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最佳情景,激发质疑
首先,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质疑的前提条件。
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更能开阔思路,激发灵感,产生敏锐的思维和流畅的表达。
其次,在初步引导提问阶段,为了激发质疑兴趣,教师备课时应多考虑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设计好导语,但课堂只可做到箭在弦上而不发,把这个最佳的时机让给学生。
教师可激发学生比比看谁提的问题最多。
质疑的风气一旦形成,各种疑问就会接踵而至,就会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二、多方位、多层次引导质疑
1. 在预习时质疑。
学生的学习不要局限于课堂,局限于老师的引导,应鼓励学生在课文开头的预习提示和课后问题的帮助下,做好充分预习。
预习时,要求学生给课文加标注。
如,这句写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采用什么修辞手法等等,或者在旁边打个问号,以便在课堂上寻求答案。
这样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的依赖心理。
2. 在阅读中引导质疑。
课文中很多课题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学生就问:为什么写我的伯父又要加上鲁迅先生呢?这不重复吗?作者为什么称自己的亲人伯父为先生?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她姓周,为什么亲伯父姓鲁?这样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创造性思维比较强。
学生思考一会就辩论开了:因为鲁迅是他的笔名,他原名叫
周树人。
照说这个小问题回答完就算完了,偏偏有位同学还穷追不舍:他为什么要改名?这时,老师开始点拨了:老师所说的时代背景同学能不能回想一下,鲁迅先生写的都是些什么文章呢?思考了一会儿,学生又畅谈开了:他当时处在反动派统治下的旧社会,写的肯定是揭露反动派罪恶的文章,反动派不陷害他就好了,哪会发表这样的文章呢?所以要改名。
鲁迅改了名照样写,他的顽强斗争精神真让人佩服。
又有人这样回答了后面的问题:先生是对成年男子尊敬的称呼,作者称伯父为先生,是对伯父的尊敬。
这时老师适时而问:作者为什么会对伯父那么尊敬,你们想知道原因吗?这就自然引出了下文。
3. 在辨字解词中引导质疑。
课堂练习时,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写出带点字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
(1)看到了一条蛇,他“吃”了一惊!(2)你“吃”饱了没有?(3)这次你“吃”亏了等等。
分析完,老师这样启发: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吃”这个字的问题?生活是最广阔的课堂,哪会没有问题呢?我妈妈中午在工厂吃食堂。
下棋时我突然“吃”了对方一颗棋子。
上午,我听一年级同学读《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水为什么不写喝而写吃?类似问题的提出,可以看出学生思维活跃,会留心生活中的问题,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而这正是运用的体现。
教师相机引导,激活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求异性、逆向性的质疑
求异逆向性的思维是创造力发展的激素。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
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鼓励学生不囿于现成的答案,多挖掘问题,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如,教《田忌赛马》这课时,在课文结尾处有同学提出:第二次赛马难道齐王输定了吗?其它学生为齐王想出了许多方法。
有学生还指出:如果齐王每一等级的马都比田纪的马快很多,这个方法行吗?在教学《赤壁之战》时学生提问:课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没有东南风行吗?又如,在讲评《玩》这篇作文时,有同学写了老鹰捉小鸡内容,同学提出反驳:小鸡这么多,老鹰这么凶,母鸡能保护小鸡吗?当小鸡被老鹰捉去后,母鸡忍心让它的孩子被叼走吗?如果文中能写到母鸡张开翅膀怎么
拼命追啄老鹰,或招呼小鸡一起去把那只小鸡救回来,这样更能突出母爱的伟大、团结的力量。
高年级写这个内容本来已太过时,但由于学生求异性的见解和质疑,赋予了文章新的活力。
所以,这种求异逆向思维对于阅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大作用。
学生质疑时,往往提出的问题会比较广泛,教师应善于筛选质疑中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从比比看谁的问题多,上升到:谁提的问题好,由不会提过渡到善于提。
教师可将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并打问号,让它提醒学生把问题留在脑中,教师再巧妙地将其纳入教学过程中,遇到需课外解决的问题,可激发学生:我们比一比谁先弄懂好吗?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答案。
除了对课文内容质疑争论外,老师讲错了允许提意见,教材有问题也可以质疑。
质疑或争论问题时,还可允许学生不需要老师指名,想说什么,立即站起来说。
只要教师控制得当,学生质疑的兴趣也会得到进一步
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