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思考【原始稿】

对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思考【原始稿】

对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思考李发超(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江苏淮安 223000)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危机日益严重。

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和加强环境教育解决环境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然而,长期以来环境教育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并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环境教育的实际,指出环境教育在当前教育中的不足,强调了要不断加强中学地理教育中环境教育,阐明了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提出了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环境问题;中学地理教学;环境教育0引言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正在总结过去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所带来的严重教训,发展科学技术,加强技术创新,努力探索和建立一条“人口、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

中学教育中的地理教育在这一背景下显的尤为重要。

中学地理教育是通过对中学生进行地理知识传授,从而达到让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知识,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目的。

通过地理教育,学生可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地理科学的发展与成就,使具有地理才能的学生获得较多的与祖国建设有关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地理教育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家乡、社会主义建设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学地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和人文地理教育、国情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以及从中形成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等。

环境教育作为地理教育的一方面,有其实施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首先,环境教育不仅是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地关系矛盾日益突出等严重问题使得加强环境教育、改善环境状况、寻求人地和谐迫在眉睫;再次,人口形势严峻,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环境压力已越来越大,开展环境教育来缓解环境压力是非常重要的;最后,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制约着我们的经济发展,实施环境教育十分必要[2]。

同时,我国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但对环境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环境意识不强,加强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环保知识,形成科学的环境观,从而很好的保护环境。

1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1.1环境教育广义的环境教育是指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培养环境意识,并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

狭义上讲,环境教育就是指环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环境知识、环境问题等方面的环境教育内容,以促进受教育者环境意识、环境技能、环境心理和环境素质形成及发展的各种活动[3]。

1.2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地理教学课程中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有:自然灾害频繁、全球气候异常变化、森林植被不断减少、酸雨危害、土壤侵蚀和土地荒漠化等。

这些内容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剖析,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当然也可以进行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

地理教师在讲授自然灾害近年来较为频繁发生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实际,要求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要让他们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以及世界上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

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变化和酸雨危害也是非常突出的,教师在讲到这一问题时要让学生知道工业发展带来了工业文明,同时也带来了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导致了全球气候的变化和酸雨危害的形成。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能力。

如讲到森林植被减少和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时,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抛荒的山地去进行植树造林,让他们从真正的创造绿色植被中认识和掌握保护环境的方式和途径,做到脑体充分结合,在学习之余的乐趣中慢慢积累环境保护知识。

也可以让学生到一些当地植被破坏比较严重的郊区进行义务宣传活动,以增强他们的环保实践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要结合环境教育本身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充分融合相关知识,将环境教育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更加能够认识到真正的环境教育是什么,让他们更深层次的理解环境教育的内涵[4]。

2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不足2.1环境教育观念薄弱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以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滥用、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代价的,导致了一系列如厄尔尼诺现象、森林砍伐、全球气候的变化、臭氧层空洞、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5]。

这些环境问题不但现实地影响着人们的各种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而且在人们的精神上、思想中导致不良的环境心理影响[5]。

究其原因是环境教育观念薄弱,从而导致当前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和解决。

因此,大力加强中学阶段的环境教育,尤其是加强对中学生环境观念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2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现代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的环境道德和环保意识较差,主要体现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人们的保护意识淡薄。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的形势十分严峻。

比如我国,近三十年来,自然生态条件趋向复杂化,环境脆弱性加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其原因之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带来的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环境道德和环保意识较差而造成的影响。

这种现象在现代中学生中表现的非常严重,他们多系独生子女,大多数都受到家庭的溺爱,环境道德较差,环保意识淡薄,如在教室、校园绿化区等公共场所乱刻乱画、随地吐痰,在校园内乱扔废弃物等不良行为和习惯比比皆是。

因此,学校应加强对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让他们正确对待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2.3环境教育师资缺乏目前,我国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很难胜任环境教育工作,就其原因主要是其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业务素质较低,而且中学地理教学中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进而导致很多从事地理教育甚至是环境教育的工作者不重视这一教育[6]。

因此,必须加强对从事这一教育的工作者进行环境教育业务素质培训,提高其素质;高等教育中应大量增设环境教育专业,以培养大量环境教育人才;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中学的环境教育设施建设,督导学校重视环境教育,增强环境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2.4环境教育的途径狭窄我国中学地理教学主要是通过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这种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限制了环境教育的多途径教育模式的形成,已经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不利于环境教育的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应采用多样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拓宽环境教育的途径,让中学地理教师在工作中强化环境教育,努力探索适合环境教育发展的模式和途径,以促进环境教育向着多途径多方向综合性的发展。

3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3.1注重挖掘和建设环境教育资源3.1.1深入挖掘现有资源现行普通高级中学的《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地理作为高中必修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为“增强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的教育,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7]。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开展环境教育的要求,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春季开学起,在中小学开设环境教育专题教育课,并颁布《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切实负起责任,与现行的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安排好教师和课时,做好专题教育教师的培训和教学研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环境教育教学活动[7]。

如武汉市江岸区成立了区教育局、环保局部分专家和教师组成的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地方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编写人员小组,编写出有特色的环境教育地方教材供全区中学生选用,并要求在地理活动课教学中落实,如有《环境与道德》、《环境与军事》、《武汉城市环境问题》、《入世中学生读本》等地方或校本教材[8]。

3.1.2大力加强环境教育基地建设近十年来,我国以各级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为重点,致力于校内外环境教育基地的建设。

如武汉江岸区与中科院武汉植物所、水生所、武汉气象观测中心、湖北省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等单位联系,使之成为江岸区中学生校外环境教育基地。

同时,江岸区有十余所学校建立了校内气象站、天文观察站、水质监测站、大气环境监测站,绝大部分学校成立了环境科学科技活动小组,地理教师定期给学生进行天文、气象、水文等专题环保知识讲座,或利用人口教育、环境保护选修教材对学生进行专题知识讲座[8]。

3.2教学渗透,丰富学生的环境教育知识3.2.1通过地理教学,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意识”是反映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9]。

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是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地理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10]。

地球是人类之家,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它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阳光、空气和水以及广袤的空间和活动场所,离开了环境人类将无法生存。

所以人类要保护环境,使它永远生机勃勃,人类要同环境和谐相处,由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

3.2.2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当前人类面临着许多全球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森林面积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矿产资源日益减少、人口急剧膨胀等等。

地理教师可以联系实际举一些例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如讲到环境污染时,可以列举伦敦烟雾事件,日本的镉中毒事件等。

再如,1998年7—8月份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给沿江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

也可以结合当地实际举一些身边发生的环境问题,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他们认识到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普遍性、紧迫性,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3.3课外渗透、强化环境教育课外活动是在学生的学习之余,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到实践中,获得亲身体验。

环境教育也是如此,只有在周边的环境中获得实践性的体验,才能让学生把课本中的环境理论知识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保证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环境知识,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地理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对周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一些调查,鼓励学生对当地经济建设中遇到的环境问题提出保护环境措施,对环境污染的危害和如何处理提出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见解。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结合世界环境日、植树节、世界地球日等节日开展活动,强化环境教育。

例如:1998年,武汉市江岸区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区教育局、环保局联合成立了江岸区环境教育领导协调小组并首次表彰了一批区级绿色学校;接着成立了江岸区环境教育专业委员会,创刊《江岸绿色教育》,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来渗透强化环境教育,涌现了一批市区优秀环境教育教师,创建了一批国家、省、市、区级绿色学校,环境教育成果显著[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