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翻译题(含断句)解题攻略专项精讲课件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翻译题(含断句)解题攻略专项精讲课件
宾语前置等。
[例 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十一月,庚午,万寿公主适起居郎郑颢。……有司循旧制 请用银装车,上曰:“吾欲以俭约化天下,当自亲者始。”令 依外命妇以铜装车。诏公主执妇礼,皆如臣庶之法,①戒以毋 得轻夫族,毋得预时事。又申以手诏曰:“苟违吾戒,必有太 平、 安乐之祸。 ”颢弟 , 尝得危疾, 上遣使视之。 还, 问:“公 主何在?”曰:“在慈恩寺观戏场。”上怒,叹曰:“我怪士 大夫家不欲与我家为婚,良有以也!”②亟命召公主入宫,立 之阶下,不之视。公主惧,涕泣谢罪。上责之曰:“岂有小郎 病,不往省视,乃观戏乎!”遣归郑氏。由是终上之世,贵戚 皆兢兢守礼法,如山东衣冠之族。
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 候。②人们不赞美管仲贤明却赞“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 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 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 有不好的时候。 我曾经三次出去做官,结果三次都被君主罢免,但鲍叔并不认 为我没有才能,因为他知道我还没有遇上好的时机。……生养 我的人是我的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 ”……鲍叔推 荐管仲做了官,却情愿让自己官居管仲之下。……人们不赞美 管仲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将句子置于段中,根据语境把握句意,包括人物、事件,
句内、句外的各种关系等。
[例 1]
结合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误译解析, 写出正确的译文。
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 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 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 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 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 “东西异路,不当 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穷困”应为“使……困窘”,“时”翻译为“时 运”,“利”翻译为“顺利”也对。②根据不能把今义当古 义的原则,“多”应为“赞美”,“知”应为“了解”或 “识别”。
参考答案:①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
“百岁后”意思是去世,翻译时也须意译为“百年之后”。
参考答案:①就凭我一介平民,手提三尺长剑,最终取得天 下,这不是由于天命吗?人的命运决定于上天,纵然你是扁 鹊,又有什么用处呢!②陛下百年之后,如果萧相国也死了, 让谁来接替他做相国呢?
参考译文:
高祖讨伐黥布的时候,被飞箭射中,在回来的路上生 了病。病得很厉害,吕后为他请来了一位好医生,医生进 宫拜见,高祖问医生病情如何,医生说:“可以治好。” 于是高祖骂道:“就凭我一介平民,手提三尺长剑,最终 取得天下,这不是由于天命吗?人的命运决定于上天,纵 然你是扁鹊,又有什么用处呢!”说完并不让他治病,赏 给他50斤黄金,打发他走了。不久,吕后问高祖:“陛下 百年之后,如果萧相国也死了,让谁来接替他做相国呢?” 高祖说:“曹参可以。”又问曹参以后的事,高祖说:
(1)写出文中的宾语前置句。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根据活用的词语应灵活翻译的原则,形容词
“大”“小”应翻译为名词“大的方面”“小的方面”,名词 “王”应灵活翻译为动词“称王”。②根据注意古文中固定句 式的原则,被动句“吴王困于姑苏之上”应翻译为“被困在姑 苏城上”,而根据特殊句式翻译时调整语序的原则,状语“于 勾践”也应调整到“求哀请命”之前。③根据活用词语应灵活 翻译的原则和该补充需补充的原则,名词“东”应译为动词并 补充出省略的内容而翻译为“向东败逃的时候”。
第二步,查找标志,识句式 “识句式”,即认识古今不同的句式,并在翻译时进
行恰当的转换。“识句式”的重要方面是查找标志。一是
固定句式的标志词,如“奈……何”表示疑问,“……孰 与……”表示比较,“何……为”表示反问等;二是特殊句 式的标志词,如“……者,……也”表示判断,“…… 为……所”表示被动,“……见……”“……唯……是”表
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
之。已而吕后问:“②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 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
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
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 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翻译时注意句中“布衣”一词,代指平民百姓。②
(2)①告诫她不能轻视丈夫家族的人, 不能干预朝政。 ②紧急召 公主入宫,让她站在台阶下,不看她。
参考译文: 十一月庚午日,万寿公主将出嫁起居郎郑颢。……主管 婚姻的官员按照旧例请公主使用以银装饰的车辆,皇上说: “我想用节俭的制度来治理天下,应当从我自身开始。”下 令按照外戚贵妇的待遇用以铜装饰的车辆嫁女。下诏命令公 主行妇女的礼节,要和其他的臣子、庶人一致,告诫她不能 轻视丈夫家族的人,不能干预朝政。又下手诏说:“如果违 反了我的告诫,必然会有像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一样的祸 患。”郑颢的弟弟郑 ,曾经得了危重的病,皇上派使臣去 探视。使臣回来后,皇上问:“公主在哪里?”使臣回答说:
第 2讲
文言文阅读翻译题解题攻略
文言文翻译题,赋分值高,得分率低。考生翻译存在 随意性、盲目性等错误倾向,其实,翻译当中有一条主线,
即“什么词需要翻译?怎么翻译?”如果沿着这条主线思
考,分“五步”进行精细到位的翻译,就能突破文言文翻 译这个难关。
第一步,左顾右盼,通句意 准确翻译句中重要词语的前提是“通句意”。“通 句意”,即大体通晓要求翻译语句的意义;“左顾右盼” 是“通句意”的具体方法,即根据“句不离段”的原则,
参考答案:①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② 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③在项籍突
破重围而后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参考译文:
王道是不能用在小处的。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 会身亡。从前徐偃王、宋襄公曾经施行过仁义,然而最终导致 自身灭亡、国家丧失,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所施行的是 不能够用来满足他们想得到的。所以有可以用来取得天下的方 法,而没有夺取天下的思想,才能够跟他谈论王道。……吴王 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勾践想赦免他,唯独 那范蠡认为不能赦免,拿起鼓锤敲打战鼓,率领军队进攻,最 后割下了吴王的头。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 帝也想收兵回国。留侯劝谏说:“这是上天灭亡他,赶快攻击, 不要丧失时机。”这两个人,认为小小的仁义,不能用来改变 自己的重大方针。
“公主在慈恩寺观戏场。”皇上很生气,叹口气说:“怪不 得士大夫家不肯和我家通婚,原来是有原因的呀!”紧急召 公主入宫,让她站在台阶下,不看她。公主害怕了,流着泪 向皇上谢罪。皇上责怪说:“哪有家里小叔得病,不去看望, 还去看戏的道理!”又把公主赶了回去。从那以后一直到新 皇上继位,贵族外戚都很守礼节法令,犹如山东孔孟之乡最 有地位、最有礼节的人。
婺州,“西”指严州,根据上文(萧燧)先“出知严州”,再
“移知婺州”,可知“旧治”即指原管辖地区(严州)。通过此 番“左顾右盼”,联系“岁旱”“移粟”等处,粗通句意应 该是没有问题的。 参考答案: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一个行政单位,按说不 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参考译文: (萧燧)出京担任严州知州。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开始 上任时,官俸不满三千,萧燧节俭度日,足以够用。两年之间, (因为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的赋税,各地都感到宽松。 (当时)皇上正吝惜官职,没有功绩不肯授予职位,(却仍然)下诏 赞赏萧燧治理有功,拜授敷文阁待制,调他去治理婺州。离开 那天,百姓父老挤满了道路,几乎不能行走,送出州境的人有 一千多人。婺州与严州相邻,百姓熟知法律条文,没用多大的 力气就治理得很好。一年大旱,浙西常平司请求拨粮救助严州 百姓,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一个行政单位,按说不该给 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为这件事奏请 朝廷,打开粮仓取米赈济严州百姓。
第三步,明察活用,补省略 词类活用、省略成分的发现,这两个问题都可以通过理
顺句子的结构来解决。主、谓、宾、定、状、补是文言文句
子的主要成分,因为各自的功能不同,往往由不同类型的词 语充当,当考生发现某个位置上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 时,就可以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去思考,如文言文中的“使 使……”“使”本来是名词,这里两个名词连用,就可以确认
第一个“使”活用为动词了,第一个词翻译成“派遣使者”。
[例 3]
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 ①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 徐偃王、 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 丧其国者, 何哉? 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 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②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 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救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 兵,卒刎其颈。③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 曰:“此天亡也,争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 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例4] 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 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 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
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②天下不多管
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