方,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辽、金时代,粮食经船运到京郊,在坝河码头换用骆驼驮载进城,因此在码头建有骆驼房。

押运粮食的都是军人,他们的营盘叫“驼房营”,在今酒仙桥地区的坝河南岸。

一二七二年,忽必烈建立元大都。

如今在圆明园西侧有个“骚子营”,曾是蒙古兵军营,因汉人蔑称蒙古兵为“骚鞑子”而得名。

一三六八年,明朝朱元璋称帝这年,大将军徐达拿下元大都,派副将军常遇春镇守通州,留下了“常营”,在今通州区西邻的管庄北部。

常遇春是回族,常营至今还有不少回民。

一四○六年,明永乐皇帝发兵征伐安南国(即古代越南),搜罗安南工匠七千多名参加营建北京城,安置在安南营居住,即今大栅栏地区的“大安澜营胡同”。

其中有个安南人阮安,在正统年间还任过续建北京城的指挥官。

明朝末年,四川女将秦良玉,曾两次入驻京城,防范八旗军的攻掠。

四川兵的驻地叫“四川营”,今菜市口东有“四川营胡同”。

如今在雍和宫西边,有个“五道营胡同”,明朝是“武德卫营”驻军之地,后转音讹变为“五道营”。

清朝是距今最近的朝代,留下的“营”字地名更多。

一六四四年,多尔衮率清军占领北京城,于六月十五日下达“清城令”,将内城汉人全部驱赶至外城及郊外,将内城(除皇城范围)划分为八块,分驻清军八旗,号称“京旗”。

清初的八旗军作战以骑马射箭为主,因此各旗都设有修造弓箭马具的工匠营。

雍正八年曾有谕旨,“五匠俱系出征、行围所需,命定期考验,其技艺不精者勒限学习”。

京旗五匠的构成为:弓匠一千一百一十八名,铁匠一千一百一十三名,鞍匠四百四十七名,盔匠二百二十二名,铜匠二十三名(雍正时的编制。

“匠”指师傅,徒弟、助手人数在外)。

现存的工匠营地名列举数例:东直门内海运仓有北弓匠营胡同,阜成门内福绥境有东、西弓匠胡同;福绥境有鞍匠胡同;蒲黄榆一带有东铁匠营,建国门内古观象台的附近有铁匠营胡同和盔甲厂胡同;东城区炮局胡同(清初的造炮厂)附近以前有铜厂胡同。

至于城外留下的营的地名就更多了,例如:东营房胡同,在工体西里;西养马营胡同,在金融街以北;南营房胡同,在日坛公园以北;北营房中街,在阜成门外华联商厦以西;来广营乡,成了北京最大的居住小区———望京;勇士营,在朝来农艺园以北,是“九门提督”下属的五营之一;火器营,在海淀区蓝靛厂北路,是火枪手驻地;船营,在昆明湖南岸,是“昆明湖八旗水师”驻地。

因水师教官是福建来的,旧时称南方人为“南蛮子”,所以附近还有个“蛮子营”,是福建教官们的驻地。

北京还有许地名虽不带“营”字,但也和军营有关,如香山以东的正蓝旗、正白旗、红旗村等都是清代云梯部队“香山健锐营”的驻地。

还有德胜门外的教场口街,宣武门外的校场口胡同,都是明清两代的练兵场。

26、铁狮子坟北京西城区北太平庄地区是在元大都时期被圈在城郭以内的,虽然空旷荒凉,但毕竟还算“城里”。

明军攻克元大都之后,为了便于防守,把北城墙向南缩进了2.5公里,退到了现在护城河的位置。

于是,太平庄地区就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城外。

太平庄一带坟茔很多,其中有的墓室建造讲究,以砖发券。

有普通人家的私墓,也有埋葬贫民的义地。

档案记载,1954年,北师大征用建筑用地114.93亩,起出有主坟174座,无主坟284座。

这是有坟茔的情况,掩埋地下没有坟茔的尸骨就更多了。

据经手迁坟工作的老人回忆,为了使得无主尸骨尽量都能妥善迁移,当时曾经动员老百姓参加有偿挖寻工作,挖出的无主头盖骨有数千之多。

从现在北京师范大学东门的公共汽车站名叫做铁狮子坟就可以知道,这一带原来是坟地。

老北京有许多带“坟”字的地名,如公主坟、八王坟、索家坟等。

这些带“坟”字的地名含义和我们今天的单纯意义上的墓地不同,它们大多是以坟主的姓氏或身份命名的一些自然村落。

北师大南门往西一带过去叫索家坟,就是清初康熙四大辅臣之首索尼家的坟地。

在师大为建设南部科研区购置的地界内有一座黑舍里氏墓,墓主就是索尼的孙女、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索额图的长女,一名7岁夭折的女孩,当地人称之为“姑娘坟”铁狮子坟又有所不同,它不是以某个坟主的姓氏身份命名,而是以一对铁狮子命名。

狮子自东汉以来一直作为帝王公侯陵寝镇墓的神兽,多为石狮,铁狮子少见。

这对铁狮子镇守的墓主究竟是何人,已经很难查考。

据当年参加过购地工作的老人们回忆,墓主姓白,他的后人曾经要求发掘墓穴。

挖开后,发现墓穴中有两个放置棺木的台子。

虽然没有挖掘出什么东西,但是既然有铁狮子镇墓,估计不会是一般人的坟墓,有可能早已被盗过。

那对铁狮子后来一直摆在东门口,成为北师大新校舍家属宿舍大门的标志。

1958年大炼钢铁时,这对铁狮子未能幸免,被送进了炼铁炉,化为一文不值的铁水。

27、北京的大西天和小西天从新街口往北,有街名曰小西天;从北海公园五龙亭往西,有殿宇一座,殿名也曰小西天。

那么,北京有没有大西天呢?今北海公园北岸,有经济植物园一所,早年这里是阐福寺,进门有石池、大佛殿、万佛楼、后殿。

后殿后,尚有大圆镜智宝殿等。

《三海见闻志》载:“自石池至万佛楼统称大西天。

”又说,万佛楼为大西天。

万佛楼当初是北海北岸的主要建筑,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为了给他母亲庆祝八十岁寿辰而下令修建的。

皇太后信佛,皇宫便拨出专款铸造了一万尊金佛,供奉在殿堂里,这座楼被叫作万佛楼,万福楼或大西天。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侵略军到处烧杀抢掠,北海万佛楼内的万尊金佛也被抢劫一空,大佛殿内大佛身上的无数珠宝,也被八国联军盗走,随后,又放了一把大火,万佛楼被火烧毁。

民国八年(1919年)春,万佛楼附近的大佛殿及大圆镜智宝殿等又一次失火烧毁。

至此,大佛殿、万佛楼和号称大西天的一组建筑群,便化为一片灰烬焦土,只剩下了一座不怕火烧的琉璃九龙壁。

28、明光村明光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元代这里是元大都城的肃清门(现明光桥的位置),今天这里仍然保留着元大都城垣遗址。

关于明光村名称的由来,一种说法是以明朝第十四个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的庙号“明光”为名。

另外一种说法,是因为在清代西直门外是一片大坟场,称为索家坟,顺治帝的首席辅政大臣一等公索尼、康熙时的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的族坟,索家坟之北即为明光村,“明光”二字在佛家含有超度之意,因靠近坟场而取名“明光村”。

29、索家坟西直门桥往北一带叫索家坟,就是清初康熙四大辅臣之首索尼家的坟地。

据资料记载,在北师大为建设南部科研区购置的地界内有一座黑舍里氏墓,墓主就是索尼的孙女、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索额图的长女,一名7岁夭折的女孩,当地人称之为“姑娘坟”。

现在这个地方应该在现在在今典花园附近。

30、西土城路元朝的城墙与明朝的城墙不同,元朝的城墙只有土,外面没有包上城砖(到了明朝城墙里面是土,外面包城砖),所以现在称之为“土城”,邮电大学西门外的土城墙是元朝时城墙的西段,所以边上的路称之为西土城路。

(明朝的城墙在新中国建国后被陆续拆除,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将拆下来的城砖用于修建防空洞,现在二环路的位置就是明城墙的位置)现在明光桥的位置在元朝时是元大都城墙的“肃清门”的位置。

31、蓟门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在金代称为“蓟门飞雨”至明代始称今名。

春秋战国时的燕国,以蓟城为国都,古称蓟城为蓟门。

对蓟城的始建之地,众说不一,归纳起来,以下几种说法较为集中:①广安门以西、莲花池以东;②宣武门、和平门一线的南北侧;③广安门以南。

上述说法均以出土遗物为推断依据,极少文字记载。

元、明以来把德胜门外元大都城健德门(俗称土城关)当作战国蓟门旧址。

蓟门烟树碑蓟门烟树指的西直门以北的元大都城墙遗址西段,这段城墙为夯土构建,元末明军攻陷大都后,将元大都北侧城墙南移5里,蓟门烟树所指一段城墙遂遭荒废,在夯土城墙的遗址上树木生长,遂称蓟门烟树。

但是在历史上,金代的典籍中就有蓟门烟树的记载,有学者认为蓟门烟树指的是古蓟州城门附近的树林,目前的蓟门烟树是清乾隆年间考证错误的结果。

乾隆御书蓟门烟树碑位於北京电影学院附近的元大都城墙遗址上。

31、积水潭元代为了加强大都的漕运而修建的人工河——通惠河,在流入城市以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名为积水潭。

积水潭曾经是漕运的总码头,也曾是皇家的洗象池。

从元代起,来自暹罗、缅甸的大象,就作为运输工具和宫廷仪仗队使用,在夏伏之日,驯养员会带领大象到积水潭洗浴。

32、学院路与学院南路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建*国伊始,百废待兴,政府进行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的建设。

当时在“学习苏*联”的热潮中,1952年进行了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工作。

根据苏*联教学经验,将全国高等院校除留部分综合大学以外,按专业设置拆拼重新组合成立各科专业学院。

例如北京航空学院是由清华大学航空系、天津北洋工学院航空系和厦门大学航空系合并组成,北京政法学院是由清华大学政治系、北京大学法律系和北京辅仁大学社会系合并组成。

合并包括教职员工、在读学生、教学设备以及图书资料等。

在这种形势下,中央有关部门选定在北京西北郊建设“学院区”,统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八所)高等学府,“八大学院”之名就此产生,并于1952年暑期正式招生开学。

这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把该地区称为八大学院的历史由来。

随着八大学院的兴建,在学院区从南到北修建了一条主干路命名为学院路,马路西侧从南到北依次是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和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马路东侧依次是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和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今中国农业大学)。

学院路于1954年年底建成通车。

道路两侧除去学院占地外都是绿油油的庄稼地。

当时通过学院路的公交车为31路汽车,该路车首发站开始是西安门至颐和园,后改为平安里至颐和园(今331路,行车路线有所变更)。

由于道路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八大学院的名声也随之远播。

今天的学院路两侧教育科研单位林立,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学院路南段(北土城以南)及其延长线改建成为西土城路,八所学院先后升格为大学,呈现出新的繁荣景象。

学院南路位于学院路南边,同样是因为路上有几所高校而得名:北京邮电学院(今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学院(今中央财经大学)等。

33、冰窖口胡同位于西城区东北部。

东起德胜门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外大街。

因其地原有清代内宫监冰窖而得名。

凿冰窖储,古已有之。

《诗经·七月》中便有“凿冰冲冲”的记载。

延至清末民初,北京有三大冰窖,一个是北海东夹道陡山门,一个是什刹海东南,一个就是德胜门外窖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