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天人合一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天人合一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天人合一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也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重要美学原则,唐代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顶峰,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和著名的诗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尤为明显,特别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本文将从复归自然的生命状态;王维诗歌中的“闲”与“空”;有声的诗歌,清雅的语言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关键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自然人中国诗歌在唐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涌现出了无数的著名诗人。

唐代诗歌的繁荣与唐代整个社会的开放风气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唐代士人胸怀开阔、志向高远并且很多人都非常有个性,他们的生活与理想深深地影响着唐代的诗歌创作,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唐代之前,很多文人墨客由于政治道路崎岖,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发挥,憎恶社会的污浊,不愿与当权小人同流合污,而归隐山林,在自然的怀抱里,畅叙幽情,由于远离世俗干扰,但是他们的山水田园诗多为托物言志之作,寄托自己的政治情怀,总不那么纯粹。

而唐代士人多为积极进取的文人骚客,他们漫游于山水之间,拥入自然的怀抱之中,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出于隐居的目的,而是出于自身爱好,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的山水田园诗少了一种影射、暗示的色彩,反而使得诗歌显得更为纯粹。

东晋之后,山水游赏常反映到诗文中来。

但从山水游赏扩大到漫游,并且成为一时风尚,则是到唐代才开始的。

唐代的文人骚客在踏入仕途之前,大多有了丰富的漫游经历,漫游的地点为繁华的都市与风景瑰丽、壮观的山水之间,这种漫游山林的习惯一来直接为唐代的诗人的提供了丰富的山水田园诗的创作素材,另一方面在提高他们自然审美情趣的同时,也让他们将人自身与自然拉近,并在两者之间进行思考,并建立联系,这在诗歌创作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诗歌中有借景抒情、托物抒情、托物言志等创作手法,这些手法在人内心的情感与外界的自然物之间建立了一种微妙的关系,通过这些可见、可触、可闻的自然景物传达内心中那极其强烈而又无形的情感,我们可以借用一首词来说明人的情感与自然事物的关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婕的这首《虞美人·听雨》,讲人生德尔三个阶段的情感变化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为我们展示了人生中不同的三幅“听雨图”——“少年听雨图”、年少轻狂、血气方刚,少年时代自己沉浸在温柔乡中,无忧无虑,此时愁离自己还很远,所以不知“愁滋味”;人到中年,经历了不少人生坎坷,“断雁叫西风”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暗示风雨飘摇中人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老年时,人生已过了大半,所以刻画了僧庐的孤寂冷清和鬓发的稀疏斑白形象,透出晚年的憔悴与枯槁心境。

另外,唐代文人读书山林的风气也为文人骚客与自然的亲近制造了很好的机会。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情和景的契合交融达到了化境,这不仅为中国山水诗开创了创新的风气,而且将“天人合一”的内涵之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了出来。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作者本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的融合完全不露斧迹,犹如笑容之后的冰雪悄无声息地深入大地一般: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水穷尽之处,人烟稀少,深山林静,而人是在偶然之间行到此处,正所谓“云无心而出岫”在此诗中人的心态与自然状态同步,神会于物。

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的直觉印象,那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静处生动,动处生静,动静合一,作者用山水的景色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这一哲学命题,显得空灵而自然。

王维喜静观自然,善于从客观景物中找到与主观感情相契合的地方加以表现。

一、复归自然的生命态度从王维情景交融的山水田园诗中,我们至少可以能够看出“天人合一”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诗人流露出一种返归自然的生命态度,陶渊明曾在其《归园田居》(一)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虽然我们从诗中看到了诗人贫乏的物质生活和“劳其体肤”的农耕之苦,但是陶渊明本人却乐在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使田园诗逐渐走上正轨,迎来了他田园诗的自觉时代,同时,陶渊明所营造的田园生活也成为后来无数士大夫的精神家园,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融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为一体,特别是对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心领神会,因此“天人合一”在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表现之一就是上文提到的个体生命返回原始的自然状态: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度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积雨辋川庄作》 诗意描写积雨后辋川庄的景物,叙述隐退后闲适生活,“漠漠”和“阴阴”两个词将初夏雨后的主要特点描绘出来,让读者瞥见了作者本人隐居在辋川这一宁静郊外的的惬意生活,灵动的自然景物透露出生机勃勃的气象,人与动物如此接近并能够和谐相处,白鹭、黄鹂、松树还有人,他们都自由自在地在广阔的自然中享受属于自己的生命与乐趣,王维在平常司空见惯而又为人忽视的事物中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的宁静,生命的自由。

王维不仅在诗歌内容上主张回归自然本真状态,而且在他所有的艺术作品创作中,他都提倡自然美,反对人工的雕饰。

认为作品越是自然朴素就越真实。

他在《题友人云母障子》中写道:“君家云母障,持向野庭开。

自有山泉入,非因彩画来。

”2云母屏风上显示出来的山水图景,是其自然而然形成的,而非出自人工的精雕细琢,所以才会如此的真切与生动。

在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中,他强调万事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道,正所谓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老庄”思想中,“道”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任其自然,是本真的存在,万事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状态和属性,它们已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存在着,如果人为的想去改变和扭曲这种自然状态,自然会损害事物的本性,老子在《骈拇》中说道:“骈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枝与手者,树无用之枝也”3庄子人为脚上多出的足趾与手上多出的手指,虽然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是一种自然、本真的状态,如果硬要反其道而行之,将其去掉,这将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所以在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中,他一直强调生命的本真状态,自然状态,自然的才是美的。

庄子的“天人合一”的内涵之一就是从大自然中发展而来的自然本性,《逍遥游》中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4即使鲲鹏这种巨大的神物,它也要顺其道而行之,御海而行,驾风而起,凭借自然万物的规律而助自己达到目的地。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万物融洽相处在一起自在、自由的状态,这正得益于庄子的“人与自然同质同源”的思想,庄子要在“游于自然”的过程中,去寻找人所失去的本性,只有在与大自然的相互融合中,在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中,个体生命获得了绝对的自由,体会到生命的精彩与可贵之处。

因此,“齐同万物”、“天人合一”中的回归自然本性就成为庄子之后历代文人骚客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在王维的诗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王维通过简练的笔法维我们塑造了一种深远的意境,在这种意境中,个体的生命灵动与具体的自然景色十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在清新宁静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无论作为个体的人还是作为个体的其他生命,他们都散发出原始自然的生命状态,自然的生命与人得生命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了如水月镜花般纯美的境界。

二、王维诗歌中的“闲”与“空”庄子的“天人合一”肯定了宇宙万物与人同质同源的状态,强调用“以物观物”的眼光来审视宇宙万物,人也是这万物中的一员,与自身之外的一切事物处于平等的地位,作为一种审美主张“以物观物”强调顺其自然、顺其物性。

以朴素的心灵关照朴素的自然,从而获得一种天然的美感,这种“以物观物”的审美方式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摆脱了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视角,做到“以物观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意境分为两类:一类为“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另一类为“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6王维诗中的“以物观物”与王国维提倡的“无我之境”类似,也正如庄子那样“庄生晓梦迷蝴蝶”,在常人看来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梦境,但是庄子本人却陷入了深深的哲学沉思之中:是我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呢?亦或是:是我出现在蝴蝶的梦中?还是蝴蝶出现在我的梦中?这体现了人与宇宙万物的平等地位,是“天人合一”一个重要内涵。

从存在论的角度来说,“天人合一”指的是空无与虚静的感应会通。

人的本真存在是虚境的呈现,虚静是一种摆脱了各种主观因素的干扰,空灵明净,绝神凝望的审美境界,同时,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在虚静状态下,人能包容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不计较自身的利害关系,所有的生命与事物都被一视同仁地对待,如此一来,主体本身就不会为名利和欲望所束缚,不为物役,不为情累,不为心滞,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空”和“闲”最能表现王维诗歌中“天人合一”的空无与虚静内涵。

王维提出的“审象于净心”,“天机清妙者”是要求主体在审美过程中能够排除干扰,凝神静观,在虚静的状态中与客体融为一体,由于厌倦官场的生活,王维将自己的住所安排在寂静无人的地方,闲适的田园生活带给了他无限的乐趣与惬意,他的诗歌之中经常流露出“空”的思想,《过香积寺》中的“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其中的“空”字不仅描绘出了潭水的清幽空旷,同时也映衬出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平静如水;《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其中的“空山”并不是指这座山一无所有,十分荒芜,而是指山上繁茂的树木遮掩了人们的日常活动,显出一片“空”来。

“人闲桂花落,叶静春山空”写出了那种悠闲安静的生活姿态,仿佛周围的一切事物都静了下来,《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是空旷之意,将鹿柴附近傍晚时分的景色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深山里寂静深幽、空旷无人,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景色。

一个“空”字渲染了空寂清冷的氛围,表达了隐居者心无功名的淡泊名利的心态,让读者体会到在摆脱尘世之累的自在悠闲状态,注意到人在寂寞、安静时才能观察到的细节之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