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米和用米量教学案例

认识米和用米量教学案例

《认识米和用米量》练习课
下面的教学片段是针对新课之后的练习中反馈回来的问题而备的一节操作性教学的课,在教学中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成长,我认为较成功地完成了操作。

这是我第三次带二年级的这一刻,对比去年讲的这一课,今年我对学生了解得更细,对教材挖的更深了,对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更贴近实际情况。

所以课堂教学的情景才依然历历在目,现在我把教学片段写出来让大家共享一下。

片段一:那是我第一次面对二年级这么小的学生讲课,而且第一单元就是《长度单位》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面对只有9名学生的班级,我觉得手把手交一定没问题。

结果大失所望。

一、1米有多长?
师: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有什么?
生:厘米和米。

师:那一厘米有多长?一米有多长?
生1:一厘米这么长。

(边说边用手比划出大约一指宽)一米这么长。

(也是边说边用双臂打开约一米长)
生2:我和他一样。

生3:1米=100厘米。

学生们都很兴奋的互相比划着。

二、那些物体的长都要用米作单位?
师:我们已将知道量较长的物体要用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要用厘米作单位,那么那些物体的长可以用米作单位?
生1:黑板、教室、操场、大树,好多呢!
师:好,还有什么?
生2:大楼的高,门的高,道路的长
师:很好。

我们应该像这位同学一样说的更清楚准确。

师生:黑板的长和宽,教室的长和宽,操场的长和宽,大树的高,等等都要用米作单位。

三、量一量
师:我们就想办法来量一量黑板,教室,操场的长和宽吧。

生:我来量,让我量。

师:(我就选了三个不错的学生配合我开始量,其他学生观察。

)生1拿着尺子的两刻度一端对准黑板的左下角,生2拉尺子的另一端,生3读数。

生2:尺子不够长.
师:那就拿粉笔做个标记接着量呀,
生2:哦,(做标记,写上3米)生1把你那头在对住这个点。

生3:现在是差一点就一米了,
生:那就是4米了。

后来我嫌他们量起来太慢就越俎代庖,为他们量了教室的长和宽,他们在一旁搭把手或观察。

片段二:这是我第三次面对二年级的学生讲课,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已经比较熟,基本了解学生的情况。

面对又是相处一年的18名学生的班级,我觉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我意想不到问题。

果然不出我所料:
一、1米有多长?
师: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有什么?
生1:有尺子。

师:尺子呢是测量的工具,而不是长度单位。

生2:厘米和米。

师:那一厘米有多长?一米有多长?
生:一厘米这么长。

(边说边用手比划出大约一指宽)一米这么长。

(也是边说边用双臂打开约一米长)
生1:1米大约有我们伸开的两只手臂那么长。

生2:1米的长到我的下巴。

生3:1米的长有墙壁这个地方这么高。

生4:黑板的宽是一米。

学生们都很兴奋的互相比划着。

师:同学真行!能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感受1米的长度。

三、那些物体的长都要用米作单位?
师:我们已将知道量较长的物体要用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要用厘米作单位,那么那些物体的长可以用米作单位?
生1:黑板、教室、操场、大树,好多呢!
师:我们应该这样说更好,黑板的长和宽,教室的长和宽,操场的长和宽,大树的高,都要用米作单位。

还有吗?
生2:大楼的高,门的高,道路的长
师:很好。

我们应该像这位同学一样说的更清楚准确。

四、量一量
师:我们就想办法来量一量黑板,教室的长和宽吧。

先说说怎么量?尺子不够长怎么办?
生1:我们分组量,男生一组女生一组。

师:可是我们两个尺子不一样长,选哪个合适呢?
生2:尺子短的两黑板,长的量教室。

(学生分好组就开始测量,而我呢则维持人多工具少带来的分配不均的问题。

)生3:我们想借你的绳子用一用?量量教室有几个绳子的长,再量绳子有多长,加起来就是教师的长。

师:你的方法很不错嘛,给你吧。

男生:我们量出来黑板的长比2米长80厘米比3米短20厘米,应该怎么说呢?
师:这时我们就看接近几米就说大约几米。

男生:那就是大约3米。

可是量宽我们够不着,老师你上课已经给我们量过了宽大约1米。

(学生把尺子拉斜了。


师:测量我们沿着墙根不容易拉斜,那样就不是教室的长或宽了。

也可以在外面量。

女生:教室的长是95米,不对,95厘米,也不对,老师这个怎么看呢?是多少呀?
师:先看有几米,再看多出来的接近一米就再加一米。

女生:那教室的长大约8米。

反思
《认识米,用米量》练习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结合本人的设计意图和课堂教学实况,对这节课,我有以下的感想:
一.引导学生从数学课堂走进生活
用米量及其测量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如木工师傅修理课桌椅和装玻璃窗都得用
小卷尺或折尺来测量,上体育课学生跳远和推铅球都得用卷尺来测量,学生或许有帮过老师拉着卷尺测量的经历,但是我们的学生却经历不足。

学生的不同,自我的成长使得这一课出现不同的情况。

在本课教学时引导学生用尺子量,让学生感受到它的使用价值,唤醒了学生的意识,使学生积极地自主地投入学习。

是他们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要用数学。

二、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可见创新是教学的升华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学生是具有自主学习本能的主体,又是具有创造潜能的个体,学生的创造潜能是靠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发掘和培养。

如本课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究、感受和运用新知,是使学生不受压抑、不受限制的表现自我。

如一位学生因为没有尺子测量而想出用绳子量,然后再量绳子的长度的作法,教师表现为惊喜,学生又说出量法,虽然测量时后来的结果出现了不会读的情况,但鼓励学生去量,目的是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和让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与展示。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集思广益,让学生集体的智慧相碰撞,使之“喷”出创新的火花。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想象能力,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设计开放的课堂,并在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的情感与态度,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快乐,才能使学生自主地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