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叶感官审评基本知识

茶叶感官审评基本知识

我国茶类丰富,评茶用语也很讲究语。如嫩度、整碎匀净度各茶类都适 用。而茶叶色泽描述就大不相同了。绿
茶绿色,红茶红茶、青茶绿叶红镶边等
等。
(一)外形常用术语
1、披毫:用于茸毛多的芽茶和细嫩的名
优绿茶。
2、细嫩:紧细,芽叶幼嫩。
3、细紧:条索坚细完整,用于高档条形
生产日期、取样日期和取样者。供审评和抽样用。
(三)注意事项 1、取样时如发现茶叶品质、包装质量、堆放 地点等有异样情况,应增加取样件事或停止取样。 2、天气异常,阴雨天,空气湿度大或周围有 异味时不宜取样。
六、审评方法
审评方法分对样评茶和非对样评茶二种。 确定是否符合标准样的等级、花色。该方法 用于茶叶的收购、加工和出口。
4、光线充足,均匀,不能有太阳光直射。 在自然光不足的阴雨天可用人工光源补充。 即在评茶台上方安装3-4支并联40瓦日光灯。 光源与台面距离1.0-1.2米。干评台照度不应 低于1000lx,湿评台照度不低于750lx。 5、审评室应安装空调设备,以便调节温
湿度,通风换气,以保持空气清鲜。
6、室内温湿度 室温要求在15-28℃,太高太低均会影响 评茶人员的灵敏度。
(二)评茶方法 1、把盘,包括筛、收、抓三个过程。取 具有代表性的茶样(150-200g)置茶样盘内, 双手均匀地筛,使茶叶均匀旋转,再将茶叶 收拢,呈馒头形,用手一把抓起,可看出茶 叶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茶叶粗松轻飘, 称面张茶;中层大小轻重均匀称要档茶;下 层碎末茶多,称下段茶。要档茶比例大,正 茶多,要档茶比例小,称脱档,外形质量差, 精制率低。
2、环境必须安静,无噪音,要求音响
在60分贝以下。 3、审评室四周(5米以内)不宜种植乔
木型的大树和香花,以防室内光线暗淡和香
气侵入。 4、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鲜。
(二)审评室布置
1、应建立专用审评室,要求设在二楼
以上,反对与办公室混用。
2、要求坐南朝北。开窗面积占墙面的
30-35%。
3、墙面色泽为浅灰色或乳白色,天花 板为白色或乳白色,使光线反射均匀。
正方形,黑色。规格10 ×10×2厘米。
4、白瓷盘
长方形白搪瓷盘。规格22×15×4(厘
米)。
5、纲斗
尼龙或不锈钢制,用于捞茶渣用。
6、烧水壶
以铝制或不锈钢电茶壶为好。不宜用铜
壶和铁壶烧水。容量视评茶量而定。
7、定时钟 能自动报时,即5分钟响铃报时。 8、天平 感量为0.1克的托盘天平。 9、吐茶桶 镀锌铁皮桶。规格高80厘米,上口直径 35厘米,中腰直径20厘米。 10、审评表 用于记载评茶各项目的评语和评分表格。 内容包括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 个栏目。
牙形的小缺口。
2、审评碗:高55mm,上口外径95mm,内径 89mm,容量200ml。 我国除使用通用型审评器具外,还使用: ⑴毛茶审评器具 审评杯200ml,审评碗250ml,其它要求与通用型 相同。 ⑵青茶审评器具 材料同于通用器具。规格:审评杯、倒钟表,规 格高52mm,上口内径80mm,底径45mm,容量110ml, 具盖。 审评碗规格高50mm,内径90mm,容量110ml。
茶。 4、紧结:条索紧结重实,用于芽叶肥壮 的条形茶。
5、圆结:圆结重实,用于形似珍珠的
圆形茶。 6、扁平:形状扁直光洁,用于扁形茶。
7、卷曲:用于呈螺旋状的卷曲茶。
8、片状:用于无芽毫的单片茶,如六安
瓜片。
9、嫩绿:绿中带嫩黄,用于形容清明
前细嫩芽叶制成茶叶的色泽。
10、翠绿:色泽绿光泽性好,有活力,
茶叶感官审评基本知识
季玉琴 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茶叶感官审评结果的可靠性,除受评茶 人员本身素质水平和敏锐的审辩能力影响外, 还受诸多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正确科学地 控制外界因素,才可保证评茶工作顺利地进 行。外界因素包括审评室设置、审评用具、 取样、审评用水等等。
一、审评室
审评室是评茶的重要场所,它对环境和 布置均有一定的要求。主要是: (一)审评室环境 1、审评室周围50米以内必须无污染源, 如卷烟厂、农药厂、化工厂、油漆厂、食堂、 卫生间等。
(一)泡茶水温
泡茶水温与茶叶有效成分的浸出率呈正 相关,水温高,浸出率高,茶味浓。水温对 茶叶品质的影响因茶类、老嫩度而有区别, 如名优绿茶、白茶、花茶泡茶水温高,汤色 深,香味鲜爽度差;青茶、红茶、粗老茶则 相反;边销茶采用长时间的熬煮,茶味才浓。
因此,茶道表演对不同茶类采取不同水
温。而从感官审评角度看,统一泡茶水温,
1、对样评茶,以标准样为对照进行评定,
2、非对样评茶:又称看茶评茶,没有标准们 作参照,而是以各茶类的品质特点作依据进行评定,
通过评定指出茶叶品质的优劣,指出存在的问题,
为改进工艺,提高品质起到参谋作用。
七、评茶顺序
取样→把盘→称茶→泡茶→沥茶汤→观 色→闻香→尝味→看叶底。
八、评茶技术
(一)评茶内容 感官审评内容包括干看和湿评二大部分。 干看就是看外形,包括茶叶形状、老嫩、色 泽、整碎和匀净度。湿评包括汤色、香气、 滋味和叶底。对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 叶底五因子的评定称为五因子评茶法。
形容原料好,制工及时,合理的绿茶色泽。
11、墨绿:色泽较深有光泽,烘青型绿
茶多为此色。
12、绿润:色泽绿而鲜活有光泽,多为
炒青型绿茶色泽。
13、灰绿:绿中带灰,干燥时间过长所
致。 14、灰暗:色泽暗无光泽,多为干燥时 低温长炒或茶叶受潮失风所致。 15、起霜:茶叶表面呈银白色,有光泽, 一般在精制辉干中形成。 16、花杂:原料老嫩不匀,杀青不透不 匀。 17、红梗红叶:绿茶中最忌的弊病,杀 青程度过轻,不匀不透,杀青温度过低,酶 活性未彻底钝化。
5、栗香:似熟板栗香型,多见干燥时 火功控制恰到其处,所产生的香型。 6、香高:香气浓而持久。 7、足火香:干燥温度偏高,略带焦糖香 气。 8、老火:干燥温度过高,造成部分芽叶 炭化而产生的气味。 9、烟焦:杀青或干燥时温度过高、芽叶 大部分炭化产生的气味。
10、纯正:香气正常,既无突出的香气 也无明显的弊病。 11、熟闷:常见雨水叶、杀青温度低, 闷时过长,堆放时间过长所产生的不新鲜气 味。 12、粗老气:原料粗老气味。 13、生青:青草气味,杀青温度低,程 度偏轻,未杀透,或夏秋粗老鲜叶制的茶叶。 14、陈霉气:茶叶贮藏不当,受潮变质, 细菌污染所致。
上混匀,用四分法或分样器逐步缩分,缩至5001000g,分装于二个洁净、干燥的茶叶罐中,密封。 贴上标签,注上产地、茶名、批号、等级、取样地 点,生产和取样日期,取样者等,贮藏在防潮、防 光处,供审评和抽样用。
2、小包装茶:取样件数与大包装茶相同,再
从各件的上、中、下三个位置取出2-3盒(听、
袋),置于取样箱内,除保留数盒(听、袋)作检 验外,其余拆封,倒在塑料布上混匀,用四方法或 对角线法逐步缩分,缩至500-1000g,分装二个茶 样罐中,注上产地、批号、茶名、等级、取样地点、
叶绿素A含量低的幼嫩茶叶。
4、黄绿明亮:绿中带黄,用于大宗绿茶。
5、泛红:汤色隐红,常见杀青锅温低、
半成品堆放时间过长,处理不及时的茶叶。
6、浅薄:汤色浅淡,内含物质少。多
为原料粗老或未经揉捻的茶叶。
7、混浊:茶汤中有悬浮物,明亮度差,
多见加工过程不洁净或变色的茶叶。
(三)香气常见术语 1、毫香:多为毫多的芽茶。 2、嫩香:幼嫩茶叶特有的香气。 3、清香:原料幼嫩,做工精细所产生的 香气。清纯幽雅,不浓烈。 4、花香:一种新鲜的花香。鲜叶适度摊 放、做工好或茶树品种特有香气。
审评结果才有可比性。即采用100 ℃水温泡
茶为准。
(二)泡茶时间
标准泡茶时间为5分钟。
(三)茶水比例
标准茶水比例为1:50。
五、取样
审评所用的茶样仅是全部产品的一小部
分。这一小部分样品关系着全部产品的真实
品质状况。小样的代表性愈大,审评结果就
愈可靠。因此,取样在评茶中既是第一道工
序又是技术性较强的重要环节。我国早已制
7、尝滋味,最适尝味的茶汤温度
为45-55 ℃。尝量4-5ml,即1/3汤匙, 不超过8ml。
8、看叶底:将杯内叶底倒入叶底
盘上,看叶底老嫩、色泽明亮度、整碎
等,如难以判断,则将叶底倒入白瓷盘 内,用冷水漂开,仔细观看就一目了然
了。
以上各因子评毕,均需及时写评出 评语和评分,以免记错。
九、绿茶的评语和评分运用
2、称茶:把盘后用拇、食、中指从样 盘中自上而下取茶,称3g倒入审评杯中。 3、泡茶:用沸水冲入审评杯内,冲至
杯齿,加盖,拨好5分钟的定时器。
4、沥茶汤:5分钟到后,及时将杯内茶
汤倒入审评碗内进行湿评。
5、观汤色:汤色受气温影响最明显, 尤其是冬季、气温在15℃以下茶叶汤色从清
变混、变深,红茶会出现“冷后浑”,这样
定了取样的国家标准GB/T8302,对取样数
量、方法、工具和分样均作了明确规定。
(一)取样数量
1-5件取一件。 6-50件取两件。 50件以上每增加50件(不足50件按50 件计)增取一件。 500件以上每增加100件(不足100件按 100件计)增取一件。
(二)取样方法和工具
1、大包装茶:在整批茶叶中按取样数量在不 同堆放位置取之,再用取样工具从取样件数的上、 中、下三层各取250g茶叶,装入有盖的专用取样 箱中,待全部取毕将其倒入无味洁净的专用塑料布
⑶紧压茶器具
审评杯高76mm,外径95mm,内径81mm,容量
310ml。
⑷速溶茶器具
透明玻璃杯,容量不小于200ml。
四、评茶用水
水是泡茶的溶剂,水质的优劣、软硬、
清浊等因素直接关系着茶叶内含成分的溶解
度和茶叶色、香、味的真谛。中国茶圣陆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