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化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活动方案

美化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活动方案

美化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活动方案
班级:社区一班
组长:董怀志(21号)
组员:阿迪力江(2号)
哈斯也提(14号)
茹克娅(16号)
海坦木(17号)
时玮(34号)
范承翰(46号)
完成日期:2011年12月30日
美化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
生活质量的活动方案
一、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社区环境愈来愈受居民的重视,环境在社区中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生活在社区中,社区环境质量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

优化社区环境,提高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已是众人关心的话题了。

社区环境如何,对美化、净化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环境能创造出怡人的心情,可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优雅的休闲娱乐场所;良好的环境可以改善小气候,防止粉尘、噪声污染,能维护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社区的档次和品位。

因此,要高度重视社区环境建设,优化社区环境,提高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二、内容:
1、社区环境主要指的是社区的生态环境,也就是通过科学地规划、建设和管理,为城市居民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工环境。

由于城市社区是一个以人工环境为主的高度人工化的环境系统,消费远远多于生产者,自我调节的能力很差,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物,环境本身的消化容量十分有限,优化社区环境的重点是垃圾清扫清运,绿化以及维护管理,各种污染的治理。

在社区建设中,我们一
般直接把社区环境定义为社区内的环境卫生、市容管理、环境保护以及绿化美化,它涉及社区内单位、居民生产和生活诸多方面。

随着社会发展,居民对社区内的环境卫生、市容管理、环境保护以及绿化美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社区建设中社区应在政府的指导下立足于为社区单位和居民办实事,精心管理和塑造社区整体优美的居住环境,实施社区环境综合管理,进一步营造“人人动手,家家受益,共建洁绿亮美新社区”的良好氛围,增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感、亲和力和凝聚力,促进城市环境的改观。

2、为什么要开展社区环境工作?
社区环境工作是社区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是社区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陶冶居民的情操,改善社区的治理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配合环卫部门,搞好社区环境工作,绿化闲置地带,硬化社区道路,美化社区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是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区的一项重要职能。

小草如茵,绿树掩映,环境整洁,道路宽敞的社区是居民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的人居环境,也是社区环境卫生工作的目标。

社区环境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垃圾的清运,卫生死角的清除,社区绿化,道路的硬化,排水系统的疏捞,乱塔乱建拆除,乱停乱放的治理,乱贴乱画的清理,楼道卫生的管理等。

三、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针对社区院落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绿化带保洁、“牛皮癣”清理等工作,分别落实工作人员,按照分片包段、责任包干、严格检查、奖惩分明的原则,按照建立的管理制度要求,抓好各项工作、各个片区的日常巡查和监督管理,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确保小区环境卫生工作质量的提高。

(二)监督管理:
1、社区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要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管理单位及社区环境卫生监督员要进行不定期的巡查、检查,检查督促是否按照规定要求及时清扫保洁、收集清运,并做好巡查、检查记录。

2、巡查、检查结果作为社区环境卫生的考核奖惩和拔付保洁费用的主要依据。

(三)明确责任:
1、社区、物业等单位是其区域范围的卫生责任管理单位,负责对责任区域范围内的垃圾收集清运与环境卫生保洁清扫进行统筹管理。

2、根据社区的道路、街道、居住区、人流密集区等区域范围划分若干个环境卫生清扫保洁责任区,安排固定的保洁人员专人负责。

3、各单位要对垃圾收集清运与保洁人员的到岗、保洁等日常工作进行管理,督促清扫保洁人员开展工作,确保垃圾定点定时收集清运,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4、各单位负责安排专人每周对责任区内的垃圾收集清运与环境
卫生保洁清扫工作进行不定期巡回检查。

(四)具体措施:
垃圾清运工作是社区环境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社区环境卫生管理,提高社区环境卫生收集清运与清扫保洁工作质量,结合社区实际,特制定社区环境卫生保洁管理制度。

做好社区垃圾清运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具体模式有以下几种可供选择:
1、重建社区环卫工作体制。

社区承担环卫工作的职能,政府按照“事权转移、权虽责走、费随时转”的原则与居委会划分各自的权限范围,实行“谁办事、谁负责、谁用钱”。

由政府部门中分离出来承担环卫工作的职能,即政府部门按照“政事分开、管养分离、人费分离”的原则,改革区、街、社区三级城建管理体制。

市场主体承担社区环卫工作。

政府将社区环卫工作交给企业完成,与企业签订合同,向企业提供相应的经费。

2、加大社区对在本社区工作的环卫人员的领导监督力量,让社区居民参与对在本社区的环卫工作人员工作业绩的年度评价,并把这一评价结果作为环卫工作人员业绩评价的最终结果,对不能按要求履行其职责,引起居民不满的工作人员,社区有权建议主管部门予以撤换。

3、将社区划分成片,明确环卫人员的工作范围和任务,责任到人,落实到人,考核到人,避免吃大锅饭、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现象的发生。

4、提升辖区公民素质,普及卫生和文明常识。

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教育工作,借助社区的宣传工具开展对居民的教育工作,帮助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生活垃圾定时清理,定点投放,批评乱丢、乱放垃圾的不文明行为和不文明形象。

开展养成良好公共行为的系列宣传活动。

教育引导居民提高环境卫生意识,摒弃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不良行为,爱护公共设施,形成“将清洁、爱卫生、讲公德”的良好风尚。

切实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融入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

积极提升辖区公民素质,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形成长效机制,实行常态化管理,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深入进行。

5、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保洁工作,参与对在社区从事保洁的工作人员的监督考评工作,参与制止少数居民的不文明行为,举报、监督各种破坏社区公共卫生的社区居民,利用群众的集体力量爱维护正常的社区卫生制度。

6、搞好绿化。

发动群众在住宅社区广泛知植树,多渠道、多形式搞好社区绿化工作。

7、定期对辖区内的餐饮企业进行环境卫生的检查。

对清理不及时和占用消防通道经营的商家要联合城管进行整改,发放限期整改通知书。

8、为保持我辖区小街小巷的环境卫生,建立与环卫部门的通讯联动机制。

个别保洁人员对其工作路段、具体地点不清楚,对小街小巷的卫生打扫不够彻底,留下卫生死角的情况。

社区工作人员在检查小区时要及时通知环卫部门对其进行整改。

9、做到包片区域责任到人对小区院落的常态管理。

把有单位有物业的小区负责人和“双无小区”的门卫划分到社区综合服务网络化中,作为信息联络员。

发现问题及时通知责任单位,对逾期不改的单位小区,社区将详情反映到街道办进行处理;对“双无小区”出现的问题社区将联络辖区城管中队进行更改。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整治过程中的重要决策,协调解决重大事项。

2、广泛宣传发动。

讨论制定社区环境管理公约,组织社区住户召开会议,明确整治的意义和要求。

3、严格督查考核。

成立环境整治工作督查组,安排专门工作人员,负责对社区的整治工作落实工作。

评分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