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生活状况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
实践是我们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
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
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而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学生,我对农村的生活还是挺了解的,因此我借暑假的时间对家乡的居民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政府以及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城乡居民的生活得到日益的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越发的美好,今昔的生活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农民作为国家粮食的重要生产者,国家十分重视农民生活近年来更是致力减轻农民负担。
农村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一大对象,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不再只是以田地为生,他们也从事着各行各业的工作,他们的收入也有了更为广泛的来源,生活也过的更为丰富多彩,业余生活也日益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此次调查目的在于更好的了解农村居民的业余生活,在调查中增长知识,培养自身人际交往的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
生活状况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工作方针,制定了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加强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力推进了农村社会经济全面迅猛发展。
农民生活经历了由贫穷到解决温饱问题、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等三个重要阶段。
发生了两个飞跃,一是从量的满足到追求质的满足,二是从单纯的物质需求到物质、精神并重的需求。
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为农民生活的“升级换代”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条件。
农民的购买力增强了,极大地刺激了他们的生活消费热情,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在生活方面,在过去电视电话都属于高档物品,常常出现一堆人到某一户人家看电视的情况更毋庸说电脑这种寻常百姓当时压根不知道的存在。
路上跑的更经常是老式拖拉机而不是自家车。
现如今不仅电视电话走进了家家户户,不少用户家里更是有了电脑,许多人家都买起了摩托车,个别的甚至开起了小车。
在生活上的变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在国家减轻农民负担后,村子里大家还像村委会捐起了钱,用这些钱村子里修了一段路,更是引用了山泉作为自来水源,因此现如今大部分人家里用水都免去了水费。
在农业上变化也不小,往年农民们也就是按照旧时的方法种植,现如今不仅引入了更多的品种,还开始了温室种植等科学种植手段。
在农村教育上,今昔对比,九年义务真正落实,学费方面几乎全免。
学校里运动设施运动场所也更加的完善,学生们课余时不仅仅可以打乒乓球还可以开始打篮球羽毛球等,课余生活变得更加缤纷多彩。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其特点主要有:1、膳食结构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提高转化,从要求吃饱向讲就营养转变。
改革开放后,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外出务工人员规模扩大和农民外出活动时间增加等原因,使得农民在外饮食急剧增多。
2、穿讲漂亮,衣着消费趋向时尚化、成衣化、时装化。
随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文明的冲击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农村居民衣着消费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青蓝”二色,从过去低档、耐用型向高档、时髦、成衣化转变,衣着服饰品种、规格更加齐全,款式新颖,日渐多样化,衣着消费结构进入以成衣、时尚消费为主的新阶段。
3、农村楼房已经很普遍,住房状况得到根本改善。
三十年来,农村曾几度掀起“建房热”,改建、扩建、新建房屋成为农户消费中的一件大事,经历了由草房到砖瓦房、楼房的发展阶段。
4、“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惠及农民,医疗保健支出快速增长,农民越来越重视健康生活。
随着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越来越好,农民对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将更多的钱用于医疗保健支出。
特别近年来,随着中央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在农村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农民过去“小病等、大病拖”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5、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跨台阶上档次,高档家电设备进入农民家庭。
三十年来,中高档的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从无到有,从一个台阶跃上又一个台阶,经历了“老三件”、“新三件”、“大三件”等过程。
6.交通、通讯消费快速增长,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交通和通讯消费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最大亮点,是生活消费八大项中增长最快的。
一是交通工具发生了较大变革,摩托车迅速取代自行车,生活用汽车开始进入农家;二是通讯类器材拥有量迅速增加,通讯方式发生变化。
7.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文教娱乐消费趋向多元化。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
30年来,农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中,商品性消费比重由40.9%下降为16.9%,反映精神生活的服务性消费(不含学杂费)比重则由14.5%上升为41.8%。
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学文化、学技术意识增强,对子女和自身教育培训舍得投资、注重文化教育、讲究文明生活的氛围在广大农村日渐形成,农民文化娱乐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三农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4。
解决好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这"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得眼光向内,解决内需问题。
解决内需问题就是解决了中国的发展问题。
当前,包括农业、农村、农民在内的"三农"面临的问题,是中国整个经济发展中关系全局的一个突出问题。
努力减轻农民不合理的负担,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确保粮食安全和让农民增收,已成为中国"十五"计划时期和今年农业及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
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工作,农村劳动力素质则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
农民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本来背井离乡与亲人分离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给农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农民工在城市的工资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开支以及两次农忙和过年三次回家的路费,使微薄的收入所剩无几。
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没有法律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外出务工时不会意识到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即使签合同也不了解合同中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农民工劳累了一年,到年底却拿不到工资。
从心理和经济方面考虑,农民都不愿意外出务工,用一位领导的话说就是“农民在有饭吃的情况下都不会外出打工”,这主要是由农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
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难提高。
其次,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很难在农村推广,推广速度慢。
农村田地产量低、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再加上农村居民人均耕地较少,大多数农民只是把农业种植作为一年口粮的来源。
当问到他们是否需要农业技术时,他们立即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又说“书上关于种植、养殖的都看不懂,要政府派人‘手把手’的教是不可能的,农民太多了”。
第一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来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们不能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再次,以农民现在的文化水平很难了解和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
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和聊天,但看电视又很少看新闻,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途径。
在调研过程中,像“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环境保护”等最常用的词语,都要给他们解释很多,他们才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条款了。
因此也不知道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机会。
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参与管理及创新的积极性较低,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不愿意积极的寻求致富之路。
农民比较看重眼前利益,在多数农民的观念中,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上了高中与只上初中或小学没什么区别,还是要回家务农。
因此,很多农村父母在孩子上初中时看到孩子成绩不好,想到将来不一定能考上大学,不如现在就外出打工挣钱,解决家庭贫困问题。
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有钱去上大学,每年高考后都有媒体报道许多考上大学而又没钱上学的学生,这也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农村学校较高的辍学率。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也开始明白让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将孩子送进城市的学校学习,虽然这样会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流失,也会给农村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在现阶段农村教育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不用再交杂费,从而可以享受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
中国政府已经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相信中国农村教育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较大的改善。
农民负担重的原因:(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国农民纯收入年增长速度从1996 年的9%呈下降趋势,至2000 年仅仅为2.1%,“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政策似乎仅仅成了一个口号。
在我的调查中,增加农民收入就成了政府利用老百姓的一着高招。
几年前,政府为了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在农村大力宣传大办烤烟,让种玉米辛苦了一辈子的农民着实高兴了一把。
烤烟是出来了,但是,烟厂却倒闭了。
这样好好的上等烤烟硬被打成了下品烟给收了上去。
如今到处矗立着的烤烟棚成了牛圈。
(二).农村基层组织太盘大,国家统计局等11 个部委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 个,平均人员158 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3 倍。
平均乡镇下属单位为19 个290 余人。
(三).乡镇企业倒闭破产增多,我所调查的铜古乡仅有的一个乡镇企业便是一个水泥厂,然而它为农民带来的是什么呢?是漫天的烟雾和恼人的噪音,是满身的尘土和微薄的薪水,是挟巨款逃跑的厂长和经理。
企业濒临破厂,于是厂里扣发工资,集资扩厂,扩厂亏损,于是厂里又扣发工资。
(四).政府不办义务教育,农民只能自己集资办学。
我所调查的水坝村,没有自己的村小,孩子们只能跑到四五里远的清和村,官塘村就读。
国家一直宣传普九,然则在我的调查中发现,高昂的学费使得普六也成为问题。
正好,反正没有钱读书,儿童成了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一支生力军——在家务农,出门打工。
然后长大结婚生子,又让他们的子女重复自己的路。
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实在叫人痛心啊!(五)农产品的贬价,.首先算一笔帐,在过去的五年中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以谷物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