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抗菌研究进展

中药抗菌研究进展

中药抗菌研究进展作者:刘华钢,申庆荣,刘丽敏【摘要】通过查阅5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药抗菌研究的文献,对抗菌中药实验方法、抑菌成分、联合抑菌作用和抗耐药菌感染这四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补充和总结,为抗菌中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和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药;抗菌;逆转耐药Abstract:This study consulted the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in antibacteria effect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complemanted and summarized four aspects of research,including experimental methods,antibacterial composition,joint bacteriostasis andanti-drug-resistant provides a basis and new ideas for the antibacterial medicine.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tibacterial; Reversal of drug resistance近年来于人们滥用抗生素从而使很多细菌产生了耐药性。

于中药抗菌的特殊机理,不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抗菌中药引起众人的关注,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

为此我们将从抗菌中药实验方法研究、中药的抑菌成分、中药的联合抑菌作用和中药抗耐药菌感染的作用这4个方面进行总结。

1 抗菌实验方法研究体外抗菌实验常用的实验方法早在2O世纪5O 年代我国医药工作者即开始了中药抑菌作用与抑菌成分研究,并发现许多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

常规的药敏实验方法:有①纸片琼脂扩散法;②试管稀释法;③平板稀释法;④打洞法;⑤挖沟法;⑥微量稀释法等。

然而这些方法也存在着其缺陷或局限性,因此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较合适的方法。

试管稀释法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但具有实验工作量大,操作繁琐,一个系列稀释度含药培养基只能测一种菌,营养要求高的菌无法培养等弊端;打洞法同纸片扩散法,存在药物扩散问题,又没有中药标准纸片,实验结果难以控制;平板稀释法只需制两个系列稀释度含药平板,一个稀释度可同时测多种细菌,操作简便,结果准确,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但是必须注意细菌之间交叉感染的问题;微量稀释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且简便易行,但是结果不易观察,加显色剂以后不适用于需要加血的培养基。

国内研究状况以往抗菌中药的筛选方向集中于清热解毒、清热燥湿等药物中,如大黄、黄柏、穿心莲等。

随着中药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发现泻下、祛湿、止血活血、补虚等类药物也具有抗菌、抗病毒功效[1]。

李建志[2]对黑龙江省的地产中药两头尖、升麻、荆芥穗、威灵仙、艾叶、泽兰、独活、木贼、苦参、紫丁香等进行研究,发现其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很有研究价值。

李仲兴等[3]采用新的中药抑菌实验方法定量抗菌实验对五倍子乙醇提取物进行140株肠球菌的最低抑茵浓度测定,结果五倍子乙醇提取物对93株粪肠球菌、4O株尿肠球菌和7株其它肠球菌的MIC分别为,,mg/ml,显现出较强的抑菌能力。

周峰等[4]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丁香、肉桂、八角茴香、大蒜、薄荷、肉豆蔻、香茅、藿香、艾叶、干姜、鱼腥草和荆芥等12种中药的挥发油,用培养基平板连续稀释法进行体外实验,结果表明这12种中药的挥发油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黄曲霉和绿色木霉等6种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其中尤以大蒜、肉桂、藿香和丁香抗菌作用明显。

国外研究中草药在其他国家也是有所应用的,WHO曾经做出过这样的估计,全球使用中药的人数占全世界人口的65%~80%[5],因此,一些国家也对某些抗菌药用植物进行了研究,主要是本地药用植物。

Yakubu M Bello等[5]对狭叶长穗木进行研究发现其水和醇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链球菌、志贺菌、沙门菌、奈瑟菌有抑制作用,有效成分是皂苷和酚类。

Eleyinmi Afolabi F[6]研究了Gongronema latifolium水和70%甲醇提取的抗菌活性,对13种菌株进行实验,结果乙醇提取物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肠道菌,铜绿假单胞菌有抑制作用,MIC 为1 mg/ml;水提取物对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5,1 mg/ml。

体内抗菌实验常见的体内研究方法目前细菌感染动物模型主要有:(1)家兔细菌性角膜结膜炎;(2)家兔腹膜炎;(3)实验性败血症;(4)小鼠实验性葡萄球菌感染;(5)局部感染。

但于动物对一般细菌感染抵抗力较强,实验模型均系注射大量细菌引起暴发型感染,作用不强的药物在这种模型上不易显示疗效。

国内研究在证实中药体外抑菌作用的同时,也有研究以动物为实验性感染模型,研究中药体内抗菌作用的报道。

如李忠海等[7]对海南产槟榔果的不同提取物进行体内研究,以受感染的小鼠为动物模型,发现水和醋酸乙酯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较好。

然而,有时候体外实验结果,体内实验结果和临床疗效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有的药物在体外有抑菌作用,但是体内没有效果;有的药物体内体外都没有明显的效果,临床却有抑菌作用。

如蒋锦琴等[8]的研究表明,中药结核丸体外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较弱,但剂量≥4 mg/只小鼠时有明显的体内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

这可能与模型建立的可靠程度,有效成分在体内的转化,以及能否到达作用部位,体外和体内的作用剂量不同等有关。

国外研究Mohammed Ibrahim等[9]对无患子科油患子及大黄属的桃儿七在雄性Wistar大鼠体内进行了抗菌作用的研究。

发现油患子的乙醇、氯仿提取物(MIC 为mg/ml)和桃儿七的乙醇、苯提取物(MIC为mg/ml)在比较低的浓度下,7 d 就可以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

Hyun Ae Kwon等[10]研究了黄连、乌梅、五味子的甲醇提取物对沙门氏菌的抗菌作用,他们以26种沙门氏菌感染的小鸡为动物模型,结果表明小鸡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2 中药的抑菌成分在中药体外抑菌实验的研究中,一方面证实了其具有抑菌作用,另一方面也试图发现其中的有效抑菌成分。

到现在为止,发现有效地抑菌成分很多,而且有很多已经直接或经过改造后投入使用。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医药工作者开始了对中药抑菌作用的与抑菌成分的研究,发现了很多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和其抗菌的主要成分。

根据以往的研究,傅文栋[1]对常见的抗菌抗病毒中草药的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列表,对此做出了总结,如穿心莲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穿心莲内酯、穿心莲内酯苷;金银花为绿原酸、异绿原酸、新绿原酸;黄连为小檗碱、黄连碱、巴马亭;大黄为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鞣酸等。

中药成分的抑菌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抗菌中药及其成分被人们所发现和挖掘,特别是挥发油成分,报道很多。

抗菌成分是很复杂的,它主要包括有生物碱、有机酸、萜类、黄酮、醌类等。

生物碱类Tarus等[11]Zanthoxylum davyi提取确定的成分白屈菜红碱、二氢白屈菜红碱等生物碱具抗菌活性。

并且这些生物碱广泛存在于罂粟科、芸香科、紫堇科的植物当中,其中白屈菜红碱还存在于无患子科中。

有机酸类常银霞等[12]报道蝉翼藤属药用植物中三萜酸2β,3β,27-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28-二羧酸(远志皂苷元)具有抗菌消炎活性。

萜类杨扬等[13]的研究表明羽裂蟹甲草挥发油主要成分为α-姜烯、大牦牛儿烯D、α-蒎烯、顺式丁香烯、芳樟醇、β-月桂烯、顺式β-罗勒烯和顺式罗勒烯酮,这些均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尤其对酵母菌、革兰氏阳性菌作用更强。

黄酮类梁英等[14]在研究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的时候提到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乙型链球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醌类陈秋东等[15]报道决明子中蒽醌类成分对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其他Guiyou Cui等[16]对山麻杆的叶和枝进行提取,得到一种化学结构为异鼠李素-3-O-β-D-木糖苷的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荧光假单胞菌、对抗生素敏感的杆菌以及一些霉菌,如白色念珠菌、黑曲霉素、红色毛藓菌有一定抑制作用,MIC为50 μg/ml。

赵晨曦等[17]报道,丁香挥发油中含有两种化学成分,通过体外抗菌实验表明这两种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十分敏感,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敏感。

中药代谢产物的抗菌作用另外,有些中药经肠道厌氧菌分解后的代谢产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严梅桢等[18]报道黄芩汤代谢产物对分别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伪无菌小鼠死亡有明显保护作用,而黄芩汤对该两种菌引起的伪无菌小鼠死亡均无明显保护作用。

3 中药的联合抑菌作用中药联合中药常常多种药材组成,在此过程中也显示了药间协同现象。

复方双花口服液(金花、穿心莲、连翘、麻黄、辛夷等)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乙型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9]。

卢芳国等[20]研究了12个中药复方的抗菌作用,发现麻黄、杏仁、甘草、黄芩、鱼腥草等组成的方剂抑菌效果最为明显。

中西联合一般来说,中药的直接抑菌作用弱于抗生素,因此也有报道中西药联用,得到了很好的疗效。

毛理纳等[21]观察黄连、大黄合用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发现大黄合用头孢他啶组,黄连合用头孢他啶组,单用头孢他啶组和单用黄连组的小鼠死亡率分别为0%,20%,50%,65%。

说明黄连或大黄合用头孢他啶可增强大肠埃希菌的抗感染作用。

熊南燕等[22]报道鱼腥草注射液体内外无抗菌活性,却对兔体内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抗菌活性有明显增强作用。

但是,某些中药注射剂与某些抗生素配伍静脉滴注可致药液pH发生改变、浑浊、沉淀、微粒显著增加,随之颜色也发生改变药效降低[23]。

因此我们还得注意配伍禁忌问题。

4 中药抗耐药菌感染的作用耐药菌的感染目前比较严重,临床缺乏有效手段。

而中药对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能提高耐药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使抗生素最大限度地杀灭细菌。

同时,研究证明:细菌对中药不易产生耐药性,尤其是中药复合制剂。

因此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随证加减,可能就已经逃避了细菌对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或是对耐药菌有增敏或逆转作用[24]。

芦亚君等[25]研究了三黄汤、黄连解毒汤和五味消毒饮3种方剂对耐药大肠杆菌的作用,发现这三种方剂能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部分或全部恢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的作用。

细菌耐药的机制王静等[24]报道细菌产生耐药的机制主要有遗传机制和生化机制。

遗传机制有:①基因突变,②耐药基因的捕获。

相关主题