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降脂研究进展

中药降脂研究进展

综述中药降脂研究进展王宇辉 周超凡(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研究所 北京100700)摘要 目的:介绍近年来单味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概况及中医对它的认识。

方法:以查阅近几年国内文献资料为主,并进行统计、排列和汇总。

结果与结论:许多中药有很好降低血脂的作用,而在药效上各有侧重,作用机理和途径也有所不同,多途径起综合疗效的中药往往是较好的降脂药。

可见在治疗高脂血症方面,中药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并且中医对其病因病机及治则已形成系统的认识。

关键词 高脂血症 中药治疗 药理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如不及时防治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降脂疗法是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

经过广大医药科技人员的实验研究,已证实中药有很好的降低血脂作用,与西药相比毒副反应相对较小。

现将降脂中药的药效、作用机理以及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概述如下:1 降脂中药药效的研究经过近20多年的研究,发现有降脂作用的中草药有几十种。

从效果看,降血脂作用主要表现在降低胆固醇,有降甘油三酯作用的中药相对少一些。

1.1 降胆固醇为主的中药这类中药有:蒲黄、泽泻、人参、刺五加叶、灵芝、当归、川芎、山楂、沙棘、荷叶、薤白、大豆、陈皮、半夏、怀牛膝、柴胡、漏芦等。

最近报道沙棘油能够降低老年高脂血症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 C)、甘油三酯(T G)、低密度脂蛋白(L DL-C)含量,以降低T C效果更为突出,同时具有升高高密度脂蛋白(L DL-C)的趋势[1]。

利用荷叶生物碱制剂饲喂高脂血症小鼠,其血清T C含量有明显的降低[2]。

以长梗薤白提取物为主要成分的脉净胶囊治疗高脂血症,血清T C、动脉硬化指数(A I)下降和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而T G、高密度脂蛋白(HDL-C)无显著性变化[3]。

半夏水煎液给大鼠灌胃,正常动物T C略降低,对给予高脂饲料动物能预防和延缓T C增高,并能降低高脂动物血清T C含量,而对T G的作用不明显[4]。

怀牛膝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的三萜皂甙类、甾醇类、游离糖和多糖类,单组分对家兔均无抗高胆固醇血症的效果,但糖与皂甙组分合用可降低血液中T C含量,三萜皂甙与P物质的混合物制剂牛膝亭能降低65%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中T C,对82%的高 / 脂蛋白血症患者有降低 / 的作用[5]。

1.2 降甘油三酯为主的中药这类中药有:黄连、黄芩、刺五加叶、甘草等。

黄连[6]、刺五加叶皂甙[7]对高脂血症的大鼠模型具有降低血清T G的作用,黄连还有抗氧化作用,刺五加叶能提高血清HDL及亚组分HDL2的含量。

黄芩对乙醇诱导的高血脂具有降低血中T G的作用,黄芩甙元能提高H DL-C水平,黄酮成分可以抑制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诱导的脂肪细胞的脂解作用[8]。

1.3 降胆固醇、甘油三酯的中药这类中药有:大黄、何首乌、绞股蓝、银杏叶、女贞子、三七、枸杞、虫草、桑寄生、葛根、水蛭、茶叶、大蒜、姜黄、虎杖、决明子、马齿苋、熊胆、月见草等。

最近仍有报道大黄醇提片有非常明显的降低高脂血症患者以及动物血清T C,T G,L DL,动脉硬化指数,载脂蛋白B (ApoB)和升高HDL、载脂蛋白AI(ApoA I)的作用[9]。

近年动物实验表明绞股蓝总皂甙(I)、葛根水煎液、茶多酚、姜黄素、马齿苋、熊胆都有降低不同动物T C, T G,LDL-C含量的作用。

枸杞原汁、枸杞多糖以及多糖组分纯化产物LBP-X在开放型单向质反应序贯试验中均有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家兔血清T C,T G和升高HDL的作用[10]。

桑寄生水提物再经乙醇提取后,有明显的降T C,T G的作用,其石油醚提取物与大黄醇提物虽然单独使用无降脂作用,联合应用却有明显的降脂作用[11]。

枸杞果液治疗不同证候的老年高脂血症患者,结果肾阴虚、肝阳上亢证的病人血清T C,T G,LDL-C浓度明显下降,而对肾阳虚、气血虚病人的降血脂作用不明显,但是有降脂的趋势[12]。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降脂有效成分有:大黄蒽醌、枸杞多糖、茶叶多糖、灵芝多糖、人参皂甙、绞股蓝总皂甙、三七叶总皂甙、刺五加叶皂甙、柴胡皂甙、大豆皂甙、大豆磷脂、葛根素、甘草甜素、山楂黄酮、橙皮甙、黄芩甙、白藜芦醇、植物固醇、泽泻萜醇、银杏苦内酯、茶多酚、决明子大黄酚、荷叶生物碱、川芎嗪、姜黄素、大蒜素、阿魏酸、亚麻酸、 -生育酚等。

2 中药降脂的机理研究中药降脂的机理研究尚未深入,其降脂作用比较复杂,往往是通过多成分、多途径而起综合作用。

2.1 减少外源性脂质的吸收主要是指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大黄、何首乌、虎杖、决明子中含蒽醌类化合物,能够促进肠蠕动,增加胆固醇的排泄。

大黄致腹泻副作用在用量减至0.5~ 1.0g/d、分2~3次服用时消失[13];何首乌能与胆固醇结合,减少胆固醇在肠道吸收或切断肠肝循环[14];蒲黄含有植物固醇(谷固醇),在肠道竞争性地抑制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15]。

2.2 减少内源性脂质的合成内源性脂质主要来源于脂质的合成和释放。

利用细胞模型的筛选表明大黄具有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的作用[16]。

泽泻含三萜类化合物,能减少合成胆固醇的原料乙酰CoA的生成[15]。

细胞培养表明,绞股蓝总皂甙可以使脂肪组织细胞分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减少28%左右[17],使进入细胞合成中性脂肪的葡萄糖降低50%左右[18]。

生化药理学研究发现阿魏酸浓度依赖性的抑制大鼠肝脏甲羟戊酸-5-焦磷酸脱羟酶,从而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19]。

2.3 促进脂质的转运和排泄体内的脂质是以脂蛋白的形式转运和排泄。

大黄、虎杖、蒲黄、绞股蓝、人参、刺五加叶、枸杞、虫草、葛根、黄芩甙元、柴胡皂甙、茶叶多糖、海带、昆布、山楂、大蒜、泽泻、马齿苋、熊胆、柳茶、月见草等均有升高HDL-C或ApoA I的报道。

另外大黄可提高肝L DL受体mRNA的水平[20]。

通过对放射性胆汁酸、胆固醇的观察,人参皂甙[21]、柴胡皂甙[22]使粪便中放射性增加,并促进了血中放射性胆固醇的周转。

老山云芝多糖P 可使小鼠腹腔M d修饰LDL(乙酰LDL)受体数目增加,提高对乙酰L DL结合、内移和降解的能力[23]。

2.4 调节脂质代谢生物化学的研究表明何首乌、山楂、菊花、黄芪等通过可逆的磷酸化和脱磷酸化,实现对肝细胞微粒体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 GR)活力的抑制,抑制程度相当于50mmol/L N aF,起到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24]。

加喂大蒜素的高胆固醇血症家兔主动脉cAM P 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上,在局部组织中调节脂质代谢[25]。

口服银杏苦内酯BN52021使高脂家兔血浆和主动脉中过高酯化胆固醇含量大为降低,游离胆固醇水平相对不变,但这不影响细胞胆固醇的酯化作用或肝的脂酰辅酶A胆固醇脂酰基转移酶的活性[26]。

茶叶多糖能与脂蛋白酯酶结合,提高其活力,促进动脉壁的脂蛋白酯酶入血,并能降低该酶对抑制剂如N aCl的敏感性[27]。

乌龙茶能降低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促进肾上腺素诱致的脂解酶活性,对降低大鼠脂质水平有显著作用[28]。

3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中医学无高脂血症的病名,一般临床上辨证常常归于肝肾亏虚、脾虚痰湿、气滞血瘀,治疗时大多用补益肝肾、健脾化湿、活血化瘀、清热通便、消食化痰这些药,如:补益肝肾的有何首乌、女贞子、枸杞、灵芝、虫草、刺五加叶、桑寄生、沙苑子等;健脾理气的有人参、绞股蓝、陈皮、甘草、薤白、山楂等;活血化瘀的有蒲黄、水蛭、当归、虎杖、牛膝、姜黄、三七、川芎、银杏叶等;清热解毒的有马齿苋、黄芩、黄连、柴胡、漏芦、菊花、熊胆、荷叶、葛根等;通便的有大黄、决明子、虎杖等;祛湿化痰的有半夏、海带、昆布、泽泻、月见草、沙棘等。

祖国医学里,有 药食同源 学说,有一部分中药既是药品又是食品,这为开发健字号食品、保健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山楂、大蒜、大豆、绿豆、茶叶、海带、鱼油、枸杞、灵芝、马齿苋、菊花、薤白、姜黄等。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的病机为肝肾亏虚或素体脾虚导致痰湿内聚,阻遏气机,引起血瘀而造成痰瘀互结的局面,故治疗以痰瘀同治为主[29]。

临床常常采用复方,单味中药降脂作用的研究可供临床应用时参考,至于中药降脂作用的配伍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1 高秀梅,张伯礼,徐宗佩,等.沙棘油降脂作用实验研究.天津中医,1997,14(4):1732 许腊英,毛维伦,江向东,等.荷叶降血脂的开发研究.湖北中医杂志,1996,18(4):423 李海聪,史载祥,吕崇山,等.脉净胶囊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分析.中医杂志,1995,36(3):1614 洪行球,沃兴德,何一中,等.半夏降血脂作用研究.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5,19(2):285 王忠壮译.牛膝抗炎和抗高胆固醇血症成份的研究.国外医学植物药分册,1994,9(3):1226 宋鲁成,陈克忠,牛家雁.黄连对大鼠高血脂质过氧化物、高脂血症及体外血栓形成的影响.陕西中医,1996,17(3):1377 刘宏雁,王秋静,李吉平,等.刺五加叶皂甙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影响.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5,21(4): 3418 张志军,陈贵延,黄欣.中医药降脂减肥作用的国外研究进展.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5,2(1):49 周建英,钱丽,申冬珠,等.大黄醇提片降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1):4610 罗琼,李瑾玮,张声华.枸杞及其多糖对家兔血脂的影响.食品科学,1997,18(4):511 华一俐,吴慧平,张融瑞,等.桑寄生的降脂作用和抗脂质过氧化反应的研究.中国医药学报,1995,10(1):4012 王德山,肖玉芳,许亚杰.枸札子对老年性高脂血症降脂作用的临床研究.辽宁中医杂志,1996,23(10):47513 于世家.口服生大黄粉治疗高脂血症30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8):51214 杜贵友,王巍,景厚德.首乌醋酸乙酯提取物预防鹌鹑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基础理论研究特集,6215 刘凯,李传富,蔡海江.原发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药物治疗进展.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5):31516 孙锡铭,蔡海江,王南,等.用两性霉素B-细胞模型筛选胆固醇内源性合成抑制剂.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10): 60417 戴汉云,孟庆玉,牛捍国.绞股蓝总甙对各种脂蛋白的影响.中草药,1989,20(4):2818 陈钰.植物药绞股蓝在日本的研究概况.浙江药学,1986,3(4):3319 张明发.阿魏酸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中草药,1990,21(1):4120 范乐明,姜传昌,陈毓华.大黄、丹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实验研究.全国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开发研讨会论文汇编,1993.9421 叶祖光译.人参对高胆固醇饮食大鼠和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清HDL增加和脂肪肝的改善作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5,7(1):2922 于英奇译.高脂血症与汉方.国外医学 中医中药分册,1986,8(2):1923 王巍,陈可冀.中国传统调脂药物研究的现状和前景.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0):3524 王树立,赵勤,黄郁,等.菊花等中药水煎剂对离体大鼠肝细胞微粒体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作用机理.生物化学杂志,1988,4(6):51725 高春义,徐英杰,陆通.大蒜素对实验内酯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中草药,1995,26(2):10026 李光仪,刘明登,李满芬.银杏苦内酯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中草药,1995,26(2):10027 朱力军,王淑如.脂蛋白酯酶的制备及茶叶多糖对该酶的影响.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2,23(5):28728 屠幼英.茶叶抗癌及降脂作用机理研究现状.中草药,1991,22(9):41929 周瑕菁,宋剑南,王宇辉,等.痰瘀同治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7,3(4):261998-05-28收稿(上接第183页)全面的了解;对隐名的诠解,则应对道教、方术文化有一定的认识;而对地方性改音换字现象的探求,则应充分了解民间风俗与忌讳;而掌握丰富的传说、典故知识,对诠解与之相关的名称也有很大帮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