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 2012
· 13 ·
通过英语进行交流,那么翻译还有什么用?但是从最近一二十年内翻译在世界各地的长足发展,我们恰恰又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翻译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缺少了,对翻译的研究也成了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界的一门“显学”。
由此看来,伴随着英语在世界范围内普及的并不是翻译的消亡,反而倒是翻译的更加繁荣:处于弱势的国家需要借助英语的中介将先进的技术和人文思想引入国内;而处于强势的国家则试图通过英语的中介将自己的文化和学术输出到国外。
因此,要想实现翻译学的国际化,就不仅仅要将国外最前沿的学术理论引入中国,还应该在消化的基础上提出我们自己的理论建构,并将其用英文写出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上,进行国际交流。
对于翻译研究或翻译学在当代的现状,早在20世纪末,勒菲弗尔和巴斯奈特就曾呼吁过一种“文化转向”,虽然这一转向已成为历史,但是其影响仍在,正如根茨勒在《当代翻译理论》第二版修订本的最后一章“翻译研究的未来”(The Fu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中所描述的,“最近的翻译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地区享有了一种复兴的地位……例如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巴西、中国,尤其是那些已经开放了边界的民族,包括中欧和东欧的一些国家。
在全球化的时代,‘不太为人所知的语言’尤其受到了威胁,因此翻译及翻译研究便显得愈益重要。
比较小的国家以及新的民族新近对翻译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翻译理论。
”(Gentzler: 187) 作为一位西方的翻译研究者,根茨勒对中国的翻译研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
几年前,他在为我和孙艺风主编的专题研究文集撰写的一篇论文中甚至公开号召,“美国的翻译研究学者能够从他们的世界同行,尤其是中国的同行中学到许多东西,因为在那里,这种历史的和描写性的工作正在良好地进行之中”(Wang & Sun: 117)。
显然,根茨勒不通中文,他对中国的翻译研究现状的了解主要通过阅读中国学者的英文著述和论文,因此,面对国际学界对我们的刮目相看,我们中国的翻译研究者应该如何加速本学科的国际化程度呢?
我有幸自2003年被国际翻译学的权威刊物《视角:翻译学研究》(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聘请为主编之一(co-editor),专门负责审核来自中国和东亚地区的文稿,同时也审核一些纯理论和文化翻译研究的文稿。
近十年来,我们发表了数十位来自中国大陆和港台的学者的翻译研究论文。
在处理这些文稿的过程中,我们确实也发现了一些人才,许多人通过在刊物上发表论文拿到了终身教职甚至晋升为教授。
由于我们的审稿完全是匿名的,往往直到文章发表我才惊讶地发现作者竟是一位来自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高校的讲师,而一些在国内有一些知名度的教授的文章往往却过不了匿名评审:主要是因为话题太老,没有新意,其次在语言表达上也有所欠缺,最后就是篇幅太短,根本算不上一篇学术论文。
这实际上说明一个问题:面对国际化的潮流,我们首先要对国际翻译学界的前沿课题有所了解,如果还像以往为国内刊物撰稿那样,找一些英汉互译的案例,稍加分析就投出去,那是肯定不会被录用的。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香港高校的学者确实态度十分认真,他们不仅认真阅读了刊物的每一期,从而能够自觉地接着现有的观点往下说,进而提出自己的新见,而且在语言表达方面也比较准确精当,甚至连格式都很正确。
当然,作为国际翻译研究刊物的中国主编之一,我也尽可能地帮助国内作者修改文章,使之尽可能地完善和达到发表的水平。
参 考 文 献
Gentzler, Edwin. [1]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 rev. 2nd. ed [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1.
Wang Ning & Sun Yifeng (eds.). [2]
Translation, Globalisation and Localisation: A Chinese Perspective [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2008.
[作者简介]王宁,文学博士,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作者电子信箱]wangning@
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翻译这一古老职业的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从属于语言服务行业的翻译服务如专业文件翻译、口译及会务翻译、编辑排
版、多媒体翻译与制作、网站与软件本地化、多语技术写作、语言服务外包等陆续进入翻译企业的业务范围,翻译项目管理、翻译客户服务、翻译质量监控
翻译的职业化与职业翻译教育
穆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中国翻译
2012年 第4期
· 14 ·
等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具有明显的服务行业特点以及日益清晰的职业化要求。
这就要求该行业的从业人员具有专门的职业素质,遵守职业道德,了解职业特点,拥有职业能力与资质,当然也需要行业协会等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和从业规则,建立准入机制,开展职业培训等,职业翻译教育于是应运而生。
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内地已经拥有从本科到博士教育的完整教学体系。
然而,目前中国内地的职业翻译教育仍然存在性质和定位不够清晰、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以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与培养目标不相吻合等现象。
纵向来看,翻译的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生在翻译技能上的教学要求与区分尚不明确;横向来看,翻译学硕士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两种教育的培养模式与操作方法也有待进一步清晰和完善。
一些高校在MTI 教学中仍然沿袭传统的学术型翻译教学的理念和模式,造成MTI 人才培养与翻译市场需求脱节,MTI 教育远未达到职业翻译教育的目标。
在翻译职业化的进程中,职业化的高等教育、资格认证考试和职业/行业协会是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①。
翻译的职业化趋势催生了职业翻译教育,职业翻译教育的开展又推动了翻译教学体系的完善,从而为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因此,翻译的职业化、职业翻译教育和翻译学的学科建设三者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
职业翻译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有别于传统学术型的翻译教学:
1)教学理念:关注翻译行业需求和职业翻译从业者的素质培养,以职业翻译从业者的标准为培养目标,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
2)教学环境:以模拟/仿真的职业环境为主,除了校园里的口译、笔译实验室,以及翻译教学与实践平台等之外,要求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在真实的职业环境里有一段时间的实习实践;
3)教学内容: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技能技术和职业素养等;
4)教材教法:教材不再以传统的文学翻译为主要译例,而要增加大量职业翻译相关的实际内容,纸质教材与网络等电子教材相结合;以口笔译和翻译技术与管理的实际案例教学为主,以实际操作、团队合作、研讨分析、业界人士讲座等为主要的教学方式;
5)教学队伍:由高校教师与职业从业人员共同
组成师资队伍,担任职业翻译教育的教师本身也需要有丰富的职场经验和实践经验。
6)教学管理:教学单位与业界相关单位共同管理,从目标设定、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到学分认可、顶岗实习、论文指导等,由双方共同制定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兼职教师的认定与聘任、实习基地的建立与建设以及教学质量监控、毕业生资格考试和教学评估,等等。
职业翻译教育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方案上。
进行职业翻译教育的课程开发首先要突破学科框架,定位好专业所面向的具体翻译工作岗位,清晰地描述这些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具体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把握这些岗位的人才规格要求,以进行与人才规格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建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发项目课程教学资源,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职业翻译教育管理应突出行业管理的特征。
现有的职业翻译教育的管理沿袭了学术型教育由政府进行管理的模式,疏离了职业翻译教育与翻译行业的联系,导致了职业翻译教育专业开设准入门槛缺失,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培养脱节的问题。
我们应当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由教指委和翻译行业协会共同对专业设置资格进行管理,开发行业认同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根据行业的发展及时修订课程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标准。
总之,职业翻译教育是翻译职业化的基础保障,翻译研究的新任务包括关注翻译职业的发展和整个语言服务行业的特点与需求,借鉴翻译学理论、教育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和翻译技术理论等相关的理论资源,用描述的方法、实证的方法、调研的方法等,真正了解并解决职业翻译教育以及翻译职业化中的各种问题,探索如何推动职业翻译教育扎实健康地发展,从而推动翻译职业化的进程。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0YJA740073)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注 释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将会专文论证。
①①
[作者简介]穆雷,翻译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
翻译学院教授,翻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