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1.缺氧p692.低张性缺氧p703.血液性缺氧p714.高铁血红蛋白血症p725.肠源性紫绀p726.紫绀p717. 组织性缺氧p731.缺氧概念是A.吸入气中的氧减少;B.血液中氧含量降低;C.血液中氧分压降低;D.血液氧容量降低;E.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
2.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发生缺氧的始动因素是A.吸入气氧分压过低;B.肺泡气氧分压降低;C.血氧分压降低;D.血氧饱和度降低;E.血氧容量降低。
3.低张性缺氧症引起组织缺氧, 动脉血氧分压须低于A. 12.0KPa (90mmHg);B. 10.7KPa (80mmHg);C. 9.3KPa (70mmHg);D.8.0KPa (60mmHg);E. 6.7KPa (50mmHg)。
4.CO造成缺氧的原因为A.O2与Hb结合速率减慢;B.HbO2解离速度减慢;C.HbCO无携氧能力;D.CO使RBC内2,3-DPG增高;E.以上都不对。
5.引起“肠源性紫绀”的原因为A.亚硝酸盐中毒;B.CO中毒;C.氰化物中毒;D.硫化物中毒;E.肠道淤血水肿和菌群失调。
6.循环性缺氧时,血氧指标变化最有特征性的是A.PaO2正常;B.血氧容量正常;C.A血氧容量正常;D.A血氧饱和度正常;E.A-V血氧含量差增大。
7.最能反映组织中毒性缺氧的指标是A.PaO2↓;B.A血氧容量↓;C.A血氧含量↓;D.A-V血氧含量差↑;E.V血氧含量↑。
8.严重贫血时,下述指标变化中哪一项是不存在的A.血氧含量↓;B.PaO2↓;C.A血氧含量↓;D.A血氧饱和度正常;E.V血氧含量减少。
9.氧离曲线右移是由于A.RBC内2,3-DPG↑;B.血[H+]↓;C.PaCO2↓;D.血温↓;E.以上都不是。
10.下述缺氧哪一种常无紫绀A.呼吸功能不全;B.组织用氧障碍;C.心力衰竭;D.静脉血掺杂;E.窒息。
11.急性低张性缺氧时机体最重要的代偿机制是A.心率加快;B.心肌收缩性增强;C.肺通气量增加;D.脑血流量增加;E.腹腔内脏血流量减少。
12.急性缺氧引起的血管效应为A.冠脉收缩,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B.冠脉扩张,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C.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扩张;D.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E.冠脉收缩,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13.急性缺氧时,血管收缩和血流量减少最显著的脏器是A.肝;B.肾;C.肺;D.胃肠道;E.胰腺。
14.急性缺氧使肺A压增高的主要机制是A.右心输出量增加;B.左心功能不全;C.肺血流量增加;D.肺小动脉收缩;E.肺小静脉淤血。
15.严重缺氧使细胞损伤,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变化为A.细胞内Na+↑;B.细胞内Ca2+↓;C.细胞外K+↓;D.细胞外H+↓;E.以上都不对。
16.慢性缺氧使RBC数及血红蛋白量明显增加的主要机制为A.刺激肝脏,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生成↑;B.增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骨髓的生理效应;C.抑制肝和脾对RBC的破坏;D.刺激肾脏,使近球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酶的形成、释放增加;E.交感神经兴奋,肝脾储血库收缩。
17.法乐氏四联症患者主要出现A.低张性缺氧;B.血液性缺氧;C.循环性缺氧;D.组织中毒性缺氧;E.以上都不对。
18.低张性缺氧时可有A.氧饱和度正常;B.动静脉氧差增大;C.血氧容量明显降低;D.血氧含量减少;E.以上都不对。
19.血液性缺氧可以存在A.氧分压降低和紫绀;B.氧分压降低但无紫绀;C.氧含量降低和紫绀;D.氧含量降低但无紫绀;E.以上都不对。
20.循环性缺氧时可出现A.氧分压降低和紫绀;B.氧分压降低但无紫绀;C.动静脉氧差降低和紫绀;D.动静脉氧差增高和紫绀;E.以上都不对。
21.血氧分压降低并伴有紫绀可能见于:A.氰化物中毒患者;B.肠源性紫绀患者;C.休克患者;D.CO中毒患者;E.以上都不对。
22.重贫血患者引起组织缺氧,下述指标哪项是对的A.氧分压减小;B.氧容量变化不大;C.氧含量可代偿增高;D.动静脉氧差增大;E.以上都不对。
23.严重贫血引起缺氧,机体的代偿主要是:A.红细胞内2,3-DPG增多,利于血红蛋白在组织释放氧增加;B.肺通气量增高,使PaO2代偿性增高;C.循环呈高动力状态;D.红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而血红蛋白含量可增加;E.以上都不对。
24.下列缺氧类型中,可无动-静脉氧差下降的是A.低张性缺氧;B.血液性缺氧;C.循环性缺氧;D.组织中毒性缺氧。
1.简述低张性缺氧的原因及血氧变化特点? p70-712.除贫血外,还有哪些原因可导致血液性缺氧?任选一种除贫血外的血液性缺氧,简述其引发缺氧的机制,及其血氧变化特点?3.简述急性缺氧时机体的主要代偿性反应?4.简述慢性缺氧时机体的主要代偿性反应?发热1.发热激活物p842.内源性致热原p851.下述体温增高何种不属于发热?A.G-菌感染;B.外科大手术;C.脱水热;D.疟疾;E.恶性肿瘤。
2.产生内生性致热原的细胞主要是:A.单核、巨噬细胞系细胞;B.血管内皮细胞;C.血小板;D.肝细胞;E.以上都不对。
3.下述体温升高何种属于过热?A.妇女月经前期;B.妇女妊娠期;C.剧烈运动后;D.先天性汗腺缺陷;E.流行性脑膜炎。
4.下述何为发热激活物A.白细胞致热原;B.干扰素;C.肿瘤坏死因子;D.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E.淋巴因子。
5.发热激活物引起发热主要是A.激活局部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B.刺激局部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C.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D.促进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E.加速代谢分解,产热增加。
6.引起发热最常见的病因为A.淋巴因子;B.恶性肿瘤;C.变态反应;D.细菌感染;E.病毒感染。
7.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分是A.视前区-前下丘脑;B.延脑;C.桥脑;D.中脑;E.脊髓。
8.多数发热的发病学第一环节是A.产热增多,散热减少;B.发热激活物的作用;C.内生致热原的作用;D.中枢发热介质参与作用;E.体温调定点上移。
9.茶碱增强发热反应的机制是A.增加前列腺素合成;B.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C.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D.抑制前列腺素合成;E.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10.尼克酸使发热反应减弱的机制是A.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B.扩张血管;C.抑制前列腺素E合成;D.神经末梢释放介质;E.降低脑内5-HT含量。
11.下述哪种有明显解热作用?A.去氧皮质酮B.苯海拉明;C.茶碱;D.环磷酸腺苷;E.氢化考的松。
12.发热高峰期的热代谢特点是A.产热>散热;B.散热>产热;C.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相对平衡;D.辐射热明显减少;E.对流热明显减少。
13.退热期可导致A.Na+ 潴留;B.Cl- 潴留;C.水潴留;D.脱水;E.出汗减少。
14.发热高峰期泌尿功能变化为A.尿量↓,比重↑;B.尿量↓,比重↓;C.尿量↑,比重↑;D.尿量↑,比重↓;E.尿量、比重均无变化。
15.高热病人容易发生A.低渗性脱水;B.等渗性脱水;C.高渗性脱水;D.水中毒;E.水肿。
16.现认为下述哪一组体液因子可作为内生性致热原引起发热?A.组胺,IL-1, C3a;B.IL-1, PAF, PGI2, INF;C.MIP-1, IL-1, TNF, INF;D.TXA2, TNF, β内啡呔;E.以上都不对。
1.何谓内生性致热原?现已基本确定为内生致热原的体液因子有几种?p852.简述体温上升的基本过程?p90休克1.休克p1562.休克肺p1693.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ODS) p1721. 下述引起的意识障碍何种与休克无关?A.癫痫大发作;B.产后大出血;C.严重烧伤;D.严重过敏反应;E.败血症。
2.高排低阻型休克最常见于下列哪一类休克?A.失血性休克;B.烧伤性休克;C感染性休克;D.心源性休克;E.创伤性休克。
3.休克时血压下降的主要机制是A.心功能不全;B.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C.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后衰竭;D.血液中儿茶酚胺过低;E.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流不足。
4.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的变化,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微A收缩;B.后微A收缩;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D.A-V吻合支收缩;E.微V收缩。
5.休克的下列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A.烦躁不安或淡漠甚至昏迷;B.呼吸急促,脉搏细速;C.面色苍白或潮红、紫绀;D.血压均降低;E.尿少或无。
6.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A.强烈兴奋;B.先兴奋后抑制、衰竭;C.强烈抑制;D.先抑制后兴奋;E.改变不明显。
7.休克I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A.多灌少流,灌多于流;B.少灌少流,灌少于流;C.少灌多流,灌少于流;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8.休克II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A.多灌少流,灌多于流;B.少灌少流,灌少于流;C.少灌多流,灌少于流;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9.休克I期,心脑灌流是A.心脑灌流量明显增加;B.心脑灌流量明显减少;C.心脑灌流量先少后增加;D.脑灌流量↑,心灌流量无明显改变;E.心灌流量↑,脑灌流量无明显改变。
10.长期大量使用升压药可加重休克的原因为A.机体药物耐受性增强;B.血管平滑肌对药物失去反应;C.交感神经系统易于衰竭;D.使微循环障碍加重;E.机体丧失对应激反应的能力。
11.反映低阻力型休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主要指标是A.血压↓;B.小血管收缩,心脏指数↓;C.中心V压和肺A楔入压↓;D.小血管扩张,心脏指数↑;E.心射血分数↓。
12.休克时儿茶酚胺增加导致组织灌流量减少的机制为A.仅对血管α-受体起作用;B.仅对血管β-受体起作用;C.对α-、β-受体均起作用;D.对α-、β-受体均不起作用;E.以上都不是。
13.休克时产生心肌抑制因子(MDF) 的主要部位是A.肝;B.肺;C.脾;D.胰腺;E.胃肠道。
14.下列哪一种物质不引起血管扩张?A.内啡呔;B.组胺;C.缓激肽(BK );D.心肌抑制因子(MDF );E.腺苷。
15.体内作用最强的扩血管物质为A.PGF;B.组胺;C.缓激肽;D.腺苷;E.PGI2(前列环素);16.作用最强的缩血管物质为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血栓素A2(TXA2 ) ;D.血管紧张素II ( ATII);E.血管加压素。
17.休克时钠泵运转失灵的机制是A.磷酸化酶活性加强;B.己糖激酶活性加强;C.无氧酵解增强,乳酸生成增多;D.有氧氧化减弱,ATP生成减少;E.糖原分解加强而耗竭。
18.休克时最常出现的酸碱失衡是A.代谢性碱中毒;B.呼吸性酸中毒;C.AG升高性代谢性酸中毒;D.AG正常性代谢性酸中毒;E.混合性酸中毒。
19.失血性休克早期,功能最易受损的器官是A.心;B.脑;C.肺D.肝;E.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