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上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讨论述略

历史上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讨论述略

历史上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讨论述略陈克进2012-05-07 14:26:39 来源:《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04期内容提要:20世纪后半叶,史学界本着民族平等的原则,就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展开讨论。

80年代前讨论的重点是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包括其涵义、历代疆域、民族、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政权等相关问题;90年代后则转向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凝聚力等问题上。

关键词: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作者简介:陈克进(1938~),男,广东大埔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民族学、民族史教学和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北京10008120世纪上半叶,严格说来,学术界并未就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展开讨论。

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广泛开展,人们才对它越来越重视。

因而50年代初以来,学术界特别是从事中国古代史和民族史研究的同志,一直就如何正确处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展开讨论。

50年代末60年代初和粉碎“四人帮”以后的十几年可以说是讨论的高潮。

至20世纪最后的10年许,讨论的重点已放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凝聚力等问题上。

大家一致认为,在我们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无论是处理今天的民族关系,还是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都必须坚持民族平等这条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

但是,当具体运用这一原则去探讨错综复杂的古代民族关系时,大家又多有意见分歧,各持一端。

本文仅就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的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范文澜、吕振羽、岑家梧、翁独健等学者认为,关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提法,是可以的。

所谓“自古以来”的“古”,一般是指秦汉。

秦汉以降,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变化,到了清代,我国的疆域和民族便确定下来。

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由于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一直较高,起着主导的作用,但各个少数民族(包括已消失了的古代民族)也都为祖国的缔造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我国今天辽阔的国土,一般说来,黄河流域的陕甘及中原地区是汉族最先开发的,而从长江流域到东南沿海,从东北、内蒙古、西北到西南、西藏,以及台湾和海南岛,最早的开发者则应属于已经消失或至今仍在发展的少数民族。

他们不仅首先开发和统一了边疆地区,而且历史上空前的全国性大统一,恰恰就是分别由蒙古族和满族建立的王朝实现的。

同时还应看到,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沿着几经分合的曲折道路向前发展的,既有一次比一次长久的统一局面,也几度出现过短暂的分裂割据或若干政权并立的时期,但是,由于各民族自古就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点,特别是逐渐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彼此互相依存、互相吸收,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

而且,不论是分还是合,古代少数民族并不自外于中国,汉族建立的王朝也莫不把他们看作是中国的一部分。

事理很显然,中国之所以成为历史悠久、延续不绝的伟大国家,这是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成果。

既然我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那么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就都是中国人;少数民族的历史,不管他们在历史上处于什么地位,也不论他们纳入汉族王朝统治范围之内或独立于中原王朝之外,都应该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

易言之,历史上的中国民族除了汉族还有少数民族,中国的历代疆域既包括中原王朝也包括少数民族独自建立的国家或政权的辖区;不能把历史上的中国与封建王朝划等号,更不能与汉族王朝划等号。

[1]~[5]孙祚民反对上述意见。

他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提法,是一种缺乏科学性的论据,存有明显的漏洞。

因为它不仅背离了历史发展的科学原理,采用简单化的方法来处理复杂的历史问题,否认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不仅混淆了历史上的“过去”和现在的“今天”的不同的时间观念,用“今天”的框子去括套“过去”历史上的疆域和民族,否认了我国历史上疆域范围的变迁和各民族间分离、统一、同化与融合的变化,而且颠倒了历史发展的顺序,强迫千百年前历史上的民族和国家之间,都要按照“今天”来确定相互之间不是外族和外国,而是平等友爱的一个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和兄弟。

他主张:以我国历史上王朝的疆域为历代国土的范围,因王朝统治的范围不同,而历代国土有所变更伸缩。

就当时讲,以汉族或汉族建立的王朝代替中国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客观历史的必然结果。

特别是当外族入侵、民族矛盾达到极端尖锐的时候,汉族的王朝,就更具有了“代表中国”的意义。

总之,在论述历史上汉族王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时,是否称他们为族和外国,只能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决定:当时已经与汉族融合或归入汉族王朝版图的,就属于国内性质;反之,就是外族和外国。

抛开建立在严格时间观念之上的这个正确标准,而以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的范围来判断数百、以至几千年前的汉族王朝与其他各少数民族国家的关系,他认为是极为荒谬,而且十分有害的。

[6]~[9]周乾潆同意少数民族政权“外国”说,但又认为它们还是我国的国内民族。

他说:匈奴、突厥、辽、金等是外国,并不意味着它们不是我国国内的民族。

所谓外国,乃是就特定的历史时期而言,在历史上说汉朝是中国,与它相对的匈奴便成了外国,依此类推,唐和宋是中国,突厥、辽、金等国便成了外国。

若从匈奴、突厥、辽、金等国的角度说,汉、唐、宋等也可以称为它们的外国。

不过,这里所谓外国,还应有一定的界限,因为它们还是生活在我们今天的国土上,和那始终在我国领土之外的外国,就要有所不同。

[10]田继周从另一角度指出: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地区,却不能说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国家的统一是指一个政权的统治和管辖而言。

我国的统一是指居于我国领域内的民族受一个政权的管辖而言。

这样的统一或基本上的统一,应该说是从秦汉开始的。

秦汉统一和建立多民族国家之后,我国又出现过分裂,出现过同一民族和不同民族建立的不同的国家。

分裂之后,又得到统一。

经过统一分裂、分裂统一的长期过程,才最后形成我国今日的版图和民族构成。

[11](P422)谷苞则认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提法,符合历史事实。

他指出: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固然是可以的,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同样是可以的。

秦汉以来,已经有2000多年,不谓不古。

[12]李一氓、陈永龄、王铎强调:今天在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时,应该克服大汉族主义的正统思想,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而没有理由自居于封建王朝的立场,把少数民族视为外族,把他们建立的国家或政权看作外国,否则就会犯时代的错误、地理的错误和道德规范的错误。

假如把少数民族视为异族外国,那么,西汉时的匈奴和西域各族,隋唐时的突厥、回纥、吐蕃、南诏,两宋时的辽、西夏、金、大理等就都成了外国,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生息繁衍的地区,将因当地有过时兴时灭的民族政权,时而是、时而又不是中国的领土,这岂不荒唐可笑?显然,那种看法是狭隘的历史偏见。

[13]~[16]翦伯赞也说:那种当匈奴、契丹、女真、蒙古等族尚未纳入汉族王朝的政治统治范围之内时均视为外国人的主张,是值得商榷的。

按照这种说法,中国史上的民族是不是中国人,岂不要以这个民族曾否被汉族王朝征服为准?这样说来,一个少数民族岂不只能以被征服者的资格参加祖国,不能以独立的地位加入祖国?这种主张者显然把中国和汉族在中国土地上建立的王朝等同起来,因而认为只有汉族王朝势力所及之地,才算中国的领土。

然而,汉族王朝的统治范围并不等于中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除了汉族,还有很多民族。

作为一个民族,他们和汉族是属于不同的民族,但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一个成员,不管在分裂时期或统一时期,也不管纳入或未纳入汉族王朝统治范围,应该承认他们都是中国人。

[17]曹永年、周增义认为:“汉族王朝即中国”,是汉族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份遗产。

中国自国家出现以来,有好几个历史时期并不存在汉族王朝。

先秦2000余年根本无所谓汉族;秦汉以来,元朝90年是蒙古族王朝,清朝200余年是满族王朝。

在这些年代里,中国由什么政权来代表?疆域在哪里?又是怎么发展的?事实是,我国历史上诸王朝,不管由哪个民族建立,无一例外都生活有多种民族。

他们指出:孙祚民的主张本身就存在着致命的破绽。

原因有二:第一,蒙古族和它所建立的元王朝,以及满族和它所建立的清王朝,都没有“与汉族融合或归入汉族王朝版图”,按照结论,肯定是“外族和外国”。

但又将这些王朝与秦、汉、唐、明等并列,作为古代的中国,作为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环,这分明是对自己“准则”的否定。

第二,论证过程中将“历代王朝”作为“汉族王朝”的同义词来交替使用。

“历代王朝”是一个极广泛的概念,汉族王朝固然在内,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正统王朝如北魏、北齐、北周、辽、金、元、清也在内,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僭伪王朝”,如十六国、西夏等亦在其中。

以“历代王朝”替代“汉族王朝”,无异于承认非汉族王朝也是当时的中国。

这对于“准则”又是一个否定。

孙祚民还经常以“中原王朝”作为“汉族王朝”的同义词使用。

“中原王朝”历来是指建立在中原地区的王朝而言。

历史上,许多汉族王朝恰恰并不在中原地区,如偏安江左的东晋、南朝,而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却正占有中原,如十六国、北朝。

如用“中原王朝”来替换“汉族王朝”,那么淝水之战就成了当时的“中国”,即中原王朝、氐族的前秦为一方,当时的“外族和外国”,即非中原王朝、汉族的东晋为另一方的战争,这样,恰好将孙祚民原来的结论颠倒了过去。

[18]许多同志还结合“中国”一词涵义的演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杜荣坤、白翠琴、杨建新等说:我国历史上的“国”及“中国”的涵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古代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国”,实际上就是我国境内大大小小的地区性政权,依传统习惯被称之为国。

因此,我们既不能用今天的国家概念来理解过去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不能用往往是反映我国历史上某个地域名称或某种文化类型、政治地位的“中国”一词,来解释和代替历史上实际存在的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中国。

因为这个词不是主权范围的概念,也不是指政治上的归属和管辖范围的概念。

[19]、[20](P13~14)陈连开等认为,“中国”一词,在古代仅有地域的、文化的概念。

从夏商周到明清各代,都有自己一家一姓的王朝国号。

只是辛亥革命建立了“五族共和”的中华民国和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中国”才最终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

他从中国古代史学传统、中国少数民族的国家与地域观念以及当时外国人的地理观念等方面作了一番考察后指出,历史上的中国应当包括少数民族。

它们在边疆或内地建国立朝,与现代民族国家有着本质不同。

即使它们在历史上是互相对立的,也是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都是中国历史不可侵害的组成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