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自考《认知心理学》复习材料各章概念、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回答方法:和简答题一样,如实验应回答实验者,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说明问题)第一章绪论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P22.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

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P2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P2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p45. 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由两部分组成;p9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 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P117. 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P128. 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

P129. 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

P1310. P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

PET扫描能够用来研究象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

P13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

P14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PET,其产生的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

P1413. ERP: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

P14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

这个研究对视觉模式识别有重要意义。

P1415.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这种计算机科学关心如何通过创建计算机程序,来让计算机显示出典型地只和人类相联系的智能行为。

纯粹的人工知能是一种探索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途径。

P1516. 计算机模拟:试图将人的局限考虑进去,因此在策略上表现出类似局限。

P1717. PDP途径:即,平行分布加工途径,又称联结主义和神经网络;其假定,认知过程可以从网络的角度来理解,这种网络把象神经元一样的单元联结在一起。

P1718. 联结主义:如上所述;19. 平行加工:能够同时处理许多信号的加工;P1920. 系列加工:一次只能处理一个信号的加工;P1921. 节点:神经活动部位,单一的、象针尖一样小的部位,节点是相互联系的;P19第二章知觉1. 知觉:是使用我们先前的知识,收集并解释我们的感觉所登记的刺激的过程。

P222. 模式识别:是指对感觉刺激复杂排列的识别。

P223. 模板匹配理论:是把一个刺激同一套模板,即我们存储在记忆中的一些特定的模式相比较。

在把刺激同许多不同的模板相比较之后,我们注意到匹配得最好的模板,这种理论强调,刺激必须与模板精确地匹配。

P234. 原型模型:同模板匹配理论相比,原型模型则要灵活得多。

按照原型模型,我们记忆中存储着抽象的、理想化的模式或原型。

当我们看到一个刺激时,我们把它同一个原型进行比较。

与模板匹配理论所要求的精确匹配不同,按照原型模型,刺激与原型之间的匹配不需要十分精确。

P245. 区别性特征模型:我们对刺激的辨别是在少量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些将一个刺激同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特征叫做区别性特征。

在解释人们如何识别字母时,该模型认为在人的记忆中存储着每个字母的特征成分。

区别性特征模型假定,字母的区别性特征是不变的,不管一个字母是手写体、印刷体还是打字体。

P256. 整体优先效应:当要求识别整体时,局部特征的性质,即局部特征是否与整体特征相匹配,并不影响整体的知觉。

然而,当要求识别局部时,整体特征的性质,即整体特征是否与局部特征相匹配,影响局部的知觉。

这些结果提示知觉过程中存在整体优先。

因此,其结果模式称整体优先效应。

P277. 计算途径:既包含原型途径的一些成分,又包含区别性特征途径的一些成分。

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出一些基于计算机的理论。

利用这些理论,计算机能够完成一些人类所能够完成的任务。

P308. 几何离子:在一个叫做成分识别的理论中,考察了三维形状的分类,这种成分识别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一个特定观察角度的物体,可以用一些简单三维形状的排列来表征。

将这些简单的三维形状称作几何离子。

P309. 自下而上的加工模式:我们所讨论的模式识别所强调的是自下而上加工,也叫数据驱动或刺激驱动加工,它强调了刺激本身在模式识别中的重要性。

P3210. 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式: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期望能够引导我们对客体知觉。

这样,除了自下而上加工之外,模式识别还涉及到另外一个重要过程,即自上而下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

这种加工强调概念和高水平过程对模式识别的影响。

P3211. 词优效应:是指同出现在非词(即一串无关的字母,如orwk)中相比,当一个字母(如k)出现在词(如work)中时,我们对它的识别更快、更准确。

P3412. 同时性失认:皮层颞区损伤能导致同时性失认,患这种病的人,一次只能注意到一个物体。

P3913. 空间失认:可能是大脑顶叶损伤导致的;患这种病的人,在加工日常空间环境方面有严重的困难。

P3914. 面孔失认:最惊人的面孔加工紊乱。

这种失认通常同大脑右侧颞叶损伤相联系。

患有这种病的人,识别人面孔的能力受到严重损伤。

P4015. 面孔特性损伤:极端罕见的面孔失认病人,他们虽然不能识别人的面孔,但是可以识别动物的面孔。

P4016. 知觉的面孔失认:又称感知的面孔失认;面孔失认的一类,主要是在面孔知觉方面存在缺陷;P4517. 记忆的面孔失认:又称联想性面孔失认;面孔失认的一类,其知觉能力相对完整,缺陷主要表现在对先前存储的有关熟人外貌的记忆上。

P45第三章注意(一)1. 注意:注意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多种心理现象共用的一个名称,注意这个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

与注意相关的现象:选择性注意、注意转移、分心信息抑制和集中注意。

P502. Stroot效应:Stroop效应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视觉任务。

该效应是指,当词的印刷颜色与词的意义相冲突,而任务是命名印刷颜色时,被试的反应要慢。

为完成任务,被试不得不面临一种选择,即不得不从印刷颜色和意义两个维度中选出印刷颜色这一维度。

Stroop(1935)最早证明了这种效应。

然而词本身的意义作为分心刺激干扰了被试对印刷颜色的命名。

P543. 自动加工:主要用在容易的、涉及高度熟悉项目的任务中;自动加工是平行的,换句话说,人可以同时处理两个或更多个项目。

在选择性注意任务中,当任务容易时,人倾向于使用自动加工。

P554. 控制加工:主要用在困难的或涉及不熟悉项目的任务中。

相比之下,控制加工是系列的,一次只能处理一个项目。

当任务包含不熟悉项目因而比较困难时,人将使用控制加工。

P555. 特征整合理论:把加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分散注意,人利用平行加工,自动地对特征进行登记。

分散注意是相对低层次的加工,粗略地等同于自动加工。

第二个阶段为集中注意,主要进行系列加工,即一次只识别一个客体。

粗略地等同于控制加工。

特征整合理论实质上认为,尽管特征登记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P576. 错觉性结合:是指特征的不恰当的结合。

例如,向一个人呈现两个无意义的词,“dax”和“kay”。

如果这个人处于分心状态。

他可能报告说他看到了英文单词“day”。

P597. 刺激呈现差异:当相继快速呈现两个信号,而且被试必须对两个信号都作快速反应时,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时间,依赖于从第一个刺激开始呈现到第二个刺激开始呈现之间的时间差,即刺激呈现差异,简称SOA.P618. 心理不应期:同长SOA相比,当SOA非常短时,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要慢。

将这种短SOA条件下,被试对第二个刺激反应的延迟,称作心理不应期(PRP)。

P619. 双耳分听:早期关于注意的实验所采用的流行的实验范式,主试通过耳机,同时向被试的两耳呈现听觉的不同刺激。

然后要求被试完成一些任务。

P6310. 追随任务:在双耳分听任务中要求被试大声重复所听到的有关信息;P6311.过滤器理论:研究者看来,象通讯系统一样,整个神经系统可以看成是一个信息传输速率有限的单一通道。

出于经济考虑,在神经系统的容量有限部分之前,需要有一个选择性的过滤器或者开关,这种开关保护系统避免超载,他只准许少量的被选择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所有其他信息则受到阻挡。

此外,在选择性的过滤器之前,有必要假设一个缓冲器。

这种缓冲器是一个暂时的记忆存储,未被选择的信息能够在其中短暂保留。

过滤器理论属于早期选择模型。

P6412. 衰减作用模型:过滤器并遵循全或无的操作原则,过滤器的作用不是阻挡所有不符合注意选择标准的信息,而是衰减或减弱非注意通道的强度。

该理论被称为衰减作用模型。

P6513. 晚期选择理论:在该理论中,对平行加工的限制,更靠近晚期的反应阶段,而不是早期的识别阶段。

最重要的信息不是在加工的早期被选择,而是在完全加工之后。

P68第四章注意(二)1. 负启动:Neill(1977)使用Stroop色词任务的变式,进行实验,因为首次关注选择注意过程一旦完成之后,无关信息的命运问题,该研究被看成是开拓性的。

实验:Neill创设并比较了两种条件。

一种条件下,当前刺激词的印刷颜色与先前刺激词的意义匹配。

如被试先看到用红色墨水印刷的“GREEN”(意义为“绿”),紧接着看到用绿色墨水印刷的“BLUE”(意义为“蓝”)。

另一种条件下,当前刺激词的印刷颜色与先前刺激词的意义,并不匹配。

Neill所感兴趣的是前一种条件。

后一种条件实际上只是充当基线。

Neill要求被试命名Stroop刺激词的印刷颜色。

他发现,前一种条件下,被试的颜色命名显得特别困难。

Neill认为,一定是起干扰作用的Stroop刺激词的意义,如红色墨水印刷的“GREEN”一词的意义“绿”,受到了抑制。

其逻辑是,如果被抑制的意义(如“绿”)后来恰好变得与任务有关,如后来的刺激“BLUE”正是用绿色墨水印刷的,那么,被试对后来的刺激词的印刷颜色进行命名,要相对困难。

Tipper将上面这种现象命名为负启动。

P742. 负启动反转:实验者发现,当使用宽松指导语,即指导语不强调准确时,负启动消失,而出现正启动,这种现象被称作负启动反转。

P783. 激活-抑制模型:在自动激活之后,与任务无关的、将要被忽视的对象的内部表征便受到主动抑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