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透视学常用术语及基本原理
第二章 透视学常用术语及基本原理
第三节
视 域
一、定义:人的视域是指固定注视方向后可见的视觉范围。正 常视域通常指视角为600时,由目点形成的视锥范围。 二、视角与视距的关系: 1、视距等于视圈半径时,视角为900。 2、视距等于1.5倍的视圈半径时,视角为670。 3、视距等于2倍视圈半径时,视角为530。 4、视距等于3倍视圈半径时,视角为370。 5、视距为4倍视圈半径时,视角为280。
10、取景框:在画面上, 600视角的视圈内所能选取的矩形作画 范围,称为画幅。取景框称为取景框。 11、基线(GL):画面与地面的交接线。 12、基面(GP):承载物体的平面。平视时即为地面。 13、地平线:地平面尽头与天空交界的水平线。 14、视平面:目点、目线、中视线所在的平面。 15、视平线(HL):视平面与画面垂直相交的线为视平线。 16、心点(P):中视线与画面的垂直相交的点。 17、主点(P0):视者主视线与画面的交点。 18、主垂线:经过主点、心点所作水平线的垂直线。 19、视距:目点到心点的垂直距离。 20、视高:视平面与基面的垂直距离。 21、距点(d):以心点为中心,视距为半径截取的左右两点称为 距点。与画面成450角水平变线的灭点。 22、原线:与画面平行的线,透视图中保持原方向不变。 23、变线:与画面不平行的线,透视图中有消失现象。
24、迹点:视线与画面的交点。 25、灭点:透视线消失点。包括主点、距点、余点、升点、降 点等。 26、灭线:透视平面消失的直线。包括地平线、视平线等。 27、余点(V):视平线上除心点、距点以外的统称为余点。心 点、距点之间的点为内余点,距点之外的点称为外余点。 28、测点(M):用来测量景物成角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深度的点。
第二节
画 面
一、定义:画面是画家或设计师用来表现物体空间存在形 式的平面,一般垂直于地面,平行于画者。 二、绘制透视图所需的参考线:视平线、中视线、目点与 距点连线等,都位于视平面内。 三、变量: (一)当景物与画面位置固定不变时,人距离画面越近, 画面透视景深越深,反之越浅。 (二)当画者与景物位置固定不变时,画面距画者越远, 取景范围越小,画面距画者越近则取景范围越大。
第二章 透视学常用术语及 基本原理
授课老师:刘欠欠 授课班级:143环艺班
本章共五节,分别是: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透视学基本术语 画面 视域 地平线与视平线 巴洛时尚都市 原线与变线
第一节 透视学基本术语
1、目点(S):观察者眼睛所在的位置。 2、目线:过目点平行于视平线的直线,是确定视线消失点角度的 参考线。 3、视线:从物体上反射入人眼的光线叫做视线 4、主视线:视者水平引向地平线的垂直视线。 5、视角:两条边缘视线间的夹角。 6、视域:固定注视方向后可见的视觉范围。绘画上通常采用600 以内的视域作画。 600以内的视域叫舒适视域。 7、中视线:视域圆锥体的中心轴,垂直于画面叫做中视线。平视 时与地面平行,与注视线重合,俯视、仰视时与地面成角倾斜。 8、视圈:视域圆锥曲面与画面的交接线。正常视域情况下,通常 指600视角的视圈。 9、画面:画家或设计师用来表现物体空间存在形式的平面。一般 垂直于地面,平行于画者。
第四节
地平线与视平线
一、定义: 1、地平线:是地平面的尽头与天空交接的水平线。 2、视平线:视平面与画面相交的线。 地平线、视平线视构图框架中重要的参考线。 二、视平线与地平线的关系: 1、当人平视时,人的视平线与地平线相重合; 2、当人眼处于俯视状态时,视平线位于地平线之下; 3、当人眼处于仰视状态时,视平线位于地平线之上。 三、中视线与主视线的关系: 1、当人平视时,人的中视线与主视线相重合; 2、当人眼处于俯视状态时,中视线位于主视线之下; 3、当人眼处于仰视状态时,中视线位于主视线之上。
斜变线的透视方向
第五节
原线与变线
一、原线:是与画面平行的直线,其透视方向保持不变,没 有灭点。 特点:从空间线与画面平行的角度来解释,存在三种状 态:与视平面垂直(如线①);与视平面平行(如线②③); 与视平面相交(如线④⑤)。
原线的透视方向
平变线的透视方向
二、变线:是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其透视方向与原来发 生变化,向一个灭点消失。相平行的变线,消 失于同一灭点。 特点:存在两种状态:平行于视平面的水平变线 (如线⑥⑦⑧)和与视平面倾斜相交的变线(如线⑨⑩)。 水平变线消失在水平的视平线上,倾斜的变线灭于升点或 将点,位于视平线的上方或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