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浅述摘要:21世纪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与此同时,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弱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要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必须从学校教育抓起,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等基本知识的同时,要适时地进行环境教育知识的有机渗透,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必要性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环境教育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深入教学改革深入的体现,在地理课中进行环境教育不是课本的外延,而是地理课本身的要求。

地理教师不仅需具备丰厚的地理知识,还要吃透教材的内涵,讲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人与环境和谐、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进而自觉地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利用自然资源、爱护环境。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而我们的环境教育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与地理学科的研究主题密切相关。

因此,一切环境问题、发展问题,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区域才能得到合理解决,这正是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思路。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地理学与环境教育关系极为密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意义
高中地理课程应强调学生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增强爱国情感,使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并且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其意义体现在:
1.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忽视环境教育、无视自然规律和人的关系,必将带来不可逆转的灾难性的后果。

因地理环境教育具有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强等特点,通过进行环境教育,正确地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化作出评判,自觉形成对社会及国家与未来的责任感,就能相对提升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发展。

2.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因此要提倡节约发展,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型产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培养具有责任心和世界观的公民,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教育新理念。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树立学生的环境意识
环境教育是对高中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环境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积极参与环境污染的防治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高中地理教材本身就涵盖了与环境问题有关的诸多内容,如教材中的“海洋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最好材料。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树立良好的教育理念,这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培养的保证。

要把环境意识贯穿到地理教学思想和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目前,人们普遍在思想及心理意识上对环境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而长久以来,环境教育在许多地区的学校中大多数只是通过在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来进行;而且环境教育没有专门的教材,高中环境教育工作主要依靠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教师来担任。

由于各科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本学科的常规教学,较大的工作量使他们难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环境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其结果必然是使他们的环境教育能力和水平提高甚缓,影响教师从事环境教育的积极性。

所以,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空间和活动场所,离开了环境人类将无法生存,地理教学还应使学生建立起科学的人生观,并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发展要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要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就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第二高级中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